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谈·刘奎龄
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生于天津,卒于天津。现代著名画家。擅画走兽飞禽、花鸟鱼虫,长于工笔。一生无专一师承。他出身于天津近代 “八大家” 之一的 “土城刘家”,但长期以卖画为生。年轻时常出入于裱画铺、画店,临摹过大量古代院体画,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学过水彩画、素描,并研究郎世宁的画法,把西画的一些表现方法融入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中。代表作品有《双雉图》《上林春色图》《孔雀》《空山虎啸》《福寿图》《狮吼》等。与天津著名画家刘子久、陆文郁、萧心泉合称 “津门四老”,与刘子久并称 “津门二刘”。1958年毛泽东视察天津时,接见了刘奎龄及其子刘继卣,欣赏了他们的画作,鼓励他们为人民多作贡献,并说: “刘门出人才。” 刘奎龄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出版有《刘奎龄花鸟画手稿选》《刘奎龄画集》《刘奎龄扇面集》等。
画了一个动物园
刘奎龄一生创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其作品涉及的题材有兽类、花鸟、昆虫、翎毛、人物、山水等,大约150余种。他的扇面作品数量很大,题材同样丰富,聚集在一起,不仅画了一个动物园,还画了一个植物园。
动物扇面是刘奎龄最擅长的。他4岁就开始仿描剪纸动物和花卉,10岁开始描绘昆虫和家禽。1904年,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与张伯苓创办天津敬业中学,即天津南开中学前身。刘奎龄进入敬业中学首届班学习,英语成绩尤为突出,这为他后来查阅国外生物资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刘奎龄的动物和草虫扇面画中,尤以狮虎见长。画家善于观察,能将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纳入幽淡宁静的大自然中,构成区别于古代走兽画的独特意境。在技艺方面,刘奎龄博采众长,融汇中西,所以他的动物扇面不仅品种众多、造型准确、千姿百态,而且技法娴熟、描绘精微、形象生动。在他的花鸟画中,又以孔雀最闻名。作品设色艳丽,用笔细劲,着力对禽鸟羽片的刻画,充满祥和恬静的氛围,深得徐悲鸿等人的赞扬,在中国现代画坛独占一席 。
刘奎龄像
《鱼乐图》首画丹凤
刘奎龄的《鱼乐图》扇面,是最早描绘珍稀金鱼丹凤的作品,为金鱼研究界所重视。
中华金鱼品种十分丰富。仅蛋种鱼一类,除常见的虎头、蓝寿、水泡、望天外,还有一些佳种,如蛋龙、蛋球、丹凤等。
“丹凤”之名,有专家认为来自“蛋凤”(凤尾蛋种)。其特征为背部光滑平坦,头尖圆滑,无肉瘤,虽然体型属于蛋种,却有着文种金鱼的大尾。游时尾鳍飘飘,静时如长裙,身披五彩斑斓,风度翩翩。目前国内仅留少数种鱼。品种有五花丹凤球、红丹凤球、紫丹凤球等。也有专家将长尾而有肉瘤的蛋鱼(长尾虎头)亦归入丹凤之列。日本也保存有此鱼种,称“凤凰”,头部有肉瘤,将之列为中国珍稀金鱼。
丹凤初现的时间,并无确切记载。有人认为最早的丹凤(红丹凤)出现于1950年,但此说并不精确。因为金受申从1938年到1945年于《立言画刊》辟有“北京通”专栏,其中一篇《养金鱼》中已提及丹凤:“鸭蛋鱼,俗称‘蛋鱼’,因身短而粗,形如蛋圆,无脊鳍,所以名蛋鱼。以尾短小的为佳种……近来又有一种长尾的,名‘凤尾’,是蛋鱼中的变种。”民国时期画家笔下亦有见丹凤者,目前所见最早者即为1928年刘奎龄所绘《鱼乐图》扇面,上面画着两条灵动的红顶丹凤。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目前所见实物,刘奎龄1928年所绘《鱼乐图》扇面非止一种,构图和造型有所变化。
《义和团抗洋兵》形象记录历史
刘奎龄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目击者。他的扇面画 《义和团抗洋兵》是现存唯一一幅由目击画家绘制的形象记录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画。
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炮台登岸,入侵天津,天津保卫战开始。土城、黑牛城、八里台、紫竹林租界一带都成为激战的战场。7月9日,直隶提督聂士成在距离土城10余里的八里台阵亡。8月14日,北京城被攻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一些王公大臣仓皇逃离京城,前往西安。16岁的刘奎龄正好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这耻辱的一幕。刘家老宅所在的土城,恰好位于八国联军入侵天津的战线上,村中人们纷纷“逃反”(当时天津人称避乱为“逃反”)。机械磨坊于1878年开始在天津出现,对旧有的石磨业产生了相当的冲击,导致刘家油坊和粮行的生意逐年收缩,至庚子事变前,家道中落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庚子之乱,刘家当铺的大量财物被抢烧一空。虽然还有一些商行及土地,但由于家人不善经营,生意日渐萧条,遂至破产。为躲避战乱,刘奎龄与其父一度由土城迁居北门里户部街。1913年,其四大伯刘恩鸿(恩洪) 从四川卸任返津,带回银子2万余两,才算把家人接回土城老宅。
八国联军入侵及义和团运动,被天津百姓称为“闹庚子”。刘奎龄亲眼目睹了这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国仇家恨,特别是义和团那不屈不挠的反帝热情和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每当追忆这段往事时,他总是激动不已。为此,他专门创作了一帧大开扇面画《义和团抗洋兵》,以工笔设色的技法描绘了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肉搏的情景,人多物众,场面激烈。画面上,骄横的洋兵马队沿津郊的土道一路冲杀而来,与埋伏在树林中的义和团将士狭路相逢,勇敢无畏的义和团战士操刀持矛奋起拼杀,洋兵仓皇举枪射击……
刘奎龄在扇面题记中写道:“吾家在吾津之东南郊,背倚白河,前海大道,为往来之要冲。清光绪庚子五月中旬,义和拳与洋兵遇于村之西偏,地名‘湾兜子’。是役,洋兵伤者不过数人,义和拳所余无几,可哀矣! 六符兄要予画义和拳,姑就当年最悉者绘此以为纪念而已,不能谓之为画也。辛巳腊月初旬,刘奎龄并志。”这个辛巳,应为1941年。此外,画家还赋诗一首:“连天兵火荡津沽,漫写当年国耻图。骨委荒原血奠土,男儿枉自掷头颅。”反映了画家强烈的爱憎情感。
扇面画《义和团抗洋兵》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一幕,其现场感、地域感和可信度是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帧扇面画现珍藏于天津博物馆。
《义和团抗洋兵》扇面 刘奎龄
《花鸟》成扇刘奎龄
《鱼乐图》成扇刘奎龄
《人物骆驼》 扇面刘奎龄
《射猎》成扇 刘奎龄
上一篇:楹联趣谈·刘墉
下一篇:印章趣谈·刘海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