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韩世忠,字良臣,是南宋时期又一位战功卓著的抗金名将。他一生身经百战,征战沙场达三十四年之久,故比宗泽参加抗金战争的时间要长。韩世忠的主要军事活动是在中原沦陷,南宋统治摇摇欲坠的危机时期。这时期,国内投降派的卖国分裂活动发展到拥兵篡位的程度; 宋金战争的形势更加恶化,金军的进攻已严重危及宋朝的统治。因而,韩世忠的军事活动是在更为艰难的形势下展开的。
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韩世忠出生在延安府(今陕西延安)一个农民家庭里,家境十分贫寒。动荡的社会,连年的烽火,悲惨的生活,使韩世忠自幼经历种种磨难,养成了刚毅、果敢的性格。他身材魁伟,喜酒尚武,练就了一身武艺。十八岁时,由于他勇壮过人,气度非凡,被当地官府招募入伍。最初,他参加了北宋征服西夏的战争,以军功进武副尉(下级军官); 宣和二年(1120年),以偏将的身份参加镇压方腊农民起义,次年擒方腊于睦州青溪帮源洞,升为承节郎。《宋史》记载,青年时期的韩世忠,“风骨伟岸,目瞬如电”,“鸷勇绝人”,“勇冠三军”①,即成了宋军出色的将领。
从宋徽宗起,宋金连年战争,韩世忠最初在河北抗金,后随高宗南下。他坚决反对畏敌议和之举,在抗击金军的战场上以过人的勇力,冒死陷阵,数破敌垒,显示了一个军事将领不畏强敌,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敢精神; 他虽不通书文,但运筹指划,常操胜算,特别是往往在极为复杂的境遇中,以绝妙的计谋,出奇制胜,堪称智勇兼备。韩世忠一生转战沙场,在抵抗金军入侵或率师平叛过程中有着许多以勇求胜,智谋过人的事迹。
冒 死 陷 阵
韩世忠从军之初,就以出奇的勇敢被人们称为“万人敌”。他每遇征战,常常身不避险,冒死直前,为诸将之先。
宣和三年(1121年),宋徽宗颁诏收复燕山(今河北蓟县一带)。可是,征调各军一至即溃,接连败北。在诸将畏敌怯战,士卒惊恐气馁之际,韩世忠却与部将苏格率五十骑奋勇北上。这一天,他们行至滹沱河(今河北深县北),与金兵二千余骑遭遇。而对四十倍于己的金军骑队,苏格惊恐失措,不知计之所出。而韩世忠却从容镇定。他指令苏格撤往附近高岗之上,隐蔽设伏,以作策应; 又令散布在滹沱河水面的燕山溃卒船只,全部收拢靠岸,约定他们鼓噪助威以壮声势。部署既定,韩世忠跃马逼近敌阵。他行动敏捷,回旋如飞。金军仓促分列二队扼据附近土丘高地。韩世忠出敌不意,直闯敌营,首先击毙金兵旗手,然后奋力冲杀。敌军遭到突然冲击,顿时慌乱。埋伏在高岗上的苏格等则乘势冲出,与韩世忠前后夹击;泊于岸边的燕山舟卒也鼓噪呐喊。金兵不知宋军虚实,又见韩世忠逼之甚急,不敢蛮战,遂溃退北走。宋军奋力冲杀,斩敌甚众。这样,韩世忠凭着无所畏惧的气概和胆略,竟以少胜多,一举击退了金军的进犯。
在身陷绝境,四临大敌的危机时刻,韩世忠更以过人的勇力,挺身向敌,以求转危为安,反败为胜。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当金军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下之时,韩世忠跟随内侍梁方平出屯濬州(今河南浚县)。该地地当黄河北岸,是东路全军南渡黄河,进窥开封的重要关口,故金军全力猛扑,来势汹汹。梁方平畏敌如虎,指挥失措,敌兵一至,竟率数万宋军仓猝奔溃。韩世忠孤军势弱,陷入重围。当时,稍一气馁,便会瞬间被擒,奋勇力战或可死中求生。故此,韩世忠毫不畏怯,他挥戈直前,拚死力战,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突出重围。突围后,韩世忠焚毁河桥,断敌追击,回返开封。事隔不久,胜捷军将领李复在山东叛宋自立,占据淄州(今山东淄博南)、青州(今山东益都)一带,拥众数万人。山东宣抚使李弥大无力平息,便请调韩世忠率众往击。这天,韩世忠军至临淄河,合众不满千人,与敌相比不仅力量上相差几十倍,而且远途奔袭,主客异势,等于深入虎穴,四面临敌。在这样的险恶形势下,他因势布兵,摆下了一个破釜沉舟,与敌决一死战的阵式。他将部众分为四支突击队,作好猛冲敌营的准备; 随即在部队的后面布设铁蒺藜,自塞归路,陷全军于只可进不可退的死地; 此外,他还下了一道军令: “进则胜,退则死,走者命后队剿杀”①。将士见此情景,莫敢返顾。军令一出,个个死力奋战,直前冲击。战不多久,他们就连破敌阵,击毙李复。敌失去主帅,慌乱奔溃,无法制止。这样,韩世忠以生死激励士卒,将部众“置于死地而后生”,士兵们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再次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在临淄河一带冲破敌阵后,韩世忠乘胜追击,一直压逼逃敌至宿迁(今江苏宿迁县南二里)。在这里,韩世忠凭着英雄虎胆,出敌不意,单骑闯营,在一夜之间取得降俘所有逃敌的重大胜利。当时,逃至宿迁的李复余部仍有一万人左右,另有胁迫抢掠而至的民间子女甚众。他们自料摆脱了韩世忠的追击,故纵酒狂欢,毫无戒备。韩世忠见有机可乘,便只身跃马,在夜色的掩护下,直入敌人中军营帐。入营后,韩世忠突然出现在敌酋面前,厉声喝道:我大军已至,你们死路一条。若能束戈卷甲,立即投降,我可保全你们的性命,并可共求功名,报效国家。①正在对盏狂饮、盲目寻乐的敌军将士,万没想到韩世忠从天而降,且威风凛凛,杀气逼人,个个吓得浑身打战,不知所措。他们有的瘫卧如泥,有的赶忙跪前举酒请罪。韩世中下马解鞍,装出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大吃大喝,神色如常。周围敌军士卒,见自己的头目对韩世忠如此俯首听命,全都恭恭敬敬,解甲投降。第二天黎明,众敌将卒见韩世忠只身一人,宋军大部队并未抵达,方知中计。但他们苦于手中没有兵器,无法进行反抗。
韩世忠单骑闯阵、奋勇杀敌的行为,在朝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宋钦宗以韩世忠忠勇功高,封其为左武大夫、果州团练使,又转授正任单州团练使,再度屯扎滹沱河一带。
滹沱河,是流经八州二府,横贯河北东、西二路的一条主要水系,也是阻止金军大举南下的一条天然屏障。当时,金军仍以真定(今河北正定)为据点,沿滹沱河濒水扎营。所以,韩世忠一至该地,便与金军进入紧张的对峙状态。这时候,他听说南宋真定府总管王渊,正被金军困在赵州(今河北赵县),遂急驰往援。金军得知韩世忠进入赵州城的消息,则攻之愈急。一时间,赵州城陷入金兵层层围困,粮尽援绝,形势孤危。这时,有些人担心韩世忠的安全,劝他突围别走。可是,韩世忠却不但没有突围撤退的打算,反而他从金军来势汹汹的态势上悉心揣度着如何破敌取胜的时机和计策。这天,天降大雪,到了深夜,更是风雪迷漫。他见城外金军在晚间疏于戒备,便把破敌的机会定在了这种风雪夜晚。他简选敢死之士三百人,组成了一支精悍的突击队,待到半夜,直冲敌军的营帐。昏睡之中的金军将士,遭到突然打击,仓猝起而应战。由于不明情况,惊乱不堪,又加风雪茫茫,辨不清方向,分不出敌我,故自相击刺,自相残杀。刹那间,死伤累累不可胜数。天明,激战半夜的金军围师,全部溃逃撤退。后来,宋军将士才知道,城外金军统帅在夜间的相互残杀中竟被自己的士兵击毙了。
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初)初,韩世忠还屯大名,被北道总管赵野辟为前锋军制。当时,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康王赵构驻兵济州(今山东巨野),被金兵围逼,处境十分危险。于是,韩世忠又率千人之师,驰往济州解围。在大敌当前,数万金兵凶猛压逼的形势下,他仍然毫无畏惧,从容镇定。随后,韩世忠寻觅金兵不意之机,单骑闯入敌群,又趁敌惊乱之际,斩杀敌军主将,一举破除济州之围。
韩世忠数次破阵退敌的行动,不能不说明一个道理: 在大敌进逼,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将领的镇定和勇气是破敌取胜、转危为安的前提; 即使有锦囊妙计,没有相应的勇气和胆略,也是难于实现的。韩世忠在抵御金兵入侵、率兵平叛的过程中,身先士卒,置生死于度外,表现了奇胆大勇,这正是一位军事将领十分可贵之点。
秀 州 欺 敌
高宗继位后,韩世忠于建炎元年(1127年)被任命为光州观察使,又转为左军统制。第二年,升任定国军承宣使,并率领所部,护卫高宗南下扬州。期间,韩世忠收降江南义军张遇、李民等部,力量有了进一步发展。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由镇江至杭州(后改杭州为临安府,即今浙江杭州)。三月间,扈卫高宗的大将苗傅与刘正彦举兵叛乱,杀死同签书枢院事王渊,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逼高宗让位于钦宗皇太子,并遣使与金国议和。于是,知枢密院事张浚密约韩世忠等起兵讨之。
当时,韩世忠驻扎在平江(今江苏苏州),接到报书,悲痛大哭。他面对中原烽火、百姓惨遭屠戮的现实和苗傅等人的媚敌议和活动,愤怒至极,表示: “誓不与此贼共戴天! ”①他的部众见主帅如此激愤,也都感愤而起。当即,韩世忠跃马持械,与张浚的前锋统制官张俊分别率队南下。临行时,张浚恐韩世忠兵力单弱,不足于制敌,又借给他二千兵力。这样,韩世忠“发平江,舟行不绝者三十里,军势甚盛”②,很快推进到了秀州(今浙江嘉兴)。
据守杭州一带的苗傅、刘正彦等听说韩世忠率大军南下,不知来意,颇为惊恐。赶忙指令统领官苗翊、参议官马柔吉率嫡系部队——“赤心队”,以及王渊旧部的精锐部队驰往临平镇(今浙江余杭)设阻; 命令杭州周围戍军严加防守; 又以皇帝名义传令韩世忠,要他北上驻守江阴(今江苏江阴 )。为了防止韩世忠进攻杭州,他们还把留在杭州的韩世忠妻子梁红玉,以及儿子韩亮扣押为质,以作胁迫之计。对于苗傅等人阴险狡诈的行为,韩世忠谨防投鼠碎器。他听从了当初张浚 “甘言诱贼”的建议,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欺敌、懈敌,寻机进取的方略。
进驻秀州不久,韩世忠就隐蔽兵力,致书苗傅、刘正彦等。书中奉命唯谨地报告了南下的意图,言称 “所部残零,欲赴行在”③,目的是到杭州扈卫銮驾。苗傅等人见韩世忠兵力寡少,来杭州的目的又是为了支持自己拥立的明受皇帝和隆祐太后,故转忧为喜。接到韩世忠的书信后,苗傅等人就传令所属,允许韩世忠率军西至杭州。为了示以信任,他们还按照旧制,分别授予韩世忠、张俊为节度使。节度使,是宋朝开国以来贵族和官员的最高荣誉职位,一般是不轻易授人的。韩世忠故作谦让,推辞不受。
以计诈欺苗傅的同时,韩世忠在秀州称病不行,争取时间。暗地,他却命令将士“造云梯,治器械”①,加紧进攻杭州的战前准备; 又约张俊等进驻吴江(今江苏吴江),作好援应。这时,驻扎在秀州东面华亭(今江苏松江)一带的节制司参议官辛道宗、统领陈思恭也率舟师西上。各路平叛大军逐渐汇集。
蒙在鼓里的苗傅等人,满以为韩世忠来意昭然,所以防御日渐懈怠。时居杭州的主战大臣朱胜非(时为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见韩妻、韩子仍被押禁,则趁机劝苗傅说: “今当启太后,招二人慰抚,使报知平江,诸人益安矣。”②就是说,要苗傅奏明太后,请韩妻、韩子前往秀州慰抚韩世忠,然后报知平江诸将,韩世忠他们就更加安心了。苗傅闻之有理,便依言而行。朱胜非的上述策划,本来是解救韩氏母子,沟通与韩世忠联系的一种计策,所以,他见苗傅欣然同意,故暗自庆喜道: “二凶(指苗傅、太后)真无能为也。”③
苗傅、太后先后采纳了朱胜非的建议,韩妻梁红玉被解除软禁,受赐甚厚,还被封为安国夫人。临行前,隆祐太后亲执其手嘱咐道: “国家艰难至此,太尉(指韩世忠)首来救驾,可令速来。”④苗傅等人盲目自信,对其中隐诈,毫无觉察。梁红玉出城后,急驰东向,一日一夜即抵达了秀州。
韩世忠从妻子的报告中,得知苗傅中计,杭州守备正趋松弛,又见自己的各路兵马已经筹集齐备,便翻然更张。当苗傅派出的使节捧着明受皇帝的特命诏书来到秀州时,韩世忠脸色骤变,厉声斥责道: “吾但知有建炎,岂知有明受! ”①说罢,斩其来使,焚其诏书,决然率领部众向杭州进发。为了协同行动,张浚作了统一部署: 他派韩世忠为前锋,率师直进;派张俊为翼军,左右策应; 派刘光世为游击,分兵随后护卫;自己和吕颐浩督率中军,随势推进。此外,他还派统制官张道率兵三千屯驻湖州安吉县(今浙江安吉东北),以分敌势,牵制杭州守军力量。这样,各路大军相互协同,浩浩荡荡,相继向杭州逼来。直到这时,苗傅才如梦方醒,知道受了韩世忠的欺诈,所以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他苦于守备单弱,从外地调兵又为时已晚,远水不解近渴,无奈何,只好复高宗帝位,求高宗颁诏阻止韩世忠等向杭州进兵。
四月初,韩世忠、张浚等进抵临平,早已驻守在这里的敌军精锐苗翊、马柔吉所部,负山阻河,列阵严守。为了防止韩世忠沿运河水路西上,他们还在河水中植木为鹿角,以梗塞行舟。见此情景,韩世忠弃舟于沿岸,自率精锐直前力战,张俊、刘光世二员大将紧随其后,一举挫败了敌军前锋。当时,水岸泥泞,骑马难行,韩世忠就下马持矛,徒步作战。他下令将士说: “今日各以死报国,若面不带几箭者,必斩之! ”②士卒闻听,个个奋勇力战。苗翊见韩军来势甚猛,便挑选精壮箭手列阵以待,企图集中弓箭,射阻韩军。韩世忠身先士卒,挺刃突入其阵,然后手起刀落,东砍西杀。敌弓箭手们来不及发射,便被韩世忠刺劈大败。
在杭州如坐针毡的苗傅、刘正彦等,听说临平难守,急忙带领二千精兵出城奔逃。韩世忠进入杭州后,复高宗帝位,逼隆祐太后撤帘归政,然后自请追击苗、刘。高宗遂命其为江、浙制置使,南下衢州(今浙江衢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追捕逃敌。
五月间,韩世忠到达浦城北十里许的涣梁驿①(今福建浦城北)与苗、刘相遇。苗傅、刘正彦利用当地的溪水(当为南浦溪)因险列阵。他们一屯溪南,一屯溪北,跨溪设伏,相约互为援应。韩军初战不力,刘正彦直扑其中军而来。韩世忠当机立断,弃马步行,挥戈向前,挡住了刘正彦的坐骑。刘正彦驰至近前一看是韩世忠,顿时魂飞魄散,失声说: “吾以为王德,乃韩将军也! ”②故引军退却。韩世忠乘机紧逼,生擒刘正彦、苗翊等,余众不战自溃。苗傅听说韩世忠亲自将兵追至,吓得弃军南逃。为了不被人识破,他途中改装打扮,更名换姓,最后,终于在建阳(今福建建阳)被韩世忠擒俘。
韩世忠在率军勤王平叛过程中,鉴于敌军早有戒备,挟天子以据京师的状况,“看情而谋”,先按兵不动,投其所好,佯作顺服,骗取了苗、刘信任,争得了自己调兵部署的时间; 然后,在敌军防卫日渐松弛的情况下,骤然变计,出其不意地发动猛烈攻势; 在攻破临平、进驻杭州以后,又穷追不舍,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直至全歼叛军。这一切,反映了韩世忠随机应变,克敌制胜的运筹指挥才能。战后,高宗嘉其功高,厚加封赏,亲书“忠勇”二字,制成锦旗,赐予韩世忠,还特授韩世忠为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
镇 江 阻 险
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宋高宗与诸大臣风闻金兵南下,担心杭州不保,所以,想放弃东南移都长沙(今湖南长沙)。韩世忠闻听,极力谏阻。他说: “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 ”①在韩世忠等人极力坚持下,高宗才伧促地作了防御金军南渡江淮的准备。韩世忠被任命为浙西制置使,督兵北戍镇江(今江苏镇江)。
十月间,金军果然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金国四太子兀术率兵数十万,分数路强渡长江。宋军江防各师相继失败。韩世忠亦自镇江退守江阴(今江苏江阴)。金兀术渡江后,经广德(今江苏广德)直取临安(即浙江杭州),先后破越州、明州等地。宋高宗逃往浙东。但由于金军孤军深入,到处受到南宋爱国军民的打击,特别是在浙水沿岸被严州的乡兵大败于桐庐县的牛山下,②金兵死伤惨重,在江南无法立足,不得不在建炎四年(1130年)春,收队北返。
韩世忠得到这一消息,决心抓住金兀术北撤之机,“截金人归师,尽死一战”③。当时,金兀术率金军主力驻扎在临安一带; 韩世忠所部宋军驻扎在平江、嘉兴一带沿海: 其前军驻扎在青龙镇(江苏青浦县东北),中军驻扎在江湾(今江苏宝山县南),后军驻守海口,从而挡住了金军由太湖东侧沿运河北退之路,迫使金兀术原路回返。为了制造错觉,隐蔽企图,给予敌人以不意的打击,韩世忠西驰秀州。到达秀州后,正逢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韩世忠故意在这里张灯结彩,置酒高会,纵情喧闹。金兀术见宋军沉醉于歌酒狂欢之中,无出师截击之意,故放心地督帅大队人马缓缓北行。然而,就在金兵出发的当天,韩世忠却引兵急速北扼镇江,先机屯兵焦山寺(江苏镇江东北江中),切断了金兵由此北渡长江之路。
焦山寺,是东汉处士焦先的隐居处,焦山也因此得名。该山位于镇江东北,孤峙大江之中,与上游的金山对峙,相距十里许。山势陡峭且与南岸象山夹水而立,向称天险。由此溯江而上即是水阔三十余里的黄天荡。韩世忠据守此处,就取得了在江面与金兵周旋、交锋的地势依托和主动权。金兀术率领金兵浩浩荡荡地抵达江边,见宋军已先机阻险,又急又恼。他派出使者驰往宋营,约韩世忠择日大战,韩世忠应允。交战之日,两军皆拼死力战,韩妻梁红玉亲临战场,擂鼓助战。由于宋军占据险要,金兵多次被击退,始终不得渡江。面对韩世忠的猛烈打击,金兀术一筹莫展,只好派使再次求见韩世忠,表示甘败下风,诚心服输,并愿把南下以来所掠获的财物全部奉献,又献骏马一匹,乞求假道渡江。韩世忠则严辞拒绝,使金兀术陷于更加难堪的窘境。
这时,据守潍州(今山东潍县)一带的金军,得知金兀术被阻于大江南岸,便派大将太一,领兵南下接应。不料,这支部队行至江边,亦被韩世忠阻于江北不得南渡。为了防止受阻金兵绕道上游,韩世忠率海舰(大船)溯江而上,进泊金山(镇江西北江中)脚下。在这里,韩世忠采取了适合于破击金兵舟舰的水兵战术。他针对金兵多操轻舟这一特点,派大批骁勇兵士,备以铁绳系大钩,乘海舰游弋江中。金兵轻舟一出,他们即调动海舰两路夹击,逼敌就范,然后,宋军兵勇抛掷大钩,猛击敌舟,掷中即沉。这样,韩世忠利用黄天荡(江苏南京东北,长江下游一段开阔水域)一带开阔的水面和江中有利的地理条件,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两支金兵一屯江北,一屯江南,可望而不可及,整整被困四十八天。特别是被阻于南岸水汊地带的金兀术,进无出路,退无所归,狼狈不堪,无法言表。计穷沮丧之下,金兀术要求与韩世忠直接对话,祈请借道,言辞甚哀。韩世忠义正辞严地指出: “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①金兀术张口结舌,无言回对。
这天,韩世忠料定金兵必偷登金山上的寺庙来观察动静,便指派一百名士兵埋伏在庙中,又派一百名士兵埋伏在庙外水岸。约定金兵一至,以击鼓为号,里应外合,擒获金兵。果然,时不多久,金兵五骑匆匆闯入庙中。早已守候在这里的宋军兵士,见敌兵突入,惊而突起,未闻鼓声,即上前擒击。结果仅获二人,另外三人逃脱。后来,他们从搏斗时金兵留下的绛袍玉带才知道,逃跑者正有金兀术。金兀术虽已逃脱。但更加慌恐不安,几次交战又连续败北,损失惨重。最后,他沮丧地对诸将说: “南军使船如使马,奈何?”②就是说:宋军使船如金军使马,机动灵活,力无可比,怎么办呢?诸将也莫可奈何。
后来,金兀术出重金募人献破海舰之策。有个福建人王某,教金人于舟中填土,然后用平板铺盖其上,可防大钩投击; 须待风息时出江,宋军海舰虽大,但无风不能动,以火箭射击其篷,则不攻自破。又有人献策要金兀术 “凿大渠接江口,则在世忠上流”③。于是,金兀术勒令金军一夕之间暗中凿渠三十里。第二天果然风止,金兵乘改造过的小舟漫江行驶,放箭纵火;宋军海舰因风小帆弱,不能运行,遂着箭起火。成州团练使孙世询、吉州防御使严永吉等人,力战殉难,韩世忠率余部退至瓜步(镇江市北,长江沿岸),接着,还屯镇江。这样,金兀术才得以渡江遁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天荡之战。
黄天荡之战,韩世忠抓住金兵长于陆路骑射,短于水上交锋的特点,先机占领有利地势,凭险阻敌。然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充分发挥宋军水兵的优势,以八千兵力击败金兀术的号称十万大军。这一仗,因歹徒破坏,虽未获全胜,但扭转了宋金交战以来,特别是宋朝皇室流亡江南以来,南宋军队一味逃窜的军事颓势,给了金军主力以沉重打击。韩世忠因军功被拜为检校少师、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
淮 南 鏖 战
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金兵经过一番准备之后,联合刘豫的伪齐军再次分路南犯。这时,韩世忠以建康、镇江、淮东三地宣抚使的身份仍驻守在镇江。高宗亲书手札命他率师渡江,驰守淮南。为了全面反击金军对淮南的进犯,韩世忠将部众分为三支: 一由统制解元率领,进驻高邮(今江苏高邮);一由董旼率领,进扼天长(今江苏天长); 自己则亲率骑队进驻扬州、大仪镇(今江苏扬州及其西北)。接着,韩世忠在扬州巧施反间计,生擒金将托卜嘉,创造了一个伏击歼敌的范例。
十月间,秦桧、赵构派了两个投降派使臣,一个叫魏良臣,一个叫王绘,暗往淮南敌营请降。三十日,魏、王二人从镇江到达扬子桥,遇到了正在前线督军设防的韩世忠。韩世忠经过观察,知二人来意不善,便派人监督其离开自己的防御阵地,随即布施了一个反间计策。一天,魏良臣一行到达扬州东门外,见韩世忠的先头部队从城中匆匆而出,便赶忙上前探询。士兵们告诉他说: 刚才接到韩将军的命令,要求立即南撤长江一带设防。魏良臣等人进入城里,又见韩世忠端坐望楼调兵遣将。不一会,传令兵持流星庚牌接踵而至,韩世忠故意出示让魏良臣观看,内容是,朝廷命令韩世忠移营守 江。这一切,本来是韩世忠 “示之以伪情,反间为用”的计策,而魏良臣一行却自以为摸清了韩世忠的军事动向。次日,他们急忙奔往金营,将在扬州见到的情况全部报告了金将聂呼贝勒,并说: “来时亲眼见人马出东门,望瓜州去矣。”①
就在魏良臣等向金兵出卖情报的同时,韩世忠指令所部急速驰往扬州西北的大仪镇。在这里,他按五阵部署防御,并设伏二十余处,成兜抄合击之势,约定: “闻鼓声,则起而击敌”。②金将聂呼贝勒听说韩世忠已经不击自退,以为得计,便率领金军大摇大摆地来到江口,距大仪镇仅五里。其部将托卜嘉已率领骑队通过五阵东侧,完全进入了宋军的伏击圈。韩世忠立即命令擂鼓出击。刹那间,伏兵四起,金军被五阵宋军夹在中间,慌乱不堪,人马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很快被宋军消灭。宋军还活捉了托卜嘉及金兵二百多人。
这时, 韩世忠派往天长一带的董旼所部也在该地的鵶口桥大败金兵,生擒女真士卒四十余人;驻守高邮的解元所部开始夹运河列阵,与金军大战十三个会合,各有胜负,后来在韩世忠的援助下也取得胜利。宋军三处告捷,韩世忠乘势追击,一直将金军压回淮河北岸。沿途各据点的金兵闻警即溃,因自相践踏和争渡淮河时沉水溺死者不可胜数。
韩世忠反间设伏,出敌不意地粉碎了金军渡淮南下的计划,战功显著,人们称这次胜利 “为中兴武功第一”③。
绍兴六年(1136年),韩世忠受命为京东淮东路宣抚使,驻兵楚州(今江苏淮安),严守淮河防线。在这里,他与士卒同甘共苦,一起演兵习武,一起屯田生产; 其夫人梁红玉亲为将士织薄缮屋; 同时,韩世忠积极安抚和激励士卒,招集流散之民定居生产,使楚州一带的农业、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军事上,韩世忠以楚州为据点以巧妙灵活的战术与敌周旋,给了金军和伪齐部队以沉重打击。
二月,韩世忠率军进趋淮阳军(今江苏邳县西南),进攻伪齐军。起初,他派统制官呼延通前行三十里阻止金兵增援,生擒金将叶赫贝勒。可是,就在呼延通与敌奋战之时,在后路督战的韩世忠却被淮阳军守敌围困。对于形势的突然变化,韩世忠沉着镇定。他先是按兵不动,待敌变更队形时,集中兵力,“奋戈一跃,溃围而出”。然后,乘初战之锐气,全力反击,迫使围敌溃败而逃。韩世忠乘势进围淮阳军城。淮阳军城,即指北宋淮阳军治所下邳城。它位于泗水、沂水汇流处,四面环水,交通便利。东西沿泗水分别可至淮阴、徐州; 北上沿沂水可达沂州。该城守敌凭险扼守,又约金兀术大队赶来增援,使得战场形势再度发生逆转。韩世忠在求援不得,孤军难支的境况下,决然率师回撤。不料,回撤途中又与金军大队遭遇。狭路相逢,勇者胜。韩世忠见燃眉之急是挫敌军锋,懈敌士气,给当面敌军以威慑力量。于是,他督军直前,派人阵前大呼:““锦衣骢马立阵前者,韩将军也! ”①随即毙敌领头者二人。金兵早已闻听韩世忠的威名,畏其用兵已久,故听到呼声惊恐退却。宋军诸将乘势追杀,大败金军而还。此一战,韩世忠虽未攻破淮阳城,但收纳淮阳居民南归者数以万计,进一步壮大了抗金力量。
绍兴十年(1140年)八月,韩世忠再次进攻淮阳。这次,他接受了前次被迫撤兵的教训,首先全力阻敌援兵,以孤立淮阳守敌。他分部众为三: 一由解元率领,北上拦击金兵于郯城(今山东郯城西南)①; 一由刘宝率领,阻击敌军于千秋湖(似今昭阳湖); 韩世忠自将一路,阻击金兵于泇口镇(今江苏邳县碾庄北)。在阻击分别告捷的形势下,韩世忠亲随诸将猛攻淮阳。他们夺门入城,给了淮阳之敌以惨重杀伤。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兀术耻于西线顺昌惨败,又调集大军渡淮南下。韩世忠督军转战在淮河沿岸,多次大败金军。金兀术出师不利,再度回返。这样,韩世忠先后驻守楚州十年之久,仅拥兵三万,而金兵每次来犯,必受其挫。他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和坚强的意志,胜利地保卫了淮河南部地区。
在率兵阻击的同时,韩世忠积极主张寻机北伐。早在绍兴七年(1137年),金国废刘豫为蜀王,其内部矛盾日渐尖锐时,韩世忠认为时机已到,“机不可失”。所以,他启请 “全师北讨,招纳归附,为恢复计”②。但是,朝中高宗、秦桧等人一味议和,反对出战。韩世忠的北伐要求,终不能行。尔后,韩世忠多次上书,“力陈和议之非,愿效死节,率先迎敌”,并诚恳地表示,“愿举兵决战,兵势最盛处,臣请当之”。③每每上书慷慨激切,但均不获允。不仅如此,高宗、秦桧等人还以为韩世忠、岳飞等人拥有重兵,有碍和议,遂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尽收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兵权。韩世忠被调回京师后,仍力阻和议。岳飞冤狱,朝中群臣畏秦桧专横、残毒,无敢出言阻谏,独韩世忠挺身面见秦桧,愤然指责道: “ ‘莫须有’ 三字,何以服天下? ”①秦桧由此对韩世忠嫉恨至极,高宗也待之甚冷。韩世忠每次进言,他们概不采纳。面对压抑排挤,韩世忠忧愤难负。气怒之下,他自请辞职,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并且经常 “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 ,自号 “清凉居士”。②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八月,韩世忠心怀忧愤,病逝于杭州。死后,被追封通义郡王,进拜太师,谥号忠武。
注释
① 《宋史·韩世忠传》。① 《宋史·韩世忠传》。《宋史·韩世忠传》。① 《宋史·韩世忠传》。②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高宗建炎三年。③ 《宋史·韩世忠传》。① 《宋史·韩世忠传》。②③④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高宗建炎三年。①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高宗建炎三年。②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高宗建炎三年。① 《宋史》称“渔梁驿”,本处从《续资治通鉴》之说。①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高宗建炎三年。① 《宋史·韩世忠传》。② 详见《新安文献志》卷九六。③ 《宋史·韩世忠传》。① 《宋史·韩世忠传》。②③ 《宋史·韩世忠传》。①②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四,高宗绍兴四年。③ 《宋史·韩世忠传》。①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六,高宗绍兴六年。① 郯城亦作“潭城”、“谭城”,本处从《北盟会编》卷二○四之说。②③ 《宋史·韩世忠传》。① 《宋史·岳飞传》。② 《宋史·韩世忠传》。
上一篇:《韩世忠》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下一篇:《韩信》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