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谈·弘历
《弘历》:弘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号乾隆。1735—1796年在位。爱新觉罗氏。满族。雍正第四子,名弘历。他用兵定准噶尔部及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势力。乾隆五十八年严拒英国特使马嗄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他开博学鸿词科,访求书籍,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书籍的编纂。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编成《四库全书》。在位时,国势富强,六次南巡。他把各次战争,称为“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嘉庆元年(1796年)初禅位给皇太子(即颙琰),自称太上皇。
“自强不息”印
有史以来使用印章最多者,非乾隆莫属。除现存故宫金、玉、木印和田黄大印外,还有许多不同优质石材的印章,据闻有1000方之多。乾隆皇帝曾说过:“经常制印,这是祖制。”康熙、雍正的确印刻很多,有事刻印,无事也刻印。乾隆有许多印章刻后从来都未使用过。而“自强不息”印则是乾隆皇帝最为重视的印章。
从有关资料来看,弘历在未做皇帝时印文有“勤学好问”、“耽书是宿缘”、“爱竹学心虚”,这反映了他青年时代进取的精神面貌。登基做了皇帝之后,刻了一方“为君难”的印章。一般人认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作威作福了,可乾隆却觉得做皇帝不容易。他登基后的印文反映出了他的思想。这其中包括有督促自己勤于政事方面的;有关爱子民,使百姓安居乐业方面的,如“思无邪”、“乐善不倦”、“取益在广求”、“政在养民”、“敬天勤民”、“敛福宜民”、“四海有民皆视子”、“谨起居慎出命”等。
在乾隆皇帝所有印章中,“自强不息”当是同一印文镌刻数量最多的。据称,乾隆80岁时镌了一方“八微耄念”的印章,而在此印的后面,一定要钤上“自强不息”。这四个字用各种不同质料和字体刻了45方之多。这在一般情况来看是很超常的。“八微耄念”、“自强不息”表明乾隆虽已8 0高龄,还要自主办事。有人分析,这可能与和珅有关。和珅在乾隆老年后一直参政,直至乾隆去世。“自强”在这里内含之意就是不想放权,故而时时提醒自己。
“三希堂”印
养心殿、文津阁、烟雨楼、颐和园、三希堂等,本是御苑和殿阁的名称,乾隆皇帝亦命镌刻为印,其中尤以三希堂印最有来头。
所谓“三希”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名字,也不是哪一件作品的名字,而是乾隆皇帝对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的总称。《快雪时晴帖》共4行,2 8个字。内容是王羲之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以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为行书,字体刚劲,具有“龙跳天门”之势,不少人认为它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秋帖》原有5行32个字,现仅存3行22个字,是草书。帖中的字大都相连,就是不相连的字,也都是笔断意连,这种写法为唐代狂草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封书信,是行楷书,运笔自然流畅,表现出楷书用笔的严谨法度。《快雪时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和《伯远帖》在清朝灭亡后,被溥仪私带出宫,后又被人在香港典押给了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两件珍贵字帖的典押期马上就要到期,为了不让它们落入外国人之手,在国家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赶忙组织人到香港赎回了这两件国宝,使它们重新回到了故宫。乾隆皇帝以“三希堂”为印文也说明他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乾隆皇帝当年还曾为圆明园的四十景写了红额并镌刻为印。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焚毁,红额也化为灰烬。唯此美景的名称还保留在印文之中。
乾隆回文章
回文章,是指预先刻治一方印章为母印,以此印章为基础,按一定规律将印文纵横反复回读。每一种读法便得到一种新的印文,刻于印石上便成为一枚新印章。这样一来越增越多,就成为一组回文章。乾隆御制回文印把文字游戏与篆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可称为一种印章的戏作。
从清宫收藏来看,乾隆御制回文印共三组,其母印分别为“长祥康、崇庆享、丰明昌”、“薰荃芬、怜心新、颖欣春”,“循连环、连环循、环循连”。其中“长祥廉”、“薰荃芬”俱得四十二读(方),“循连环”因为母印上的三句为蝉联回文,因此得到的印文数较少,得九读(方)。三组回文章共九十三方印,皆选用上好的寿山石镌刻,并特制一匣将印存放在内,收于宫中。由此可见乾隆对它们的珍爱程度。这些回文章印文所使用的篆体各不相同,即所谓篆书三十二体。三十二体篆书中如芝英篆等在清代官印中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因其不实用,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渐渐淡忘。幸好乾隆御制的九字回文印章,将三十二体篆书,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乾隆五玺
“乾隆五玺”是指乾隆皇帝钤盖在清内府藏品上皇帝收藏印,按通常的说法,这五玺的印文分别是“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乾隆御赏”、“宜子孙”。钤有“乾隆五玺”的清内府书画藏品,经专人鉴定,尤其在乾隆朝,曾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逐一进行鉴定和品评,多为真迹精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光启先生曾向笔者谈到,他鉴定《尹师鲁二札》时就将“乾隆五玺”作为依据之一。他说:“刚刚解放时,东北过来一位老太太送一张破纸,问我要不要,当时我正在金石山房工作,见这张纸上盖了许多图章,心里为之一震,当时我即判定它是《尹师鲁二札》之一件。”他的理由是:我没见过范仲淹的作品,但是它的确是宋朝的时代风貌,处处显示出宋朝的气息。再从客观条件上讲,纸是宋代的,明人项子京图章是真的,乾隆五玺是真的,项子京之后还有其他大小收藏家的收藏印鉴,可以说是流传有绪,历史上对这件东西是公认的。这件东西保存到现在,我们无任何理由,也无任何必要提出怀疑。
但是,所谓“乾隆五玺”也并不完全可靠。之所以如此,问题就出在乾隆皇帝身上。原来乾隆确酷爱书画,本人以鉴赏家自居,他往往喜欢自加品评,在画上题诗,加盖鉴藏印记,这些书画经他品定后,别人就很难再发异议。然而,他实际的鉴定水平并不很高,经过他过目品评的藏品,反而真赝相混,优劣不分。比如他对黄公望真伪两本《富春山居图》的颠倒品题,又将董源名迹《夏景山口待渡图》列为次等,而将伪造的米芾《云山图》列在上等,都是典型的例子。既然皇帝说对,臣便不敢多嘴了。故而有人判断:“乾隆、嘉庆时奉敕编纂的《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皇家收藏书画汇集)数编,尽管内容记述详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但是真伪鉴定方面,是不足徵信的。”
田黄三链章
“田黄三链章”为乾隆御宝,三方田黄石印用田黄石雕成的链子相连,印文分别是“乾隆宸翰”、“乐天”和“惟精惟一”。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1997年8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寿山石邮票,首枚便是乾隆御宝“田黄三链章”。
“田黄三链章”在乾隆以后一直平静地待在清宫大内,上世纪初以来,它竟被溥仪揣着逃跑而经历了一段传奇。
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其管辖范围只有紫禁城小朝廷里的一隅之地。从表面上看,处境凄惶,实则不然,因为国民政府每年供给其足够的“年费”(优待费),而宫内尚存大量金银珠宝和文物古董。1924年,冯玉祥的国民军发动“北京政变”,限令溥仪撤出皇宫,于是宫内大量财宝文物,便为溥仪及其随从窃走。1932年3月,溥仪出任日本帝国傀儡伪满洲国“执政”,过了两年,改为伪满洲帝国“皇帝”,但好景不长。1 9 4 8年,苏军攻入我国东北,伪满洲国解体,溥仪成了苏军俘虏,后作为中国战犯,由苏联将其移交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看守所。
在颠沛流离中,溥仪随身携带的珍宝多已散失,人们对他的看管也有所放松。一天,溥仪向看守人员郑重其事地报告,说他要向国家献宝!已沦为战犯的溥仪,要献的是什么宝呢?宝藏又藏在哪里呢?在工作人员的看护下,溥仪打开随身携带的一个破箱子,从皮箱的底部夹层里掏出一团用破棉絮包裹的器物,剥开棉絮,人们才发现里面包藏的竟是一件用寿山田黄石刻制成的三链章。面对“田黄三链章”,溥仪百感交织,低声啜泣道:“我流亡多年,再珍贵的宝贝也都丢失了,唯此三链章,系我祖乾隆御宝,我始终设法保存下来。现在,因内心深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对战犯的宽大,我便将它献了出来。”
自强不息
古希天子
一年无日不看书
三希堂
四海有民皆视子
八徵耄念之宝
田黄三链章
钤有乾隆鉴藏印的《清宫珍宝百美图》
乾隆御书,上钤“乾隆御笔”、“所宝惟贤”印
上一篇:闲章趣谈·康熙
下一篇:楹联趣谈·弘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