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谈·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数度赴苏联、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展览中国画。抗日战争时,屡在国外举行画展,将画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历任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及前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一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他善于汲取西方绘画之长,继承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奔马图》等。
两幅画换学生一幅画
徐悲鸿收藏书画并不看重书画家的名声,而是着眼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当时有位叫卓启俊的学生,是系里的高材生。有一次,系里举办毕业生作品展览,徐悲鸿作为系主任,应邀前往参观。他一眼看中了卓启俊展出的《峨眉烟云》,便把卓找来,说自己很想收藏他的作品。可卓启俊也很爱自己的画,打算自己留作纪念。徐悲鸿并未责怪这位学生,他看出卓不愿白白将自己的作品送人,便笑着说:“那好吧,你开价把你的画卖给我吧!”这下卓启俊可为难了,急中生智地说:“学生的画卖给老师,别人要说我忘恩负义,这样吧,我的画换先生的画如何?”
“行,你这个办法很好,咱们换吧!”徐先生如此爽快答应交换,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徐悲鸿当时已是大画家,他的画不要说是在大后方,就是在国外也很吃香,而一个美术系刚毕业学生的习作能值几文?
徐悲鸿在创作
更让人吃惊的是,卓启俊特别喜爱徐先生的画,只是既无实力,与先生又无交情,今天运气来了,岂能坐失良机,于是又乘机说:“先生既然喜欢学生的画,那我们就一幅换一幅。不过我还有个附加条件,先生另外再送我一幅画,不知你可愿意?”
徐悲鸿闻听此言,也感到突然,沉思片刻,说:“好,一言为定!我拿两幅画换你的《峨眉烟云》。”次日,徐先生将自己连夜画的两匹不同雄姿的“骏马”送到学生手中。
《八十七神仙卷》传奇
在徐悲鸿的书画藏品中,有一幅名曰《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吴道子的粉本,画有87位神仙。人物形象极其丰满、优美,线条飞舞如行云流水,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珍贵的人物画之一,也是研究我国艺术遗产的极其难得的资料。这件珍品是许多艺术家都想收藏和研究的,也是许多内行的画商梦想得到,从而发一笔大财的。
说起徐悲鸿收藏《八十七神仙卷》的经历,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呢!
徐悲鸿早就听说过这一国宝被帝国主义者盗走,于是决心不惜任何代价找到它。他多年寻求这幅画的下落,但从未如愿。事情就是这样的奇妙,1938年他到南洋举办画展时,途经香港,竟无意中从德籍中国画收藏家马丁夫人手里发现了《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一见此画,兴奋至极,用法语同马丁夫人交谈,问这幅画卖多少钱。马丁夫人虽是收藏家,但不善于鉴赏古画,开口要价,她以为很高了,其实很低,徐悲鸿二话没说,更没追问这画是哪里来的,想赶忙一手付钱,一手取画。可是,他身上没那么多现钱,住所也没什么钱了。急中生智,他眉头一皱,笑着对马丁夫人说:“夫人,我手头现金不足,我徐悲鸿愿意再拿出自己的七幅精品来弥补,您可乐意?”马丁夫人答应了他的请求。徐悲鸿拿到了《八十七神仙卷》欣喜若狂,夜里还津津有味地欣赏不止。后来,他又请朋友帮他加以整修,完全恢复了艺术品的本来面目,还请张大千、谢稚柳作了题跋。
心地纯洁、善良的徐悲鸿哪会料到,这《八十七神仙卷》早被人神不知鬼不觉地盯上了。1942年避乱时,这幅名画运至昆明,一日,他突然发现此画不翼而飞。虽然事后侦骑四出,还是毫无踪影。徐悲鸿因失去了它而变得十分悲愁,这是他生平一次最大的不幸。他伤感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丢了魂似的,终日丢三拉四,坐卧不安。他为这一藏品的丢失烦得人面憔悴,时常在睡梦中还呼唤:“我的神仙卷哟,你到哪里去了?”直到1943年,一位姓刘的将军在成都的一个地方发现这幅名画的踪迹。他说:“徐先生,你必须拿出20万元(法币),我方能将你日思夜想的《八十七神仙卷》拿到手,物归原主。”徐悲鸿一口答应。只要能拿到它,别说20万元,就是30万元,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当拿到《八十七神仙卷》时,徐悲鸿激动得两手颤抖,热泪夺眶而出。他亲手把它挂在墙上,仔仔细细看了足足有两个小时。经过这次失盗,徐悲鸿更加小心谨慎地守着这件珍品,连睡觉也要放在身边。并且写下一首诗,以资警惕:“想象方壶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相如能任连城璧,负有须眉愧此身。既得而愧,依恨万状,赋止自忏。”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吴道子
“石头迷”埋石记
徐悲鸿也是位“石头迷”。抗日战争前,他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时,常到雨花台、夫子庙一带寻觅雨花石,看到好的就购回观赏、收藏。在其藏石中,他最喜3枚雨花石。一为“太极图”,石球状,黑白分明,界为曲形,相交成太极图。二为“云翔白鹤”,石质淡灰如云,云端中跃然一只白鹤,其翱翔神态,栩栩如生。三为“松鼠葡萄”,石作腰子形,色酱黄,中有黑色松鼠一只,翘着尾巴,正在吃一串葡萄。藏家自称这是他藏品中之第一神品,并题词赞之。
徐悲鸿先生的这些藏石是否还存在呢?据徐悲鸿纪念馆的廖静文馆长介绍:悲鸿生前非常喜爱雨花石,抗战前,家住傅厚冈,就珍藏了许多。南京沦陷前,中央大学向内地迁校,悲鸿离开前,亲自和家里的佣人,把雨花石埋在院子地下,以为这样就保险了。当悲鸿离开南京后,就把傅厚冈的家交给佣人管了。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掘地寻找,一枚也没有了。这些雨花石早就被人挖去了。
在南京,悲鸿又到夫子庙等处购买他心爱的雨花石。到北京工作后,他把这些雨花石全部带到北京,养于清泉,供于案几,观赏不辍。悲鸿去世后,这些雨花石一直保存着。“文革”中,与其他物品一起被抄,至今下落不明。
为藏画穿“二手皮鞋”
徐悲鸿为了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免使历代名画流失国外,一生孜孜不倦地搜求散失在民间的艺术珍品。他不惜重金购藏北宋名画《朱云折槛图》、董源的巨幅山水、元代王振鹏的《梅妃写真图》等,但个人生活却十分简朴。直到逝世时,他穿的还是从北京天桥旧货摊上买来的“二手皮鞋”。
龙宿郊民图(宋) 董源
朱云折槛图(宋) 佚名
上一篇:印章趣谈·徐悲鸿
下一篇:楹联趣谈·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