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人。其先,契丹酋长。父李楷洛,左羽林大将军,以作战勇敢著称。
光弼幼重节行,不喜嬉弄,善骑射,严毅有大略,好读班固所著《汉书》。少从戎,为左卫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为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府兵马使。忠嗣待之甚厚,虽宿将亦莫能与之比,常曰:“光弼必居我位。”八年(公元749年),为节度副使。十三年(公元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爱其才,欲以女许之,光弼称病辞官而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异其操行,奏请还长安。
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反。玄宗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攻东京(今河南洛阳市),令选良将一人,领兵出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县北井陉山上,又名土门关),以攻河北。子仪荐光弼,遂为河东节度使,领兵五千,东下井陉,攻常山郡(今正定县),与禄山部将史思明相持四十余日。思明绝常山粮道,城中乏草,光弼以车五百,至石邑(在今获鹿县东南)取之;驾车者皆衣甲,又以弩手千人卫之,为方阵而行,思明无奈。
自禄山反,常山屡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祭尸而哭之;凡为敌所幽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次年六月,败思明于嘉山(在今正定县东),河北来归者十余郡。
七月,肃宗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召光弼入朝,授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光弼即以兵五千赴太原。先是,河东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常侮辱承业,光弼愤愤不平。至是,肃宗令崔众以兵付光弼。众性狂暴,见光弼只长揖,而不交兵权;光弼怒,收捕之。旋使者至,拜众为御史中丞。光弼曰:“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不敢出诏,光弼即斩之,威震三军。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自博陵(今河北定县)、蔡希德自太行,引兵十万犯太原。时光弼精兵皆赴朔方,留者皆老弱,不满万人。太原诸将皆惧,力主修城以卫之。光弼曰:“太原城周四十里,贼垂至而兴役,是未见敌先自困也。”乃率兵民于城外挖壕;又作砖坯数十万,众莫知所用。及敌攻于城外,光弼令运砖坯增垒于内,随坏随补。
思明围太原,月余不能下,乃选精锐为游兵,令曰:“我攻其北,则汝潜趋其南;攻东,则趋西,有隙则乘之。”而光弼军令严肃,敌虽不至,警逻未尝少懈,敌不得入。光弼于城中,苟有小技者,皆购募得之,人尽其用。曾募得善穿地道者三人,及地道成,敌于城下仰而大骂,光弼遣人从地道中曳其足而入,临城斩之。由是敌皆惶恐,每行,皆视地。敌又为云梯、冲车、土山以攻城。光弼又为地道以应之,敌近城则地陷落;还作大炮,飞巨石,一发,每击毙二十余人。敌经过多次攻击,死者十之二三,乃退至炮火所不及之处。光弼遂遣人诈与敌约,刻日出降。敌喜,不为备。光弼使穿地道于敌营中,支以木。至期,光弼勒兵城上,遣裨将领数千人出,如降状,敌皆属目;俄而敌营地陷,死者千余。敌顿时大乱,光弼乘机攻之,俘斩万人。
及安庆绪(禄山长子)杀禄山,思明归守范阳,留希德等围太原,敌军心不稳。光弼乃自将敢死队,向希德大营发起攻击,大破之。敌溃败四散,村民处处追杀,共斩敌七万余,希德逃去,军资尽弃,太原之围遂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助子仪讨庆绪于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光弼曰:“思明勒兵魏州(今河北大名县),欲以怠我,不如起兵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擒。”此一高明之策,竟为观军容使鱼朝恩所否定。
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思明自将精兵五万来战。时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能相辨,敌我皆大惊,官军向南溃逃,损失巨大,独光弼整众还太原。七月,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受命后,即率五百骑驰赴东都,夜入其军。光弼治军严整,及至,号令一下,士卒、壁垒、旌旗皆变。朔方将士皆乐子仪之宽,而惧光弼之严。
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屯河阳(在今河南孟县西),光弼召之。用济与左右曰:“朔方,非叛军也,乘夜而入,何见疑之甚邪!”与诸将谋以精锐突入东京,逐光弼,请子仪;并命士卒皆被甲上马,衔枚以待。都知兵马使仆固怀恩曰:“邺城之溃,郭公先去,朝廷责帅,故罢其兵柄。今逐李公而强请之,是反也。”用济乃止。光弼以数千骑东出汜水(在今荥阳西北),用济单骑来见,光弼斩之。八月,为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以复河北及幽、燕之地。
九月,史思明分兵四道向河南。光弼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陟请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今山西晋城县、长治市),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叛官韦损曰:“东京帝宅,侍中奈何不守?”光弼曰:“守之,则汜水、崿岭、龙门皆应置兵,子为兵马判官,能守之乎?”光弼遂撤出洛阳。日暮,思明游兵已至石桥(在洛阳东之建春门外)。光弼持火把徐行,部曲严整。敌引兵随其后,而不敢逼。
思明入洛阳,一无所得,又恐光弼来攻,不敢留,乃退屯于白马寺(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十月,思明攻河阳,先使其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龙仙恃勇,谩骂光弼。光弼顾谓诸将曰:“谁能取彼者?”怀恩请行,光弼曰:“此非大将所为。”裨将白孝德请往,光弼抚其背而遣之。孝德不负众望,斩龙仙,携首以归,敌众大骇。
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至河浴之。光弼命取军中母马五百匹,系其驹于城内;及思明马至水边,尽出之,马嘶不已。思明马闻声,悉浮渡河,光弼尽驱之入城。思明怒,列战船数百艘,随火船而进,欲焚烧浮桥。光弼以百尺长竿数百,以巨木固其根,毡裹铁叉置其首以迎之。敌船不得进,光弼发炮石击之,中者皆沉没。
思明屯兵于河清(在今孟津县西南),欲绝光弼粮道。光弼则军于野水渡(在河清东,黄河北岸渡口)以备之,自还河阳,留部将雍希颢守其栅,曰:“贼将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也,思明必使一人来劫我。我且去之,汝待于此。若贼至,勿与之战。降,则与之俱来。”闻者窃笑。继而思明果遣日越将五百骑来擒光弼。日越至栅下,希颢阻壕休卒,吟啸相视。日越怪之,问曰:“司空(光弼为司空)在乎?”对曰:“夜去矣。”日越沉默良久,谓左右曰:“今失李光弼,得希颢而归,吾死必矣,不如降也。”遂降。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庭晖闻之,亦降。众怪而问之:“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必可取。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庭晖才勇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
思明复攻河阳,光弼请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坚守二日。光弼屯中潬(在今孟县西南),于城外置栅,栅外穿堑,深广二丈。抱玉出奇兵,表里夹击,杀敌甚众。思明遂舍抱玉,全力攻光弼。光弼命将军荔非元礼率劲卒拒之。敌恃其众,直进逼城,以车载攻具自随,督众填堑,开栅为门。元礼见栅开,即率敢死队出击,破之。敌复引兵向河阳北城,光弼登城望敌,曰:“贼兵虽多,嚣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令诸将曰:“尔等望吾旗而战,若麾旗缓,任尔观望便宜;吾旗连麾三至地,则万众齐入,生死以之,少退者斩!”又自带短刀,曰:“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及进,光弼三麾旗至地,诸将奋勇当先,呼声动天地,所向披靡,敌众大溃。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有人言:“洛中将士(史思明部)皆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击之,可破也。”观军容使鱼朝恩信以为真,言于肃宗。肃宗令光弼立即进取东京,光弼奏称:“贼锋尚锐,未可轻进。”而仆固怀恩(时为朔方节度使)部卒多不法,光弼每置之以法,毫不留情。怀恩恨之,乃附朝恩,言东京可取。光弼不得已从之。
官军陈于邙山(在今洛阳市北)。光弼命依险设阵,怀恩不听,而陈于平原。光弼曰:“依险则可以进,可以退;若平原,战而不利则尽矣。”命移军于险,怀恩仍不听。思明乘机进兵,官军大败,死者数千人,军资器械尽弃。光弼、怀恩渡河至闻喜(属今山西省)。
自相州、邙山之败,朝恩羞其用谋之误,恨光弼入骨;宦官程元振尤恨之。二人相结,日谋以中伤。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元程以私怨害死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光弼愈恐。
次年七月,死。时年五十七。谥曰武穆。葬于三原(属今陕西省)。
光弼善用兵,谋定而后战,故常以少胜多。治军以严著称,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天下服其威名。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第一。
上一篇:《李光弼》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下一篇:《李勣》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