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李愬雪夜袭蔡州(今河南汝南),在中国古代战史上,是一个为人们称道的著名战例。这位李愬,就是名将李晟的儿子。
唐朝中期有个淮西镇(镇治为蔡州),大约位于现在河南省的东南部,是当时藩镇割据的一个顽固堡垒。从公元783年节度使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开始,中经吴少诚、吴少阳,拥兵割据三十余年,唐王朝竟无可奈何。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自立。唐宪宗乘机发兵九万,分东、南、西、北四路,征讨淮西。但是,连续攻战三、四年,却师劳无功。尤其是西路军的问题最严重,第一任指挥高霞寓被吴元济打得大败,第二任指挥袁滋私下与吴元济相妥协。在这种情况下,身任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等文职的李愬,向唐宪宗毛遂自荐,主动要求去挽回败局。唐宪宗正在为难之际,见李愬自告奋勇,宰相李逢吉也赞同,便欣然任命他为随唐邓(今湖北随县、河南唐河县、邓县)节度使,负责指挥西路军进讨淮西。
安抚士卒 麻痹元济
李愬,字元直,生于公元773年。二十岁那年,其父李晟病逝,他承袭父爵,开始在朝廷做官。虽然他有长于谋略和善于骑射两条特长,但是,二十多年中,他从未担任军事职务,也没有人发现他具有军事才能。因此,他在这次毛遂自荐之前,在军事上还是一个毫无名望的人。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李愬到达唐州(今河南泌阳)。他迅速了解到,将士们因多年来老打败仗,士气十分低落,特别畏惧打仗。因此,李愬故意对欢迎他的人们说:“皇上知道我柔弱,能够忍受屈辱,特派我来休养士卒。至于作战,我可不行。”将士们原先最耽心的就是怕新来的主将要他们去打仗,听他这么一说,方才安下心来。
李愬上任之后,果然不言战事。他一头扎到士卒之中,东走西看,问寒问暖。让有病的去治病,有伤的去养伤。有些重病号,他还亲自侍候,给病人端茶倒水,送饭喂药。士卒家中有事或父母病故者,他赠送钱粮布帛,给假回家料理。平时,他和士卒们闲谈聊天,一点架子也没有。前任指挥设立的专为主将娱乐的戏班和经常举行的宴会制度等,全都被他取消了。他自己的生活也和士兵们一样,不搞任何特殊。所以,李愬和士卒们的关系迅速亲近起来。
有的将领见李愬不积极备战,成天泡在士卒之中,上下不分,很是不满。就对他说: “将军不摆架子,平易近人,这自然很好。可是,作为一名主将,连一点威严都没有,战场上部下怎么会服从命令呢? ”李愬点点头回答说: “你说的我不是不知道。可是你想过没有,过去袁滋和吴元济实行妥协,吴元济并不防备西路军。听说我来,他必然会暗中打听我的情况。我故意不作战备,说自己只会抚慰、不会打仗,使将不威严,兵不整肃,吴元济得知,必然以为我懦弱无能,从而麻痹轻敌。那样一来,不就有机可乘了吗? 再说,平易近人,看起来不够威严,实际上能提高威信。一个将领在士卒中有了威信,士卒们哪能不服从他的命令呢! ”将领们听了,非常折服。就这样,李愬在将士们心目中的威信日益增高,慢慢地,大家的畏战情绪也不扫而光了。
驻在蔡州城里的吴元济,探知李愬并无进攻淮西的动向,真以为李愬胆小怕事、不会打仗,觉得毫无名望的李愬,不是他的对手,因此放松了对西路唐军的戒备。
过了几个月,李愬一反常态,先向唐宪宗上奏,增调了步骑兵两千人。然后开始了紧张的战前练兵。不久出兵攻占了蔡州西部边境的几个小据点。但是,五月二十六日,李愬率兵进攻朗山(今河南确山)时,却因吴元济发兵来救,打了一个败仗。许多将士一下子又泄了气,觉得李愬也不行。可是,李愬却乐呵呵的,他对大家说:这是我的计策呀!你们应该高兴才对。弄得大家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吴元济在朗山获胜后,更加认定李愬不会打仗,因此将守卫蔡州的精兵调往北线去对付李光颜部的进攻,对西路唐军的防御更加松懈起来。
瓦解敌军 重用降将
淮西地区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民众对吴元济的统治严重不满,纷纷逃往唐州地区,前后达到五千余户。李愬对这些难民非常重视,派专员安抚、管理,派专兵予以保护。这一措施有效地争取了人心。
民众的大批逃亡,引起了淮西军的士兵也不断逃亡。李愬对逃亡过来的士兵特别关切,总要亲自询问一番,一方面了解淮西的险易虚实,另一方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对于今后的去向,一律听从个人选择。凡是家中有父母、妻子的,都发给钱粮,送其回乡,还安慰他们说: “你们都是大唐的人,不要抛弃亲戚。”降兵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因此,开小差向李愬投诚的士兵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李愬对敌将也实行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一次唐军巡逻时,活捉了一员名叫丁士良的将领,是吴元济手下有名的骁将,被封为“捉生虞侯”。因他作战勇猛,许多唐军将领都吃过他的苦头,大家纷纷要求将丁士良开膛挖心,李愬起初同意了。但是,当他看到丁士良在尖刀触胸时仍然面不改色、视死如归时,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将领,立即改变主意,亲自给丁士良松绑,劝他弃暗投明。丁士良受到感动,向李愬表示道: “我战败被俘,自以为必死无疑,将军使我又活,我一定以死相报。”李愬听了很高兴,当场封他为 “捉生将”,并在各方面给予特别优待。
为了感谢李愬的厚待,丁士良向李愬建议说:“蔡州西南一百二十里的文城栅,是吴秀琳率领三千人防守的,被称为吴元济的 ‘左臂’ 。我可以帮助将军斩断这条 ‘左臂’ ”。李愬一听大喜,便问有何妙计? 丁士良回答道: “吴秀琳主要靠陈光洽给他出谋划策。陈光洽十分轻敌,喜欢亲自出战,我可以将陈光洽给将军捉来。吴秀琳就可以不战而降了。”李愬马上拨兵给丁士良,丁士良很快设伏活捉了陈光洽。李愬通过陈光洽,果然说服了吴秀琳率兵投降。吴秀琳手下有个名叫李宪的将领,很有才干,李愬亲自给他改名叫李忠义。从此,李愬厚待吴秀琳等降将,视之为亲信将领,还经常向他们请教如何攻取蔡州。
吴秀琳很感激李愬对他的信任,主动献谋说: “将军要取蔡州,非招降李愬不可,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李祐是吴元济的骑兵将领,很有韬略,对蔡州情况非常熟悉,也很受吴元济的信任。当时正率军防守兴桥栅(今河南上蔡南、遂平西)。李愬探知李祐在张柴村(今河南汝南西约七十里)抢割麦子,便派部将史用诚带领三百骑兵设伏俘擒了李祐。
因为李祐过去杀死、杀伤了不少唐军官兵,将士们强烈要求处死李祐。但是,李愬尽最大的努力,压制了部下的各种非议。他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李祐,和他同吃、同住,经常彻夜长谈。李祐本来不准备投降,可是,时间一长,他完全被李愬“推诚待士”的精神感化了。一些怀疑李祐是奸细的人,悄悄到李愬营帐之外偷听,结果只听到了李祐被感动得哭泣的声音。李祐真心投降后,开始详细地向李愬介绍淮西地区和蔡州城内的地势、设防、兵将等各方面的情况。李祐对李愬的信任也更加坚定不移了,经常在深夜时分单独与李愬和李忠义密商大计。
将领们对李愬如此重用和信任李祐,非常不满,士卒们也不高兴。几乎每天都有情报说李祐是奸细,连南路军和北路军也发来公函,说李愬是假投降,特别是西路军的监军反对最力,他把李祐是奸细说得有鼻有眼的。这使李愬深深地感到人言可畏,担心有人以谣言为依据抢先向皇帝告黑状,皇帝就会不问青红皂白下令杀李祐,那时再救李祐就来不及了。为了保护李祐,李愬想出了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他流着眼泪,握着李祐的手说: “难道老天爷不让我们讨平叛军吗?为什么我和你这样亲密还堵不住别人的嘴呢?人言可畏,不得不防,为了保障你的安全,为了平定淮西的大业,我要把你作为俘虏用囚车押送到京城去,让皇上下命令释放你。这样,别人就无话可说了。”李祐感激地理解了李愬的一片苦心。
第二天,李愬向全军宣布;“李祐到底是不是奸细,现在我把他监送长安,请皇上圣断。”与此同时,他写了一封密奏,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唐宪宗手中。密奏详细说明了李祐的情况和依靠李祐谋取蔡州的初步打算。最后强调说: “要是杀掉了李祐,破蔡州就难以成功。”密奏这样明白坚决,唐宪宗又急于攻取蔡州,没有理由不批准李愬的要求。押送李祐的囚车一到,唐宪宗立即下诏释放,令其返回淮西前线,在李愬帐下听候调用。
李祐一回到淮西,李祐立即向全军公布了皇帝释放李祐的圣旨,同时当着大家的面,正式任命李祐为统率三千 “突将”的六院兵马使,可以带刀出入中军大帐。从此,李愬名正言顺地重用李祐,其他人再也不敢闲言闲语了。
不久,李祐正式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在洄曲(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和蔡州四境,蔡州城守防薄弱,将军应该避实击虚,奇袭蔡州。四面守军闻讯回救时,吴元济早当俘虏了。”这个方案完全符合李愬的用兵意图,他当即采纳。为了保证奇袭成功,决定在方案实行之前,绝对保密。
雪夜出兵 奇袭蔡州
正当李愬积极筹划袭取蔡州之际,唐宪宗停止了在北方对承德的用兵,集中力量于淮西战场: 同时任命了积极维护统一、主动要求到淮西督战的裴度为统帅,撤掉了极不称职、懦弱无能的前统帅韩弘。裴度对军事比较内行,他到淮西前线后,发现朝廷设置的宦官监军对主将限制太多,形成了掣肘之患,就奏请唐宪宗废除了宦官监军制度。这一弊政的革除,大大调动了各路主将的作战积极性。此后,北路指挥李光颜接连发起了攻势作战,迫使吴元济将注意力集中于北线。这一切,都给李愬奇袭蔡州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九月二十八日,李愬决定出兵攻打吴房(今河南遂平)。有些将领说: “今天是亡日(阴阳说,九月寒露之后的第二十七天),很不吉利,不宜出兵。”李愬说: “我军兵少,不能死打硬拼,应当出其不意。敌以为我亡日不出,我偏亡日出兵,正好攻其不备。”不出李愬所料,吴房守军完全没有防备,唐军一到,迅速攻破外城,杀死敌军一千多人。守军退保内城,李愬见状,下令撤兵,引诱敌军出城追击。守城将领孙献忠见唐军退走,果然率领五百精骑出城追击。众将士一见敌骑来势凶猛,不由得惊慌起来,有的撒腿就想逃跑。李愬拔出剑来,在大路中央大声呵斥道: “谁敢后退,马上斩首! ”唐军稳住阵脚,回头迎击,很快打垮了五百敌骑,击毙了孙献忠。将士们因胜利而斗志高昂,要求乘胜攻取吴房内城。李愬头摇摇说:“那可不是我的计划啊!”说完,率领得胜之军返回了文城栅。吴房一战,带有实战演习性质。将士们对自己的主将更了解了,都知道李愬指挥果断,执行他的命令,不能有丝毫的含糊。经过试攻吴房,李愬觉得袭取蔡州的条件基本成熟了。便派人向主帅裴度密陈了袭击蔡州的计划。裴度也认为“兵非出奇不胜”①,感到李愬的计划很好,立即表示同意。至此,万事俱备,只欠确定具体出兵日期了。
十月十五日②早晨,天色阴沉,北风凛冽,淮西地区下起了鹅毛大雪。李愬盼望已久的天候条件具备了。他立即令史旻留守文城栅,令李祐、李忠义率领三千“突将”为前锋,自率三千人为中军,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为后军,带上一顿干粮,立即出发。将领们请示去向和任务,李愬回答道: “向东。”除了李祐外,大家都莫名其妙,不知道李愬突然出兵干什么。黄昏时,部队走了六十里,到达属于蔡州地界的张柴村。李祐率领前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守军和看管烽火台的人员,占领了张柴村。李愬传令全军在张柴村稍作休息,让大家抓紧时间吃干粮,迅速整理马匹和准备武器。接着,他令部将义成军率五百人留守张柴村,截断洄曲方面的路、桥,同时分兵五百阻断朗山方面的进路。然后下令全军继续前进。将领们再次请示去向和任务,李愬这才宣布说: “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 ”大家听了大惊失色。原来任监军的宦官吓得大哭说:“我们到底还是中了李祐的奸计了。”对此,李愬不予理睬,严令全军以最快的速度赶路。全军士卒听说是去打蔡州,都以为今天必死无疑,迫于李愬的军令难违,只好横下一条心,争取死里求生。
入夜,风雪大作。怒吼的狂风撕裂了中军大旗,气温骤然下降。不少士兵和马匹在风雪中冻僵过去,倒在了路上。部队减员达到十之二、三。然而,李愬严令全军加速前进,谁也不准停下。从张柴村到蔡州的道路,除李祐等降将外,大家都没有走过。现在,夜色昏沉,风雪弥漫,分不清哪是道路,哪是沟壑,只得跟着前锋,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而疾速地向前行进。
第二天凌晨,雪下得更大了。经过七十里的雪夜强行军,部队终于赶到了蔡州城外。虽然李愬严令部队保持肃静,但是,六、七千人马,仍有较大声响。恰好侦探前来报告: 城边发现了好些鹅圈、鸭圈。李愬喜出望外,立即派了一些士兵拿棍子去搅赶鹅、鸭,使其受惊大叫。巧妙地掩盖和混淆了人马的声音。
蔡州城下,已有三十多年没有到过唐朝官军了,戒备本来就很松弛。碰上这样的风雪天气,数量不多的守城士兵都放心大胆地钻进了被窝。李祐、李忠义对蔡州的城防十分熟悉,他俩根据李愬的命令,率领前锋突击部队,在城门附近挖坎、架梯,悄悄爬上城墙,把睡熟的士兵一个一个杀死,派出士兵伪装更夫照旧敲梆打更。然后打开城门,接应大军进城。到了内城,也照此办理。一座蔡州城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李愬统率的唐朝官军占领了。
天亮了,雪停了。李愬来到吴元济平时办公的大厅处理军务。这时,吴元济还在睡大觉。起初,部下把他叫醒报告说:“唐朝官军进城了! ”吴元济根本不信,他躺在床上悠然自得地说: “什么官军,可能是那些唐军俘虏捣乱吧,天亮后,统统杀掉。”过了一会,又有人来报告说: “官军已经占领蔡州了! ”吴元济还躺在床上毫不着急地说: “恐怕是洄曲部队回来领棉衣的吧。”原来,吴元济自以为已在蔡州以西的吴房和朗山布署了重兵防御,西路唐军人马不多,不可能有大的举动。做梦也没有想到李愬会突然杀到蔡州来。起床以后,他听到外面人喊马嘶,还有人大叫 “将军传令”,呼应者竟成千上万。他开始有点惊慌地说: “什么将军?这么大的威势,敢到我的大堂上发号施令。”赶紧爬到内宅楼上向外一看,见满城都是唐朝官军,绣着 “李”字的大帅旗已插到了他的大厅前面,这才如梦初醒。急忙召集身边的侍卫亲兵,登上内宅院墙抵抗。
李愬认为,吴元济还敢顽抗,主要是依赖驻于洄曲的董重质所部一万多精兵回救。因为董重质的家属也在蔡州城内。于是,他令李进诚率领后军包围吴元济的内宅,暂不发动进攻。自己亲自去董重质的家中拜访,向董重质的家属进行安慰,给予了各种优待,劝他们说服董重质投降。接着,李愬修书一封,请董重质的儿子当天飞骑送往洄曲。董重质接到李愬的招降书之后,于十月十七日单骑驰回蔡州,向李愬投降。
李愬收降了董重质,下令强攻吴元济的内宅。李进诚采取火攻的办法,先往南门外堆柴草,然后放火。蔡州城内的老百姓早就恨透了吴元济,纷纷自动抱着柴草来帮忙。一会儿就把吴元济的内宅南门烧穿了。吴元济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李愬将他用囚车监送长安。淮西的申、光二州守军两万多人,见蔡州已破,也先后不战而降。历时三十多年的淮西独立王国就这样被消灭了。
战争结束以后,将领们请教李愬: 问他为什么 “败于朗山而不忧,胜于吴房而不取,冒大风甚雪而不止,孤军深入而不惧,然卒以成功?”①李愬微笑着解释说: “朗山失利,目的是为了让敌人以为我军没有战斗力而放松戒备,当然用不着忧虑; 如果攻下吴房,其守军必然逃归蔡州,合力固守,必将造成攻取蔡州的困难,所以留存以分其兵力; 风雪交加,能使敌军的烽火报警失灵,不会知道我军突然袭击; 孤军深入,将士们都知道处境危险,誓必拼死作战。高瞻远瞩的人不要计较暂时的得失,考虑全局时要能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如果一点小胜仗也不肯放弃,一次局部的失败就灰心丧气,哪有功夫去成就大功业呢! ”众将听了,连声赞叹,佩服不已。
李愬这段话集中表述了他的用兵思想,即从全局出发,周密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因势利导,克敌致胜。本来,李愬所统率的西路军不满一万,又处于进攻淮西的次要作战方向,既不被敌军重视,也不为唐军指望。按常规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但是,李愬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使助攻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继承其父严于律己、以身示范的传统,与士卒同甘共苦,稳定了军心,建立了威信,激励了士气; 其次,他积极地瓦解敌军,以 “推诚待士”的精神,感化和重用降将,变阻力为助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第三,他发展了其父善于出奇制胜的指挥艺术,在完全掌握敌军动向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误敌、痹敌,充分利用了吴元济集中主力对付李光颜部、蔡州守备空虚的机会,选择了最恶劣的天气,突然发动奇袭作战。由于算无遗策,终于一举获胜。
李愬夺袭蔡州成功后,唐宪宗破格提拔他为尚书左仆射,封为凉国公。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李愬又参加了讨伐李师道的战斗,先后打了十一场大仗,俘虏叛军将领五十余名,歼敌一万多人。因功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幽州和镇州(均在今河北境内)发生反唐叛乱,担任魏博(方镇名,镇治在今河北大名东北)节度使的李愬,决定亲自率兵征讨。正在准备出师之际,忽然身患重病,不治而死,终年只有四十九岁。
注释
①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宪宗元和十二年。② 关于李愬出兵奇袭蔡州的日期有三说: 《旧唐书》为十日,《新唐书》为十三日,《资治通鉴》为十五日。从有风雪来看,十五日比较合理,故取此说。①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宪宗元和十二年。
上一篇:《李广》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下一篇:《李愬》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