《干吉》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干吉》人物故事小传
干吉,又作于吉,干室,琅邪(今山东临沂)人。东汉末方士。据《后汉书》记载,干吉于曲阳泉水上得神书170卷,号《太平清领书》。汉顺帝时(公元126—143年),干吉弟子宫崇将该书献于朝廷,但当时未能流布,后经襄楷于汉桓帝时(公元147—167年)复献,才渐为世人所知。《太平经复文序》中有一个传书谱系,说后圣太平圣君作《太平复文》,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城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干吉,干吉作此经为170卷。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有残本57卷,但标明的总卷数为170卷,其卷数与内容皆与《太平清领书》相合。《太平经》是流传至今最早的道教经典,干吉大概是最早撰写、传播《太平经》的道教创始人之一。在西晋史书《江表传》中还记载了干吉在东吴的一些事迹,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初孙策据江东时(公元195—200年),从顺帝至建安初之间约五六十年,干吉当已近百岁,故有的学者怀疑这两个干吉不是同一个人。但他们的籍贯都是琅邪,行事也颇相似。干吉所传的于君道(或干君道)是历史上最早传入江南的道教派别。
[正 史]
桓帝①时,宦官专朝,政刑暴滥,又比失皇子,灾异尤数。延熹②九年,楷③自家诣阙上疏曰:“……臣前上琅邪宫崇受干吉神书,不合明听。臣闻布谷鸣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志信,人有贱而言忠。臣虽至贱,诚愿赐清闲,极尽所言。”
书奏不省。
十余日,复上书曰:“……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胤不兴,孝冲、孝质⑤频世短祚。……”
……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后汉书·襄楷传》卷三○
[注 释]
①桓帝:东汉第10帝,名刘志,公元147年至167年在位。②延熹:汉桓帝年号,公元158年至166年。③楷:襄楷,东汉平原人,善天文、阴阳之术。桓帝时上疏献救治时弊之策,不纳。灵帝时征为博士,不愿去。死于家中。④孝冲、孝质:汉冲帝刘炳,公元145年在位;汉质帝刘缵,公元146年在位。两人在位不足1年。
[相关史料]
《江表传》①:“时有道士琅邪干吉,先寓居东方,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吴会人多事之。孙策②尝于郡城楼上请会宾客,吉乃盛服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拜之,掌客者禁诃不能止。策即令收③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之。母谓策曰:“干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常著绛袙头,鼓琴焚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蛮夷④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录,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悬首于市。<
br>《后汉书·襄楷传》注引《江表传》
于吉者,琅邪人也。其父祖世有道术,不杀生命,吉精苦有逾于昔人。常游于曲阳泉水上,得神书百余卷,皆赤界白素,青首朱目,号《太平青篆书》。孙策平江东,进袭会稽,见士民皆呼吉为于郎,事之如神⑤,策召吉为客,在军中。将士多疾病,请吉水喷漱辄差⑥。策将兵数万人,欲迎献帝⑦,讨曹公⑧。使吉占风气,每有神验。将士咸崇仰吉,且先拜吉,后朝策。策见将士多在吉所,因怒曰:“吾不如君耶?”乃收吉,责数吉曰:“天久旱,水道不通,君不同人忧,安作船中作鬼态,束吾将士,败吾部曲,今当相除。”即缚吉暴⑨,使请雨,若能感天,令日中大雨者,当相原,不尔加诛⑩。俄而云兴雨注,江中漂泛。将士共贺吉。策遂杀之。将士涕泣收葬。明旦往视,失尸。策大怆恨,从此常见吉在其前后。策寻为许贡伏客所伤。照镜,见吉在镜中,因掊镜大叫,胸创裂而死。世中犹有事于君道者。
《洞仙传·云笈七签》
〔注 释〕
①《江表传》:西晋虞溥撰,5卷,记三国史事,对吴国记载详细,已亡佚。清朝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有辑本1卷。②孙策:孙坚之子,孙权之兄,字伯符,吴郡富春人。③收:逮捕、拘押。④蛮夷:当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⑤事之如神:把于吉当神仙崇敬。⑥差:同瘥(chai),病愈。⑦汉献帝(公元181—234):名刘协,即位时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被作为诸侯军阀之间争夺以增强势力的对象。⑧曹公:即曹操,汉献帝长期为曹操所挟持。⑨暴:曝,直接晒在太阳下。⑩不尔加诛:即不加诛尔,不杀你。
上一篇:《宝亮》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宝亮》人物故事小传
下一篇:《张修》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张修》人物故事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