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谈·周叔弢
周叔弢(1891~1984),名暹,安徽至德(今东至)人,前清两江、两广总督周馥之孙。幼读私塾,后自学英文。1919年随其叔周学熙经营实业。抗战爆发后,长期寓居天津。1945年7月出任启新洋灰公司协理,12月任总经理。从青年时代起就喜好搜藏古籍善本,不惜重金,刻意搜寻。建国后曾捐献给国家文化机关古籍4万多册,文物1000多件。曾任天津市副市长、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买书、藏书又捐书
一生与书籍结缘的周叔弢先生,自幼爱书,十几岁时他就根据张之洞《书目答问》和莫友芝的书目中所载典籍,开始系统收藏图书。他从南方移居天津后,更致力于善本、孤本的搜求,不惜巨资。一次,上海来青阁拿来一部宋版《礼记》,他异常喜爱,竟以万金将其买下。周先生的藏书特点是精而细。他选书有五条标准:一是版刻好,二是纸张好,三是题跋好,四是收藏印好,五是装潢好。故其藏书“不侈闳富之名,而特以精严自励”,以富有宋元明三代经史子集善本书而名播海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嗜书如命的人,却不断地将自己的收藏无偿地捐献给国家。
有一天,他见到一部宋版《经典释文》,为古籍中奇珍,不惜以二两黄金买下,随后便捐赠北京图书馆。周叔弢尤其重视那些流失于国外的书籍,只要发现,他就想方设法地购回。宋椠《东观余论》《山谷诗注》《东家杂记》等书,都是他用重金从日本文求堂书店买来的。但是,这些珍本他一部也未秘藏于私家,最终还是献给了国家。上世纪40年代他曾为自藏书目作序云:“数十年精力所聚,实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孙私守之。四海澄清,宇内太平,应举赠国立图书馆,公之世人。”1952~1973年,他先后3次将其珍藏的古籍4万多册、文物1000多件,无偿捐献给国家。
可是,令一些人不解的是,这位老先生在捐献珍贵典籍之后,仍然不断地买书。闲暇时,他经常徜徉于书店,流连于书城,遇有好书,如逢知己,欣喜之情,难以名状。年逾九旬,他还在书店购买《文学遗产》《梅兰竹菊画谱》《艺苑掇英》一类的书刊。有一天,天津古籍书店复印一部宋版的唐人著作《经进周昙咏史诗》,请他写一篇跋。50多年前他曾在北京书肆见过此书,原以为难得重逢,如今睹物思往,不胜感慨,立即挥笔作跋说:“这是海内孤本,难得一见;如今复印,可以化身千万,传于后世。”老人在接受一位朋友的采访时说:“过去收藏善本书,舍不得摸,也就难于读了。现在我买的是复印本、铅印本,反倒有了读书机会。上海复印出版我捐献的宋版《王摩诘集》,这部书我过去也是舍不得摸的,现在我买了复印本,就可以细读了。”
周叔弢先生就是这样度过了他买书—捐书—再买书—再捐书的藏书生涯。
周叔弢像
《初学记》刊本(明)
《杜诗详注》刊本(清)
上一篇:信札趣谈·吴稚晖
下一篇:信札趣谈·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