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马援,字文渊,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生于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其远祖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因赵奢曾被封为马服君,故后代改为马姓。马援曾祖父马通,曾被封为重合侯,后因罪被杀,削去侯爵。直到马援出生时,家里已是三代平民。马援十二岁时,父母相继谢世,他随哥哥马况生活。马援性格坚毅,“少有大志” ,成年后,身材魁梧,眉目英俊。他常对人说: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聚米为山 指画形势
王莽朝末年,天下大乱,四方兵起。马援投到王莽从弟林广部下,当一名小官。后经林广荐举,被王莽任为新成大尹(即汉中太守,郡治在今陕西安康)。这时马援已三十六、七岁。公元23年,著名的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爆发,各方地主豪强也纷纷举兵发难。王莽败亡后,马援逃避到凉州(今甘肃一带),投奔割据于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的隗嚣,被任为绥德将军。隗嚣非常敬重马援,平时与其 “共卧起”,遇事皆 “与决筹策”。
但是,马援投奔隗嚣不过是个权宜之策。他知道隗嚣是个“自挟奸心,盗憎主人”的小人,因而并没有长久辅佐隗嚣盘踞陇西的打算。他在动乱的社会中观望寻求,企望能找到一个“才明勇略”的帝王,以贡献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从小立下的大志宏图。这样的帝王终于被他找到了,即是在洛阳称帝的汉光武帝刘秀。马援第一次见刘秀是在建武四年(公元28年)冬,当时,隗嚣欲归附刘秀,于是派马援持书信到洛阳接洽。刘秀听说 “腾声三辅,遨游二帝”的马援来到洛阳,非常高兴,遂便服简从,热情接见他。马援见刘秀平易近人,豁达大度,也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他恳切地对刘秀说: “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今见陛下,恢廓大度,伺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①。刘秀也对马援一见如故,非常信任。于是带着他西巡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东游东海,优礼有嘉; 尔后又派太中大夫来歙护送他返回陇西。
回到陇西,当隗嚣问到洛阳和刘秀情况时,马援极为兴奋地说: “(光武帝)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②。在马援的劝说下,隗嚣终于表示归顺东汉,并派长子到洛阳为质。马援随隗嚣归汉后,因无实际职务,遂向光武帝请求去管理上林苑(皇家宫苑,在今西安市以南)。
马援未料到,二年后他为东汉王朝立下的第一功,却是帮助刘秀剿灭故主隗嚣。建武六年(前30年)五月,隗嚣听信谗言,背叛刘秀。马援闻讯,连写数信劝阻隗嚣。隗嚣不听,发兵拒汉。于是马援上书光武帝,表示 “愿听诣行在所,极陈灭嚣之术”,决心帮助刘秀平叛。刘秀喜出望外,马上交给马援五千骑兵,让他率领游说隗嚣亲信将领和北面羌族,使他们脱离隗嚣; 并伺机配合主力作战。建武八年(32年)夏,刘秀亲自统兵征讨隗嚣。部将们 “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③为由极力谏阻。刘秀犹豫不定,遂夜召马援问计。马援向光武帝分析了双方形势,指明了隗嚣将帅内部已土崩瓦解,汉军进兵必败敌人的趋势; 为说明问题,他又在光武帝面前 “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①。马援这一分析敌情的办法,似应是我国古代沙盘作业的先河。光武帝边看边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 “虏在吾目中矣”②。第二天,刘秀依照马援的谋略进军高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大败隗嚣军。第二年,刘秀拜马援为太中大夫,协助大将来歙平定凉州。
马援终于以其杰出的胆识和出色的军事才干,博得了汉光武帝的信赖,跻身于东汉开国名将之列。但是,这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确实印证了其兄马况说的 “汝大才,当晚成”的话。
“陇西侵残,非马援莫能定”
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刘秀面临着两大军事任务: 一是平定四周地主豪强割据势力,实现中原统一; 二是抗击西羌、匈奴等奴隶主贵族军队对边郡地区的袭扰。到建武十年(公元35年)左右,第一项任务已基本完成,除盘踞在益州的公孙述还在垂死挣扎外,其他十几支割据势力已基本翦除干净。这样,第二项军事任务就提到刘秀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本来,匈奴、西羌等奴隶主贵族军队,在西汉武帝至宣帝时已被汉军击败,分别退到漠北和酒泉以西。但到王莽末年,它们的势力又逐渐恢复起来,并利用中原地区的混乱形势,卷土重来,重据故地。特别是西羌诸部落,“自王莽末入居塞内,金城属县多为所有”; 其中曾被赵充国痛歼过的先零羌,又恢复实力东山再起,凶狠地对汉朝进行报复,不断派兵袭掠边塞,抢夺财物,给安定多年的边郡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光武帝决定再次组织汉军进行反击。他一面派吴汉等大将统兵数万北击匈奴,一面准备派得力将领西趋陇西,平定诸羌。这时,大将军来歙推荐了马援。来歙说: “陇西侵残,非马援莫能定”。于是,刘秀拜马援为陇西太守,令其率兵击羌。
建武十一年(35年)夏,马援率步骑三千人出战。在临洮(今甘肃岷县)大破先零羌,斩杀数百人,获马牛羊万余头,守塞羌兵八千余人投降。马援获胜后,继续挥兵西进。这时,别的部落的羌兵数万人,扼守浩亹(今甘肃乐都东)隘口,将家属辎重转移到允吾谷(今兰州西北)。马援见羌兵人多势众, 便避开浩亹敌人, 沿小道潜赴允吾, 袭攻其辎重。羌兵惊恐万分,全部退到唐翼谷,以精兵凭山扼守。马援赶到后,命主力向山列阵,牵制敌人,另派数百骑兵绕到敌后,乘夜放火,擂鼓呐喊。羌兵不知底细,慌乱溃逃,汉军趁机追杀,大破羌军,歼敌千余名。马援在作战中腿骨中箭,又见敌众我寡,遂未再追杀,仅收其谷粮牲畜而还。这次作战,马援采取避实击虚、迂回侧袭等战术,以三千兵马击败数万敌军,收复了金城郡(郡治在今兰州西),建立了赫赫战功。光武帝亲自写信慰劳马援,并赐给牛羊数千头。
但是,当时朝廷许多大臣都认为金城郡在破羌(今青海民和附近)以西,“途远多寇”,主张放弃这块土地。马援反对这种意见。他上书光武帝说: “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 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今湟水)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①。光武帝认为马援说得对,遂诏命他为武威太守,驻守金城。
马援走马上任后,首先规劝因匈奴袭击而内流的居民,迁回金城,“各反(返)旧邑”; 同时奏请朝廷在此设置各级官吏,完善管理机构; 此外 “缮城郭,起坞候(小城),开导水田,劝以耕牧”,并派友好的羌族贵族游说逃到塞外的羌民,劝他们蠲除旧怨,“和亲”修好。经数年经营治理,金城“郡中乐业”,“马畜滋繁”,呈现出一派和平安定的景象。六年后,马援被调进京城洛阳,封为虎贲中郎将。
马援奉调回京后,光武帝常召他去讨论兵略,每当他讲到眼前军事策略或古人用兵的故事时,从光武帝到太子、大臣、侍卫,无不“属耳忘倦”。光武帝见马援很象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于是封他为伏波将军。光武帝常说: “伏波论兵,与我意合”,凡马援奏议,无不采纳照办。
“敦厚周慎” “谦约节俭”
马援从陇西返京不久,又先后率兵北击匈奴,南安交趾,戎马一生,功高盖世。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秋,光武帝赐给他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但马援从不以功臣自居,不仅自己节俭谨慎,宽厚待人,而且重视教育子女,诲诫后代。为此还有一件世人传诵的“伏波将军万里还书以诫兄子”的故事。
马援有两个侄子,名马严、马敦。因其父早亡,由马援抚养。马严兄弟倚仗叔叔权势,骄傲轻狂,放荡不羁,颇有点纨袴子弟的气味。这成了马援的一块心病。建武十九年前后,马援奉命出征在外。在与敌人搏杀的间隙,他想起家里这两个“喜讥议而通轻侠客”的侄子,放心不下,就写信对他们进行教诲。他在信中指出: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讥讽时政),此吾所大恶也”①,要求侄子们要向当时名士龙伯高那样 “敦厚周慎”,“谦约节俭”,而不要学习季良(亦当时名士) “豪侠好义”宾客如流的作派。指出,“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①。就是说,如果不能完全学到伯高那种谦逊俭朴的品格,至少还可以成为一个 “谨敕”老实的有用之器; 但若学放荡不羁、好结宾客的人,难免要变成浮猾刁钻的 “轻薄子”。真是一封书信,情真意切,聊聊数语,掷地有声。马援功高权重,还这样谦恭谨慎; 身居沙场,还如此重视家教,作为一个封建的军事将领来说,确实难能可贵!
“马革裹尸”
马援一生征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但他并不因此居功自傲。一次马援凯旋回京,公卿故人多前往迎接。其中有个叫孟冀的,素来足智多谋,也和大家一起恭贺马援。马援不高兴地说: “我原渴望你能说些有助于我的话,为什么也和众人同一腔调呢?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七个郡的地方,仅赐封地数百户; 我功劳微薄,却封了一个县的地方。功薄赏厚,能保长久吗?请先生指教。”孟冀故意微笑不答。于是马援激昂地说: “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断袭扰北部边境,我想请旨征讨,‘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男儿要死在战场上,宁可用战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怎么能躲在床上,死在妻子儿女手中呢? )”孟冀听了,拍案叫绝: “好! 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如此呀! ”“马革裹尸”一语,显示了马援献身疆场的英雄主义气概。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居住在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一带的“五溪蛮夷”,与东汉为敌,马援请求出兵征讨。光武帝见他已是六十二岁的高龄,没有答应。马援不服地说: “我还能披甲上马! ”说着,令人牵过一匹战马,他抖擞精神,飞身而上。光武帝笑道: “这个老翁好威风呀! ”于是令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将士四万人征讨五溪。行前马援对友人杜愔说:“我受国厚恩,现老了,活不了几天了,常怕不能为国而死,今遂我愿,可以安心瞑目了”。决心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以身许国的誓言。
第二年春,马援进军到下隽(今湖北通城西北)后,与中郎将耿舒在进军路线上发生了分歧。从下隽有两条路可通五溪,一是从壶头(今湖南沅陵东北),一是从充县(今湖南桑植)。耿舒认为,从壶头进军,路近但水险,坚持走充县; 马援则认为,充路不但绕远而且耗日费粮,若走壶头,如扼敌咽喉,敌人不攻自破。二人奏章送到朝廷,光武帝同意了马援的意见。但是,当军队抵达壶头时,正值酷暑季节,马援和将士们多染疾病; 五溪兵又凭险扼守,汉军前进受阻,被困在壶头。马援多次抱病指挥部队攻坚,均不能胜,“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认为作战失利,责在马援,遂怀着不满心情报告朝廷。光武帝闻讯,派中郎将梁松为监军赴前线,责备马援,并催促他立即进兵。但当梁松抵达前线时,马援已气绝身亡。
马援,这位东汉初年的名将,自投奔刘秀后,金戈铁马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度(渡)江海,触冒害气,僵(仆)死军事”,终于以他英勇的行动,实现了 “马革裹尸”的誓言。
但是,监军梁松因马援生前批评过他,心怀宿怨,于是借壶头战争进行诬谄。光武帝一怒之下取消了马援新息侯封号,虽没有诛连九族,但也使马援全家震恐。因而,马援死不能还葬故里,仅由其妻在京城附近荒野地草草埋葬了。永平初年,汉明帝将东汉二十八位开国名将的像竖立于云台,其中竟没有马援。可惜马援行伍一生耿耿为国,死后竟 “名灭爵绝,国土不传”,“家属杜门,墓不归葬”,人们提起此事,无不哀怜英雄,愤愤不平。
注释
①② 《后汉书·马援列传》。③ 《资治通鉴》卷四十二,光武帝建武八年。①② 《资治通鉴》卷四十二,光武帝建武八年。① 《后汉书·马援列传》① 《后汉书·马援列传》。① 《后汉书·马援列传》。
上一篇:《项羽》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下一篇:《鲁肃》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