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在沈阳故宫东路,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青石碑,名《萨尔浒之战书事碑》。碑上记述了中国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一次著名大战——萨尔浒之战。并附清乾隆皇帝一首题诗: “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诗中讲的 “手麾黄钺”,指挥那次著名战役的人,就是出身女真族(后满族)的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努尔哈赤。
“十三副遗甲” 起兵
努尔哈赤是明朝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一个女真族奴隶主家庭。其远祖是元末统率女真军、镇抚北疆的斡朵里万户猛哥帖木儿。猛哥帖木儿后归顺明朝,被明成祖封为建州(今吉林通化至延吉地区)左卫指挥使。后历经六世,家道中衰,到努尔哈赤出生时,家庭已由显赫贵族降为中产之家。努尔哈赤十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塔克世续弦。因继母歧视,便分居自立,以采摘人参、松子换钱维持生活。终因生活所迫,离家从军,投到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这时,努尔哈赤 “身长八尺,智力过人”,在明军,不仅作战勇敢,而且还学会了汉族语言和文字,喜欢读汉文书籍,特别酷爱《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对他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政治军事才能,影响极大。
当时,处于东北边疆的女真民族分成许多大小部落,各部落间 “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其中,建州右卫都督王杲的势力最大,不仅称雄诸部,而且屡犯明朝。明万历二年 (1517年),王杲又大举进犯辽沈,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等统兵御敌,翌年杀王杲。王杲子阿台为报父仇,继续侵扰明边。李成梁为 “缚阿台,以绝祸本”,遂以苏克素护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为向导,直捣阿台住地古勒寨(今辽宁新宾县西北古楼村)。阿台之妻即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孙女(其伯父礼敦之女),觉昌安为搭救孙女,就同塔克世赴古勒寨劝说阿台投降,阿台不从。不久古勒寨被明军攻破,寨内男女老幼,尽遭杀戮。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也在混乱中被明军误杀。
努尔哈赤闻祖父和父亲蒙难,悲痛欲绝,声言与明军 “不共戴天”,决心报杀父之仇。明朝为笼络努尔哈赤,除遣使抚慰外,又与 “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让其承袭父职,任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因毛羽未丰,无力攻明,便暂时接受明朝封赐。但他对引导明军攻古勒寨的尼堪外兰恨之入骨,把对杀死祖、父的仇恨,全倾泄到尼堪外兰身上。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以父亲 “遗甲十三副”,武装了自己的少数部众,向尼堪外兰发动了进攻。尼堪外兰闻讯遁逃,努尔哈赤俘获了一百名士兵和三十副甲胄。这年他才二十五岁。
统一战争三十年
努尔哈赤以征服尼堪外兰为起点,确定了 “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战略决策,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起兵当年,即统一了苏克素护部; 万历十二年(1584年),征服了董鄂部(居今浑江流域); 十三年征服哲陈部(今浑河上游地域); 十四年杀死尼堪外兰,灭完颜部。十五年(1587年)六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王,建立了女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努尔哈赤又先后攻占了纳殷部、朱舍里部和鸭绿江部。十年之内,将动乱不安,纷争不已的建州女真各部“皆为削平”,归于统一。这时,努尔哈赤兵力已由 “遗甲十三副”发展到一万五千余人,其本人也成长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成熟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统一战争中,努尔哈赤不仅始终身先士卒、勇敢顽强,而且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勇敢,是努尔哈赤最突出的品质。“狭路相逢勇者胜”,不知多少次,努尔哈赤都是靠令人震惊的勇敢精神,率领部队转危为安,克敌制胜的。1584年,努尔哈赤率兵五百人进攻董鄂部的翁科洛城。正当他策马居前,指挥攻城时,突然从城头飞下一箭,穿甲伤肉,血流至脚。努尔哈赤拔下箭矢,反射城上,一敌应弦而倒。须臾,又有一敌双钩箭,呼啸而下,正中努尔哈赤颈部,穿透围领,入肉寸余。他咬牙拔下箭镞,镞钩带下两块血肉,血流如注。侍从欲扶其后撤,他急摆手说: “尔等勿得近前,恐敌知觉,待我从容自下”①,于是手捂伤口从容撤出战斗。1585年伐哲陈部界凡失利,回军至太兰岗时,遭敌四百余骑追袭。这时努尔哈赤仅有 “甲士二十五,步兵五十”,不及敌人五分之一。他临危不惧,单骑断后,勇猛扑敌,一刀将界凡城主讷申砍为两段,又回身搭弓将另一敌将巴穆尼一箭射于马下。数百追兵见状呆若木鸡。努尔哈赤趁敌惊魂未定,令步骑徐徐退去,自己下马立于讷申尸旁。讷申部众高叫道:“人已死,何不去?欲食其肉耶! 汝回,我辈欲收主尸”,努尔哈赤回答: “讷申系我仇(人),幸得杀之,肉亦可食”②!敌众见状,疑有伏兵,不敢追杀。同年四月,他又率马步兵五百征讨哲陈部,途遇大水,令步骑撤回,只带甲兵八十人继续前进。到浑河畔时,与界凡等五城敌军八百人遭遇。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建州军有的将领解下盔甲,交给别人,准备逃跑,努力哈赤怒斥道: “汝等平昔在家,每自称雄于族中,今见敌兵何故心怯解甲与人? ”①说罢,他率弟弟穆尔哈齐等四人,奋勇冲向敌阵,射杀敌兵二十余人。敌军阵角大乱,纷纷渡河逃跑。
常言说: “艺高人胆大”,努尔哈赤的勇敢精神是与其娴熟的个人武艺分不开的。传说他曾在百步以外箭射柳叶,连发五箭,俱中目标,而且五箭相距不出五寸,部下无不交口称赞。
努尔哈赤作战,多半是以劣势之兵,对优势之敌,因此他的用兵原则是 “不轻战,不劳兵”,注意保存力量,机智应战,出奇制胜。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年)九月,叶赫部贝勒布寨,为抵制努尔哈赤的统一战争,纠合扈伦哈达、乌拉、蒙古科尔沁等九部,结成联盟,合兵三万人,分三路向建州古勒山进攻。面对强敌进攻,努尔哈赤镇定自若。他根据古勒山一带地形特点,连夜进行了防御部署: 在沿河狭路设置横木障碍,在高山崖岭上安放滚木礌石; 在敌兵来路两旁,设下精兵埋伏。布置就绪后,努尔哈赤照常卧床安睡,准备次日出战。他的妻子将其推醒,问道: “尔方寸乱耶,惧耶? 九国兵来攻,岂酣寝时耶? ”努尔哈赤笑道: “人有所惧,虽寝,不成寐; 我果惧,安能酣寝? 前闻叶赫兵三路来侵,因无期,时以为念。既至,吾心安矣。”②说完倒头又睡了。努尔哈赤胆大心细,临战不慌,其军事素养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天清晨,努尔哈赤亲率军队出战。一侦骑驰报: 来敌约有三万人。部下听了皆大惊失色。努尔哈赤鼓舞他们说:大家不要害怕,我不会让你们苦战,来兵虽多,但杂乱不一,我们只要杀伤他们几个头目,余众必不战自溃;“我兵虽少,并力一战,可必胜矣”①。努尔哈赤一番话,安定了军心,激励了士气,部众皆磨拳擦掌,誓死一战。于是努尔哈赤率领精骑至古勒山上凭险列阵,严以待敌。翌日,叶赫等九部联军如潮涌般杀向古勒山。努尔哈赤命勇将额亦都率百骑挑战,引敌首领上钓。叶赫贝勒布寨被额亦都激怒,催马冲阵,在半山腰被触马墩绊倒,预伏左右的建州兵一拥而上,将其杀死。其弟讷林贝勒见状,惊呼昏倒。部下兵将无心再战,急忙拖起二位贝勒,拨马而逃。其他部落首领见叶赫兵马溃逃,心胆俱丧,也夺路奔逃。努尔哈赤见九部联军四散奔逃,便乘势督率铁骑,冲下山来,追杀溃敌,如同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一般,杀得敌人兵马填江,积尸遍野。此役共斩杀叶赫贝勒布寨以下敌兵四千人,获马三千匹,铠甲一千副。更重要的是,经此一战,努尔哈赤“军威大震,远迩慑服”,改变了建州女真与九部女真的力量对比,使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步入坦途。
接着,努尔哈赤利用古勒山之战胜利的威势,又对扈伦四部(分布于今辽宁省辽河以东至吉林松花江以西地区)发动了进攻。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灭哈达部; 三十五年(1607年)灭辉发部; 继又破乌拉、袭叶赫; 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基本上完成了对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的统一,结束了女真社会长期分裂与动荡不安的局面。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他摆脱了对明朝的附属关系,在赫图阿拉即大汗位,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与明王朝相对抗的地方割据政权。时努尔哈赤五十七岁。
创 建八旗兵
谈到努尔哈赤的军事功绩,不能不提到八旗兵。八旗制度,是我国满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努尔哈赤的重要功业之一。
八旗制度最早源于女真氏族的生产组织。女真人打猎,一般全族壮人都要出动,每十人编成一牛录,立一总领称作“牛录额真”。以后牛录不仅仅作为生产组织,也成为进行军事战争的基层组织。努尔哈赤发起统一女真的战争后,部队人数不断增加,便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对建州军队进行一次大的整编,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每一牛录画一旗色,以黄、白、红、蓝四色为标志。这就是以后八旗的雏形。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随着军事的胜利,努尔哈赤的兵马急剧发展,仅俘获的敌骑,就达数万人。于是他在原四旗的基础上,再增设四旗,分别以镶边的黄、白、红、蓝旗为标志。原不镶边的旗,如黄色的就叫整黄旗(俗称正黄旗),镶上红边的称镶边黄旗(俗称厢黄旗),余类推。每旗七千五百人,设一 “固山额真” (清入关后称都统)统带,八旗共约六万人。努尔哈赤以子侄任 “固山额真”,其本人则为最高统帅。
八旗在创立之初是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八旗军主要由女真人精壮的骑兵组成,个个飞骑善射,精明强干,摧坚陷阵,所向披靡。努尔哈赤对这支军队的管理非常严格: 行军时,道路宽处,八旗分八路前进,道路狭窄,则合为一路,“队伍整肃,节制严明,军士禁喧嚣,行伍禁搀越”①; 作战时,则以披坚甲(铁甲)、执长矛大刀者为前锋,披轻甲(棉甲)善射者,从后面冲击; 精骑立于阵后,不许下马,相机接应; 若有擅离本牛录,或抢功轻进者,必予严惩。平时训练,“从令者馈酒,违令者斩头”,注意培养勇敢精神,提高士卒弓马技艺。他常亲自检查战马膘情,对马肥壮者赏酒,马瘦弱者责鞭。他治军尤其注意 “以赏示信,以罚立威”,“有罪者,即至亲不贳必以法治; 有功者,即仇敌不遗必加升赏”①。正因为军中法令严明,赏罚得当,故八旗 “将士各欲建功,一闻功战,无不欣然,攻则争先,战则奋勇,威如雷霆,势如风发,凡遇战阵,一鼓而胜”②。每次战后,努尔哈赤 “赏不逾日,罚不还面”,凡经查验,伤在背部者,不问轻重立即斩首; 凡奋勇杀敌,战功卓著者,将所获财畜加倍分赏。努尔哈赤的这种掠财赏功,严刑罚罪的办法,虽然有其严酷、落后的一面,但也不失积极的成份。他靠这两种措施,训练出了一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攻无不克的劲旅。这支劲旅铁骑在努尔哈赤的统一战争和对明朝的作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萨 尔 浒 之 战
建立金政权后,努尔哈赤用二年时间致力于后金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建设。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他又率领八旗军开始了反抗明朝压迫的战争。当年即与明朝军队进行了一次震撼华夏的大战——萨尔浒之战。
万历年间,明朝统治者骄奢淫逸,政治腐败,对少数民族施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动辄施以武力,“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引起女真人的强烈不满。努尔哈赤率兵伐明,表达了少数民族对明朝封建统治者的愤恨和反抗。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公布了发动对明战争的 “七大恨” (第一恨就是明朝杀害了他祖父和父亲),接着率领大军二万人分两路向南进军,很快攻占了抚顺、清河等城和五百多个明军堡寨。努尔哈赤旗开得胜,大大震动了明朝统治者。五月,明万历皇帝决定从全国调兵遣将,对后金军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明朝派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八万八千多明军集中于沈阳,同时还胁迫朝鲜和叶赫兵参战,总计约十万人。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明军出动,以赫图阿拉为主要目标,确定了四路出兵、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其部署是: 第一路以山海关总兵杜松率军三万人为主力,由沈阳出抚顺关(今辽宁抚顺东),入苏子河谷,进攻赫城西北; 第二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二万五千人出清河攻赫城西南; 第三路由开原总兵马林率领明军及叶赫兵一万五千人,出开原(今开原北),入浑河上游向赫城方向卷击; 第四路由辽阳总兵刘綎率明军和朝鲜军共约二万人,经宽甸沿佟家江进攻赫城之背。杨镐坐镇沈阳,统一指挥。
这时,努尔哈赤亦有军队十万余人。面对明军大兵压境,他毫无惧色,沉着应战。努尔哈赤分析了明军作战布势后,向八旗将领指出: “南北二路皆山,险且远,敌不能即到,宜先败其中路之兵”,破中路 “则他路之兵不足患矣”①。因此,他当机立断,确定了 “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的作战方针,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打败明军。
三月一日,努尔哈赤以部分军队牵制东路刘綎军,而亲率八旗精锐向西开进,迎击杜松军。杜松虽是明军一员虎将,但刚愎自用,骄傲轻敌。他急欲抢个头功,遂不待其它三路军队开动,即径率所部先出抚顺关口,日行百余里,强渡浑河,驰至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尔后以一部驻扎萨尔浒,亲率另一部渡过苏子河,经吉林崖进攻界凡城。努尔哈赤很快探明了杜松的作战部署,对左右将领说: “先破萨尔浒山所驻兵,此兵破,则界凡之众,自丧胆矣”①。便派出两旗兵马监视界凡方向,自己则亲率六旗四万五千人,飞骑猛进,突袭驻守萨尔浒的明军。明军突遭强敌进攻,溃不成军,伤亡惨重。逃兵又被后金兵追及,全部被歼。首战告捷后,努尔哈赤立即回兵,将进攻界凡城的杜松军团团围住。杜松军听说萨尔浒大营失陷,已经惊慌失措,又遭到后金主力围攻,斗志全无,未战几时即全军覆没。据史书记载:“明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等皆没于阵,横尸亘山野,血流成渠,其旗帜、器械及士卒死者,蔽浑河而下,如流澌焉! ”②
这一仗,努尔哈赤利用杜松孤军深入,不谙地形和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了以逸待劳、骑兵突袭和分割敌人以众击寡的作战方法,取得全歼中路明军的巨大胜利。这就将来犯之明军南北两路分割开来,为其各个击破打下了基础。
三月二日,努尔哈赤集中八旗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进抵尚间崖(在萨尔浒东北三、四十里)的马林军。马林见杜松兵败,急忙依山结成方阵,转攻为守。努尔哈赤亲率一千精骑,向明军防守薄弱的部位猛烈冲击,冲开一个缺口后,八旗兵像潮水般涌进敌阵,突击践踏,短兵相接。马林早已魂飞胆破,策马先逃。其部下大部被歼,“死者遍山谷间,血流尚间崖下,河水为之尽赤”③。击败马林军,努尔哈赤又挥兵南下,截击刘綎军。
东路刘綎军尚不知萨尔浒失败消息,正沿原定路线,向赫图阿拉缓慢开进。努尔哈赤先在其进路上设置伏兵,然后以少数降卒拿着杜松令箭,假报杜军已逼进敌城,催促刘綎赶快前进。刘綎军快速深入,中了后金的埋伏,大败战死。
明经略杨镐在沈阳听到三路失败的报告,急忙传令李如柏一路撤兵,此路军队才幸免于难。
努尔哈赤仅用四天时间,全部打垮了明军的进攻,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东的形势,从此,明朝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后来乾隆皇帝曾说: “萨尔浒一战,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把萨尔浒之战看成是后来清朝入关的基石,是很有道理的。
萨尔浒之战以后,仅休整一年,努尔哈赤便又亲率八旗军队,与明王朝展开大规模的战争。但是,他在胜利中滋长了骄傲情绪,在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围攻宁远的战斗中,遭到明将袁崇焕的顽强抗击,后金军损失巨大。努尔哈赤愤恨地说: “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①,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因病死于沈阳附近的叆鸡堡,终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在崇德年间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武皇帝,历史上称为清太祖。
注释
① 《满洲实录》第一卷。① 《满洲实录》第一卷。② 《满洲实录》第二卷。① 《满洲实录》第二卷。② 《太祖高皇帝实录》第二卷。① 《满洲实录》第二卷。①《太祖高皇帝实录》第四卷① 《满洲实录》第四卷。② 《清太祖实录》卷二。① 夏彝《幸存录·东彝大略》。①②③ 《太祖高皇帝实录》第六卷。①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
上一篇:《刘锜》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下一篇:《卫青》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