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人。家世务农。达身长颧高,少有大志,刚毅武勇。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为起义者郭子兴部帅,达往从之,一谈即合。次年六月,元璋率达等二十四人,南征定远(属今安徽省)。继从破元兵于滁州(今滁县)。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从取和州(今和县),授镇抚。三月,子兴执濠州旧帅孙德崖,而德崖军执元璋。在此危急之时,达挺身前往,元璋乃得归。六月,从元璋渡江,为先锋,拔采石(在今当涂县北),取太平(今当涂县)。八月,从破元将陈野先。继领兵取溧阳、溧水(均属今江苏省)。次年三月,下集庆(今南京市),改名应天。元璋以达为大将军以取镇江,戒之曰:“吾自起兵,未尝妄杀。今尔等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杀戮。”及克镇江,达号令严明,城中宴然。授统军元帅,镇守其地。
七月,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据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舟师攻镇江。元璋曰:“张士诚起负贩(出身盐贩),谲诈多端,今来寇镇江,是其交已变,当速出兵攻毗陵(即常州),先机进取,沮其诈谋。”达遂攻常州,士诚遣众数万来援。达于离城十八里处,设伏以待之。及士诚兵至,达督师战于龙潭(在今句容县北),总管王均用以铁骑横冲其阵,士诚阵乱,遂退,遇伏,大败。达进围常州,克之。
时与元璋为敌者,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沔阳人,渔民出身,红巾军领袖),东南有方国珍(起义领袖,后降元),南有陈友定(割据者)。而力量强大者为陈友谅,元璋决定集中力量予以打击。命达西上,攻友谅之池州(今安徽贵池县)。
十九年(公元1359年)四月十一日,达克池州,继乘胜攻安庆。安庆为友谅勇将赵普胜所固守,屡攻不克,诸将患之。达决定先取江北之地,乃攻无为、潜山,均克之,遂对安庆形成夹攻之势。既而友谅中元璋离间计,杀普胜。普胜一死,其枞阳水寨不能守,达等攻拔之。友谅大举水军来争,大将常遇春料其必攻池州,与达谋,伏兵于九华山下。次年五月,友谅兵果至,伏兵尽起,缘山而出,循江而下,绝其归路,大破之,斩首万余,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以为不可,以状闻,而遇春仍坑杀之,止存三百人。元璋不满,悉纵余众,命达尽护诸降将。
友谅愤于池州之败,以十倍于吴(公元1356年,元璋为吴国公)之舟师,越池州东下,取太平,攻应天。吴人震动,有主降者,有主弃城者,有主决一死战者。元璋决定诱敌深入,令达陈兵南门外,以伏兵胜之。闰五月十日,友谅至,达等内外夹击,大败之,追至慈湖(在今当涂县北),焚其舟,收复太平。
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八月,达等溯江西上,直指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友谅大惊,以为神兵天降,仓促应战,败走武昌,达追之,营于汉阳西南之沌口。
次年十月,张士诚联合元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达从元璋前往救援。及至,城已失,力战复之。继奉命攻庐州(今合肥市),攻三月而未能克,安丰又为元军所攻占。洪都(今江西南昌市)亦为友谅所围,危在旦夕。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之水战,在鄱阳湖展开。
时友谅军六十万,巨舰数十艘;元璋军仅二十万,舰船又小。达回师洪都,身先诸将,奋勇拼杀,一举击溃友谅前锋部队,歼灭一千五百人,缴获巨舰一艘,军威大振。但友谅军拼死抵抗,火延及达船,达灭火再战,终于击退敌军。元璋恐张士诚乘机偷袭后方,命达回应天。达回应天后,戒士卒,严加防守,使士诚不敢妄动,保证鄱阳战役之胜利。
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元璋即吴王位,达为左相国。二月,陈理(友谅子,时友谅已死)出降。达曰:“张氏骄淫,暴殄奢侈,此天亡之时也。”元璋决定转攻士诚。士诚所辖之地南至绍兴,北至徐州,东至于海,西达濠州、泗州等,南北二千余里,以长江为界,分南北两个部分。
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十七日,达等奉命,先取通州(今江苏南通市)、泰州,以断士诚江北之援。凡半年,全淮悉定。次年八月,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万伐士诚。十一月六日,克湖州(今浙江吴兴县)。然后引兵北上,攻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士诚都城)。平江城坚,达令四面筑长围以困之。又架木塔,与城中浮屠等高,筑楼三层,下瞰城中,置弓弩火铳于其上,又炮击之,城中震恐。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八日,达见城中势穷,乃令强攻。城破,执士诚,送应天,得兵二十五万人。达令曰:“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既入,士兵严守纪律,秋毫不犯,城中生活如故。师还,封信国公。
时元政治腐败,内讧不已。元璋在攻克平江之后,即令徐达为征讨大将军,总兵二十五万,开始北伐,以统一全国。其战略部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为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达等受命后,由镇江沿运河长驱北上,势如破竹。及克沂州(今山东临沂县),即分兵扼守黄河,攻取济宁,而达自率大军攻拔益都、维州、胶州。及济南降,遂分兵攻占登州(今莲莱县)、莱州(今掖县)。山东悉定,形势大好。
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元璋即皇帝位,是为明太祖,达为右丞相。明王朝之建立,激励着明军加速北伐。二月,达沿黄河西进,攻入河南,迅速攻占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市)、许州(今许昌市)、汴梁(今开封市)。旋引兵自虎牢关(在今荥阳县汜水镇)至塔儿湾(在今偃师县境),大败元军,洛阳降。达挥军西进,相继占领陕州(今陕县)、潼关。至此,已完成取山东、河南、潼关之战略任务,形成对大都(今北京市)之包围。
五月,太祖在汴京召诸将商议北伐。达主:“乘势直捣元都”。太祖从之。闰七月初一,达率师自中湾(今河南封丘县)攻取河北,连克彰德(今安阳县)、广平(属今河北省)、邯郸。十一日,进至临清(属今山东省),北攻德州、长芦(今河北沧县)、直沽(今天津市)。二十五日,大败元军于河西务(在今武清县东北北运河西岸)。继克通州(今北京市通县)。八月二日,攻占大都,元顺帝逃奔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达入大都,封府库、国籍、宝物、故宫殿门,以兵守之;下令士卒不得侵暴,市民生活如故,商店照常营业。
太祖闻报,改大都为北平府,令徐达、常遇春往取山西。时山西、陕西为割据者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所盘据。达率军直指太原。时在保安(今河北涿鹿县)之扩廓惧无所归,急引兵还。十一月,两军相持于城外。十二月初一,在扩廓部将豁鼻马约为内应之后,达先遣五十骑伏于城东,又遣十骑潜入敌营,以举火鸣炮为号。夜至,潜入者举火鸣炮,伏骑应之,达乘势猛攻,鼓噪相接。敌闻声惊扰,自相践踏,扩廓不知所措,纳鞋未竟,马不及鞍,率十八骑北逃大同。达克太原,俘卒四万,得马四万匹。
太原既克,达即分兵攻晋南北之地。于是石州(今山西离石县)、忻州(今忻县)、崞州(在今宁武县东南)、大石(在今应县南)、霍州(今霍县)、平阳(今临汾市)等州,均先后被攻克。次年正月,又下大同,山西悉定。于是转兵攻陕、甘。
达军至河中(今永济县),遣常遇春渡河先行。三月一日,达渡河,占领鄜城(今陕西富县)后,以轻骑直指奉元(今西安市)。既克奉元,改名为西安府。四月二日,克凤翔,李思齐逃往临洮(属今甘肃省),张思道逃往庆阳(属今甘肃省)。达集诸将,议兵所向。诸将以思道之才不如思齐,请先攻庆阳。达曰:“庆阳城小而兵精,猝未易拔也。临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备战斗,物产足佐军储。蹙以大兵,思齐不走,则束手缚矣。临洮既克,于旁郡何有。”遂挥军渡陇(今陕西陇县),克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入巩昌(今陇西县)。然后分兵两路:右副将军冯胜攻临洮,大都督府副使顾时攻兰州。思齐穷迫无路,举城降。十三日,兰州亦克,遂还军北上。及下平凉,即分兵攻延安、泾州(今泾川县),又遣精骑侦察庆阳动静。张思道早在明军克临洮时,即留弟张良臣留守,自则北走宁夏(今宁夏银川市)。达使人至庆阳招降,良臣降,未几复叛,遂引致一场庆阳攻守之战。
达分兵四路,攻占庆阳四周之地,以绝其援,自率军围庆阳。良臣骁勇善战,又恃庆阳城高而险,城下有泉,可以固守,故负隅顽抗。六月十九日,达督军攻城,良臣遣使求救于扩廓。达知城中情急,益力攻之。
扩廓为救庆阳,一攻大同,欲下太原;一攻凤翔,兵势甚盛。由是战局为之大变。达乃分兵据驿马关(在庆阳西南)、彭原(在庆阳南)、邠州(今陕西彬县)、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以扼之。
七月十九日,元将韩扎儿攻下泾州,直接威胁明军之背后,幸冯胜驰往击之,韩扎儿逃去。自是庆阳之援遂绝,良臣数出战,均败归,粮饷又尽,至煮人汗和泥以食之,困难之极。八月二十一日,其平章政事姚晖等遂开门降。良臣父子投井,达命引出斩之。庆阳之战,实为明北伐以来,最为险恶之战。
陕西虽定,但塞外若干要地,如朔州(今河北蔚县)、武州(今宣化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市)等地,仍为元势力所盘据,且在元顺帝支援策动下,已为明之大患。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等为副,分道北征。达出潼关,西征扩廓。四月,军至定西(属今甘肃省)。扩廓正围攻兰州,闻讯,急解围还救,军于车道岘(在今定西县北)。达与之一日数战,不分胜负。扩廓分兵千余人,从间道偷袭明之东南垒,一军皆惊,不知所措;达至,斩将校数人,军中股栗。次日,整军再战,人人奋勇争先,大败扩廓,擒元诸王、国公以下文武官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士卒八万余人,获马一万五千余匹,扩廓携妻子、从者数人逃往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自是,元残余势力更加衰弱。十一月七日,达还军京师,太祖迎劳于龙江(今江苏南京市下关)。改封魏国公,授太傅,进中书右丞相参军事。
元之势力,虽大受打击,但经年余之休养生息,又死灰复燃,临塞诸地日渐不安。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太祖令兵分三路,远征漠北。达为征北大将军,统领中路,兵五万,出雁门,趋和林。三月,先败扩廓于野马河(今蒙古境之克鲁伦河),继又败扩廓于土剌河(即图拉河,在今乌兰巴托南)。继战不利,死者数万人。自是太祖不再轻举北伐,命练兵边防。达每岁春出冬还,遂以为常。
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死。时年五十四。谥曰武宁。赐葬钟山(即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
徐达自任统帅,统军数十万,南征北战,屡建大功,被誉为“开国功臣第一”。其成功之原因:达出身贫苦,好读书,尤好读兵书,即使军务繁忙,也不间断。临阵指挥,善用计谋。严于治军,令不出二,诸将奉持凛凛;军纪严明,严禁烧杀抢掠,深得人心。善于抚众,与下同甘苦,士卒无不感恩效死,故所向克捷。生活简朴,还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太祖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己。”
为人正直,疾恶如仇。胡惟庸阴险狠毒,广结党羽,排斥异己;及为丞相(公元1373年),欲结好徐达,达素鄙其人,不予理睬,且常言于太祖:惟庸不宜任相。及惟庸谋反事发(公元1380年),太祖益重达。
上一篇:《徐达》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下一篇:《成吉思汗》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