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今福建南安东北)人,是我国历史上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他出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出生地点是日本平户(今日本长崎县松浦郡)。他的父亲郑芝龙靠从事海外贸易发家,曾流落日本,后来成为海盗集团的首领,常往来于日本、台湾和闽海之间。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平户人田川氏之女,祖籍也在中国,所以田川氏的中国姓是 “翁氏”。郑成功七岁时,从日本回到祖国。这时,郑芝龙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官至游击将军,后来,又因海上作战有功升为总兵。郑成功也随其父一起生活在福建。
郑成功自幼聪慧过人,十一岁时,他所写的诗文就使师长大为赞赏。十五岁时,郑成功考中廪生。二十一岁时入南京(今江苏南京市)国子监,成为太学生。一些名流学者都认为郑成功有着天赋之才,将来必成大器。在南京读书期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明朝灭亡。随之,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发兵南下。展现在郑成功面前的是一派异族入侵,山河倾覆的动乱景象。清顺治二年(1645年),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都福州(今福建福州),建元隆武。郑成功因之受到特殊的恩遇,被封为忠孝伯,赐皇姓“朱”。于是,人们都称他是 “国姓爷”。
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清军大举进攻福建,直逼仙霞关(今福建浦城北)。郑成功怀着忠肝义胆向朱聿键呈递了“据险控扼”、“练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抗清条陈》。朱聿键为他的耿耿忠心和惊人胆略所感动,遂进封其为御营中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北上戍守仙霞关。
仙霞关,位于浙、赣、闽三省交界处,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可是,在这大敌当前,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善于玩弄政治投机的郑芝龙竟然通敌撤防,断绝郑成功的粮饷供应,迫使郑成功弃守退兵。八月间,清军长驱进逼福州。朱聿键西走汀州(今福建长汀),被敌人抓获,绝食身亡。九月,郑芝龙公开降清。郑成功闻讯,跪哭力阻,郑芝龙根本不予理睬,顽固地带领五百人投降清营。郑成功见劝阻不成,为了免遭父亲和清军的胁迫,他请求叔父郑鸿逵掩护,悄悄逃往金门海岛。
郑成功僻处一隅,壮志不移。他对父亲的投降变节行为异常气愤,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决心背父举兵,拯救明朝故国。于是,他脱掉儒衫,佩剑着甲,走上了抗清复明的武装斗争道路。
闽 南 举 兵
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郑成功怀着满腔的悲愤,乘船来到南澳(今广东南澳岛)①,开始招募兵员,很快组织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为了表示与清朝誓不两立和抗敌的决心,他设坛盟誓,仍用当年明隆武皇帝朱聿键赐封的 “招讨大将军”名号,并沿袭隆武年号。第二年正月,郑成功率众来到厦门的鼓浪屿,继续扩编队伍。百姓闻讯纷纷前来投效,一些郑氏旧部也都慕名纷纷归附。不几天,就又聚集数百人。他将部众分为四镇,进行编组,确定了各镇将官,一支力量可观的抗清武装,在厦门组建起来了。
八月,郑成功与叔父郑鸿逵合兵进攻泉州(今泉州市),一举攻下泉州城外的桃花山,声势大振。但是,由于清军援兵抄袭郑军老营安平(今福建安海),郑成功被迫撤围。顺治五年(1648年)闰三月,郑成功再次出击,西攻同安(今福建同安),一举拔取该城。这时,明桂王朱由榔已在广东肇庆(今广东肇庆市)即帝位,改元永历。消息传来,郑成功遥相祝贺,十分高兴。他急修贺表,派使前往朝贺,自己也宣布改用永历年号。为了配合广东明军展开攻势,郑成功挥师南下,相继克复漳浦(今福建漳浦)、云霄镇(今福建云霄)、诏安(今福建诏安),削平了盘踞广东黄冈(今广东饶平)、澄海(今广东澄海)、潮阳(今广东潮阳)等地的土豪势力,收复了广东潮州(今广东潮州市)、福建漳州(今福建漳州市)、泉州沿海广大地区。顺治七年,郑成功又回师厦门、金门,剪除了郑彩、郑联两支势力,夺得了厦门这一立足点。由于连续征战,迭次告捷,郑军发展到四万多人。
正当郑成功回师厦门的时候,清军大举进攻广东、广西。永历帝从肇庆逃往南宁(今广西南宁市),诏令郑成功进援广东。摆在郑成功面前的,一是皇帝逃亡的消息和勤王诏书; 一是刚刚发展起来的军事力量和不巩固的厦门根据地。他反复斟酌,最后作出了偏师守闽,主力援粤的决定。闰十一月,他留下族叔郑芝莞守卫厦门,自己亲率大军起程勤王。途中,他担心后方力量寡弱,又派郑鸿逵回兵援助。
在后方空虚,没有建立巩固的抗清基地的形势下,郑成功孤军西趋广东作战,虽于无奈但也是十分冒险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当他抵达南澳,得知广州已经失陷,救援不及的情况下,仍然不听部将所劝,一意西进,显然是犯了战略错误。郑军主力离开厦门不久,福建巡抚张学圣发兵两路,乘虚进攻厦门,郑芝莞畏敌如虎,弃城逃亡海上。郑成功艰难地筹集起来的粮饷辎重,被清军洗劫一空。孤军入粤的郑成功,在航渡白沙湖时,也遇到了狂风,大部分粮食、器械被风卷走。当他收束队伍,打退清军进攻,准备继续前进时,突然传来厦门失陷的消息。郑成功只好放弃援粤企图,回救厦门。这是郑成功起兵以来遭受的一次重大损失。
郑成功折返厦门后,重整旗鼓,准备再战。他在奖赏勇敢守城的将士的同时,将畏敌先逃的郑芝莞斩首示众。为了还报厦门之仇,他率队攻入漳州,拔取漳浦,大败清福建提督杨名高等。顺治九年(1652年)又攻占海澄(今福建龙海),大败闽浙总督陈锦于江东桥。接着,进拔诏安、南靖 (今福建靖城)、平和(今福建九峰),围困漳州城。这时,郑军已发展到六万余人。
清廷对于郑成功在闽南的发展十分忧虑,遂在派兵镇压的同时,胁迫被软禁在北京的郑芝龙诱劝郑成功投降。但是,郑成功抗清坚决,郑芝龙数次派人持书劝降,都被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这年九月,清廷见招降无望,又派固山额真金砺率军自浙江南下福建,与新任命的福建巡抚刘清泰,合兵围剿郑成功。郑成功闻讯,立即撤除围困漳州之师,奋力迎敌。双方在海澄以西隔水相对,出现了僵持局面。
这样,一直对阵数月。清军人多炮多,每次交战显然大占优势。郑军死伤很多,士气随之低落。这时,鼓舞士气,迅速打退敌军的进攻,避免长期消耗,以确保东南一隅,巩固已经恢复起来的厦门基地,显然是郑军的当务之急。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郑成功亲临前线,指挥海澄之战。为了鼓舞士气,他手执当年隆武帝赐予的 “招讨大将军印”,当众宣誓,表示宁死不与清廷共戴天! 希望将士死力奋战,恢复明朝江山。还鼓励手下将领: 有冒死立功者,愿将此印转赠。将士们见主帅如此坚定、刚强,都鼓足了勇气,摩拳擦掌,争着要求出战。
为了寻求破敌之策,郑成功冒着敌炮的猛烈轰击,亲登高台,观察敌情,调整部署。这时,他得到两个情报: 一是自己部队阵前的掩体短墙,已全被敌炮炸平,驻守在前沿的将士已无处藏身; 二是据派到敌方的侦探回来报告说,金砺部队的火药、钱粮已无法接济,行将陷于困境。对此,郑成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料定: 敌粮运断绝,必然急欲决战; 而今晚定会全力炮轰,然后明早实施攻击; 在清晨清军大队渡河时,又必然放空炮以助声势。所以,郑军当务之急是顶住晚上敌军的炮轰和全力作好反击准备。根据敌情变化,郑成功及时调整了作战部署: 第一,他命令前敌将士挖地窖藏身,顶住敌军的炮火,等待时机,首先发起冲击; 第二,命令神器营在半夜秘密行动,将营中所存火药全部掩埋在河边,药捻相连,准备统一燃放; 第三,命令全军作好突击准备,当众立赏罚令,前进者重赏,后退者立斩。在反攻时机上,郑成功又进行了认真的安排: 要求以敌军燃放空炮时,为全军集结讯号; 神器营埋在岸边的炸药燃尽时,为出击追杀敌人的讯号。
事情果然不出郑成功所料。当晚,清军全力炮轰,郑军的阵地几乎被炸平。由于郑军事先挖好了地窖,故将士避免了伤亡。五更以后,敌人开始燃放空炮,陆续渡河。郑军迅速整装,作好了突击准备。黎明时分,清军大队已经渡河,拥挤于河畔。郑成功一声令下,预先埋伏于河边的士兵,立即点燃岸边的火药。过河清军很快被炸的尸横遍地,死伤大半。幸存的清军不知所归,慌乱不堪。郑成功乘机指挥全军奋勇冲杀,大败清军。
海澄之战,郑成功判断正确,部署周密,准确地掌握了攻守决战的时机,一举获胜,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这是与清军作战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清军惨败,不敢轻易来犯。郑成功趁机向广东发展,占领了许多城镇,一直把势力扩展到揭阳(今广东揭阳)。这是郑成功举兵闽南以来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北 伐 江 浙
在巩固闽南根据地,向广东发展的同时,郑成功还积极组织对北方清军的征伐。从顺治十年(1653年)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相继组织了四次北伐。虽然由于各种原因,相继失败,但给了江浙一带清军以巨大打击,极大地鼓舞了长江一带的反清武装斗争。
第一次北伐是在顺治十年(1653年)。当时,清固山额真金砺率领浙兵南下,与郑军相持于福建海澄一带。郑成功为了配合福建的抗清斗争,采纳了老将张名振的建议,趁敌倾力攻闽,江浙空虚之机,派张名振率船百艘,沿海北上。张名振按照郑成功的部署,乘风破浪,于第二年进入长江,大败清军江防水师,夺得战船百余艘,乘势进入镇江(今江苏镇江)。同时,张名振还派出一支部队,沿海直趋天津(今天津),夺取清廷运粮船百余艘。这次北伐,促使明军江南旧部纷纷起兵响应,有力地支援了郑成功在海澄一带的反击。
第二次是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在取得海澄大捷后,将全军集结于厦门。然后,发兵两支: 一由黄廷统带,西上进攻广东的揭阳、澄海、普宁(今广东普宁东北)等地;一由甘辉为总监,率领周全斌、陈辉等北上,与张名振会师长江。为了保障北伐的成功,郑成功为北伐军制定了严明的军纪。要求前敌将领陈辉,对有功人员可先赏后报; 对于犯罪者,可经过诸将会议议定,先斩后报; 凡官兵有奸淫抢杀者,其将领连坐。这样,北伐军沿途秋毫无犯,进展顺利,很快占领了浙江的舟山 (今舟山岛)。可是,由于这次北伐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前敌指挥陈辉与张名振又有矛盾,不能协同作战,结果,攻占舟山后,并未继续北上。甘辉折回厦门,十一月张名振中毒身亡,①北伐中途而废。
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成功亲率大军进行了第三次北伐。当时,清军大规模进攻逃往云南的永历帝朱由榔,情况危急,时局严重。为了牵制清军南下,减轻云南的压力,郑成功于七月间留洪旭、陈辉协助董夫人和世子郑经守卫厦门,自己则亲率大军北上。八月进攻黄岩(今浙江黄岩)、围攻台州(今浙江临海); 九月围攻太平(今浙江温岭)、天台(今浙江天台)。兵锋所至,守将纷纷倒戈投降。郑成功所向披靡,进军十分顺利。可是,就在郑成功兵至天台,准备继续北进时,清福建总督李率泰,乘虚进攻郑军在福建的根据地,并且攻陷了闽安镇(今福建长乐县东北)。闽安镇,位于闽江海口,是福建中部沿海的重要城镇。它的失陷,不仅对厦门基地产生威胁,而且有切断北伐郑军后路之危险。郑成功考虑到后方基地的安全,不得不结束这次北伐,率军回到厦门。
郑军规模最大、战果最著的北伐是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这次出师前夕,郑成功召集诸将共同研究了北上的方略,确定北伐目标是: 直入江南,攻取南京。同时,进一步重申和严格了北伐军纪。五月中旬,郑成功令黄廷、洪旭、郑泰协助董夫人及郑经留守厦门; 自己亲率十七万大军(号称八十万)浩浩荡荡地鸣炮出发。为了便于统带和指挥,他将部队分为三程,梯次前进: 第一程由甘辉指挥; 第二程由马信、万礼指挥; 第三程由郑成功亲自统率。
郑成功的船队沿海北上,沿途经平阳(今浙江平阳)、瑞安(今浙江瑞安)等地,于七月间抵达舟山。在这里与长期战斗在浙东沿海的张煌言部会合,声势更大。八月初,队伍继续北上,进泊羊山 (今大、小洋山岛 )。不料,停泊不久,突然遇到飓风,船队被冲散,风卷溺死者达八千余人,物资器械损失也十分严重。郑成功只好收队折回舟山,并在浙东筹饷补粮。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郑成功终于率队驶入长江,进泊金山(今江苏镇江西北江中),并于六月十六日夺取了瓜州城(今扬州南,与镇江隔江相对)。随后,他除派队镇守瓜州和加强沿江防务外,兵分二路: 一由张煌言、杨朝栋率领,溯江西上,进占芜湖(今安徽芜湖市); 一由自己亲带直攻镇江城。六月二十二日,郑成功与镇江守军大战于城外银山。该地路径窄小,河叉纵横,清军骑队无法施展。郑成功趁机猛击,大败清军,迫使镇江守军献城投降。
六月二十八日,郑成功召集诸将商议进取南京之策。会上,甘辉提出了控扼瓜州、镇江咽喉之地,迫使南京守敌自降的主张。可是,对于甘辉的这一主张,郑成功并没有认真采纳。七月四日,郑成功督队溯江西上,直扑南京城。七月七日,抵达南京城外观音门。然后,他集兵八十余营将南京城团团围困。守卫南京的清江南、江西总督郎廷佐和管效忠见郑军势众,狡猾地使用了缓兵之计。他们派人前来郑营佯示请降的同时,提出了宽限三十日为期的要求。郑成功轻信了清兵的假降阴谋,围而不攻,顿兵坚城,坐等敌人献城。甘辉见此情景,深感不安。他提醒郑成功迅速攻城,以防敌人援兵到来,不可收拾。可是,郑成功见江浦(今江苏江浦)、六合(今江苏六顺,合)、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等城守将纷纷献城归顺,一时盲目乐观,仍然不听规劝。
果然,就在郑成功息兵不攻,士气日渐懈怠的时候,清朝崇明总兵梁化凤、江宁总兵哈哈木等乘机集结兵力,向南京扑来。二十三日,清军里应外合,同时发起反攻。郑军措手不及,损失十分惨重。甘辉且战且退,马仆被擒,壮烈牺牲。第二天,郑成功收束散卒退至镇江,闻甘辉阵没,追悔莫及,放声大哭。他见大局无望,只好督队撤退,返回了福建厦门。郑成功撤退后,据守上游的张煌言所部,孤立无援,被清军围困在芜湖,最后全军覆没。张煌言仅带几名亲随,夺路逃往天台。郑成功的第四次北伐,由于轻敌失误,又失败了。
郑成功回到厦门后,军事上陷入了困境。顺治十七年(1660年)初,清廷又调集浙江、福建、广东诸省兵力,向厦门压来; 与此同时,清廷还极力阻断各地与厦门的贸易往来和物资供应,陷郑军于兵困饷乏的境地。郑成功通过数次北伐失败的实践,也越来越感到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进行长期、艰苦斗争的必要性。可是,厦门、金门弹丸之地,实难持久立足。这种情况,促使他较快地做出了收复台湾的战略决策。
收 复 台 湾
郑成功一生中的最大功绩和军事成就,莫过于他为中华民族收回了自己的宝岛台湾。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陆人民就知道了这一岛屿; 三国时期,大陆流民大批到了台湾,参加了这一地区的开发,东吴大将卫温、诸葛直也曾率船队到达该岛; 隋、唐时,更有许多大陆人来到台湾; 南宋年间,中国政府开始在澎湖一带派兵屯戍; 元代已正式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事务; 明代沿袭元制,仍在台湾设立巡检司,并派兵驻防澎湖。
明天启四年七、八月间,荷兰殖民主义者乘明朝政治腐败,边防松弛之机,出兵强占了台湾岛。侵略者在台湾沿海一带修筑了两个主要军事据点: 一个建在台湾岛西南部的一鲲身(即今安平镇),设施坚固,分内外城堡,取名 “热兰遮城”,台湾人民又称其 “赤嵌城”、“红毛城”、“台湾城”; 一个设在台南城西北的镇北坊,名“普罗文查”,因为是一座楼阁建筑,故被当地人称为 “赤嵌楼”。殖民主义者依靠这两个主要据点,为所欲为,疯狂推行殖民政策,对台湾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殖民军一次又一次的残暴罪行,促使当地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不断举行抗荷武装起义。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当郑成功苦于军事失利,整日烦闷之际,有一位名叫何斌的人从台湾来到厦门,入署叩见。何斌是郑成功的同乡,在台湾多年,曾被迫给荷兰人当翻译。何斌久闻郑成功忠贞为国,胸怀大志,十分钦佩。于是,他向郑成功献计说: “台湾沃野数千里,实王霸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鸡笼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①。接着,他向郑成功献出了台湾地图,并详细陈述了台湾沿海 “水陆变易情形”和台湾人民所遭受外来民族压迫的苦难,表示愿作大军收复台湾的向导。郑成功早有复台之心,听罢何斌所述,感到不谋而合,十分欣喜。
为了审慎选择进军路线和时机,郑成功派人乘船先往台湾,进一步证实了何斌所提供的进军路线是正确的。随后,他连续召开军事会议,统一了全体将领的认识; 确定了先取澎湖,然后出敌不意地通过鹿耳门港湾,在台南抢滩登陆,突袭敌赤嵌城的作战方案。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风平浪静。郑成功怀着 “复先人之故土”的雄心壮志,率大军自金门料罗湾登舟出发。他将全军编为两个梯队,自己亲率第一梯队二万五千人,战舰一百二十艘,向澎湖挺进。由于郑成功正确地掌握了天候、航线,部队开始进展顺利。经过一天一夜,就渡过了台湾海峡,抵达澎湖列岛。不料,在这里遇到连天狂风,船行受阻。直至三十日,风浪仍未停止。面对所携粮水越来越少的严重困难,郑成功当机立断,毅然决定当晚迎风而进。广大爱国将士乘风破浪,于次日拂晓到达鹿耳门港湾外。
鹿耳门阔仅里许,是进入内海台江的北航道。在鹿耳门南面虽有北线尾和一鲲身的南航道,但该处有荷兰的重兵把守,不易通过。当时,台湾荷军总数约二千,主要驻扎在赤嵌城和赤嵌楼两处。荷军认为,鹿耳门早有沉船阻塞水路,且港道迂回,水浅礁多,不便通行,无须设防。于是,郑成功抓住守敌疏于防范之隙,决心出其不意,直入鹿耳门。
这天,郑成功利用早晨涨潮的机会,以何斌为向导,绕过敌炮台,迅速进入鹿耳门内海。然后即抢滩登陆: 主力在禾寮港登陆,直插赤嵌楼守敌的侧后; 另一支则进占北线尾一带,保障主力的登陆。台湾人民见到祖国的大军,个个欢欣鼓舞“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男妇壶浆,迎者塞道”①,并且争相协助郑军搜捕敌人。郑成功在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很快切断了赤嵌楼与赤嵌城两据点敌人之间的联系。中国军队出现之突然,进展之神速,使两处守敌措手不及。敌将猫难实叮哀号说: 中国兵太可怕了,他们都是些神兵,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但是,侵略者不肯就此罢休。他们在依托堡垒顽抗的同时,又出动四艘战舰向鹿耳门一带郑军的翼侧进攻; 在陆上,荷兰军队兵分两支,向北线尾一带郑军反扑。郑成功随即督军还击。海战中,击毁、击伤敌舰三艘,仅有一艘逃脱; 陆战中,郑成功以大部队正面还击,另出奇兵七、八百人,迂回敌侧后夹击,全歼进攻之敌。随后,郑成功联络当地人民二万五千人,一举拔除赤嵌楼敌军据点。
五月初,郑军第二梯队渡海到达台湾。郑成功集中全军进围赤嵌城。赤嵌城,是荷兰侵略军的 “王城”,号称 “海上堡垒”,易守难攻。郑成功考虑到: 赤嵌城已经形势孤立,毫无后援,敌人必拼死扼守,如率队强攻,势必杀伤过多。于是,他决定长期围困,迫其自降。围攻期间,郑成功致书城中荷兰总督,指出: 只要放弃抵抗,还我先人故土,可保其生命财产的安全。再次申明出兵的根本目的在于统一祖国国土。但殖民者仍欲凭城顽抗,拒不退走。至顺至十九年(1662年)一月,敌军被围近九个月,城中缺粮,饥饿而死者达一千六百余人。郑成功见时机已到,下令发起总攻。二月一日,荷兰侵略者终于在力竭势穷的情况下,出城在投降书上签字。被殖民者霸占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胜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此次渡海作战,准备充分,计划周密,对敌情、地势、天候、潮汐等情况,掌握比较准确,慎重而正确地选定了航渡路线和登陆点。他首先攻占澎湖,取得立足之地; 然后出敌不意,通过鹿耳门,在台南登陆; 登陆成功后,又迅速扩大登陆场,切断敌军两垒之间的相互联系,陷敌于被分割、孤立的困境。郑成功的这一行动,实为渡海登陆作战的一个范例。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立即着手台湾的整顿和建设。为了纪念他的家乡,他将热兰遮城(即赤嵌城)改名为安平镇,还在台湾建立起了与明朝相同的管理机构。此外,他十分注意安抚百姓,整肃风纪,指示全军屯田生产,以解决军需困难。他为开发和治理台湾制订了许多政策,深得当地人民的支持。可是,时不多久,郑成功患病。病中又相继得到永历帝被杀、父亲被害、儿子拥兵叛父的消息,心情悲愤交集。他忧国忧民,常常拖着病体,登台了望大陆,惆怅万千。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郑成功在痛苦中含悲死去,时年仅三十九岁。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明室的恢复和台湾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率兵收复台湾,为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① 郑成功举兵地点说法不一,本处从《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郑成功传之说。①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郑成功传载: 张名振在第一次北伐时,“率所部攻崇明,谋深入,成功嫉之,……名振俄遇害。”① 江日升著《台湾外纪》卷十一。① 杨英《从征实录》一五二页。
上一篇:《邓艾》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下一篇:《郑成功》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