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趣谈·梁实秋
《梁实秋》:梁实秋(1902-1987),作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笔名子佳、秋郎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1923年秋与谢冰心、许地山等人同船赴美国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上海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知行学院等校任教。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杂志,任总编辑。抗战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日报》副刊主编。1949年6月去台湾,应聘为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文学院院长。1966年退休,专事翻译和写作,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40卷,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给韩菁清的第一封信
梁实秋学贯中西,著述甚多,自称“古典头脑,浪漫心肠”。1927年2月11日,他和程季淑结婚,夫妻情笃。1974年4月30日,梁实秋和程季淑在美国西雅图上街购买食物,程不幸被市场门前忽然倒下的梯子击中,遂成永别 。
梁实秋像
自从程季淑骤然离开人世后,梁实秋陷入异常寂寞和苦闷之中。无论女儿文蔷怎样孝敬他,都无法使他排解自己内心的孤寂和痛楚。这年11月他返回台湾,无意中结识了歌星韩菁清 (生于1931年,时年43岁),两人一见钟情。经过交谈与往来,梁认为韩好学,有文化素养。韩也钦佩梁,觉得梁温柔、幽默、斯文、俊俏,但考虑到年龄相差过大,在他们相识的第五天——12月1日,韩菁清怀着矛盾的心情给梁实秋写了一封信,表明他们虽然仅仅认识几天,但己跌入爱河之中,并表达了她的喜悦之情,但也委婉地要梁实秋进一步慎重考虑。梁实秋接读了韩的信后,第二天早晨便写了一封回信,午后2时亲自送到她手上。
这是梁实秋写给韩菁清的第一封信。信中说: “昨晚看了你的信,12点以后才睡。”他平时都是早睡早起,而昨晚12点以后才睡,说明他看了韩菁清的信后心里非常激动。之所以这样,主要是看出了韩菁清要他慎重考虑之意。但他却认为,他们的相爱,“这是奇迹,天实为之”,并表示“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希望我们能互相扶持”。即要坚定不移地相爱到底的意思。
读了梁实秋的“第一号情书”,韩菁清意识到教授对自己的感情已无法阻遏了,两人又“晤言一室之内”。但是,她要求教授“我们在别人面前要‘演戏’,不能走漏任何风声! ”于是,他们俩一道外出散步,下餐馆吃饭,都要“演戏”,假装不认识。
“看相的事,我从来不信” ——给韩菁清的第四封信
韩菁清虽然对梁实秋产生爱慕之情,但还是有所犹豫。这主要是考虑到教授毕竟年龄那么大了,究竟还能活多久,是一个大问题。思来想去,她只好带着梁实秋去看相。给他看相的是台湾颇有名气的相术家陈克家。他对梁实秋说:“先生眉宇开阔,乐者长寿。不过先生在八十多岁时,会遇上一道关口。能否闯过去,在下还很难预卜。”韩菁清听了相术家的话后一想,即使如看相者所说的那样,教授也不过能活十来年。她很苦恼,用水彩笔信手在镜上写了一行字:“世间没有爱情! ” 12月5日晚,她特地前往华美大厦看望梁实秋,向他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并说“现在悬崖勒马还来得及! ”第二天,韩菁清从门底下捡起了梁实秋的“第四号情书”。
梁在这封情书里说: “你说是悬崖勒马还来得及,在时间上当然还来得及,可是在情感上是来不及了,不要说悬崖,就是火山口,我们也只好拥抱着跳下去。你说是么,亲亲? ” 又说: “看相的事,我从来不信,是你提议,我就跟了去。他说的话大致不错,尤其是他说我长寿,这正是我提心吊胆的事,不是我勘不破这一关,而是这一关牵涉的不止我一个人。我不愿害任何一个人,尤其是我最心爱的人。”信中还说: “今天是六日,屈指算来,是奇迹发生的第十天。你在镜子上写的字,我希望欧巴桑天天用力擦,擦掉它,至少洗擦掉下句的第三个字,擦掉之后改为 ‘已’ 字,或改为 ‘果’字亦可。”就是说改成“世间已有爱情”或“世间果有爱情”。韩菁清读了梁实秋的这一封信,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她的心又在倾向梁实秋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梁实秋天天照样给韩菁清写“情书”,“晤言于一室”,一起进餐馆,送她上学,到电视公司接她。她和他的感情与日俱增,她终于被感动了。12月15日,她给梁写了第一封回信,这封信充满感情,表明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毫无保留地向梁表示了自己的爱情。梁实秋读了之后,“热烈欢呼”起来。
“我们两人最大的武器就是我们的爱”——1975年2月10日给韩菁清的信
正当梁实秋与韩菁清热恋时,梁实秋因为要处理前妻因故而亡的诉讼案,不得不与韩暂时离别,于1975年1月11日返回美国西雅图。此后,台湾有的报纸对韩梁之恋作了歪曲报道,对韩尤作了 “不敬”的贬低,并断言他们“不会在短期内成为事实”。梁在美国得知后,在短短的60多天给韩写过多封信,这是其中的一封。信中说: “婚姻之事不与第三者相干,却是大家最喜欢议论的事。遇见我,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在背后呶呶不休的谈论,我怕什么?爱,我愿你也采取我的态度去应付这个无理取闹的社会,千万不要生气,一生气就中了他们的计。我们两人最大的武器就是我们的爱,没有人能伤害我们 。”
梁实秋办妥前妻赔偿诉讼案后,即于1975年3月29日飞回台北。这年的5月9日,梁、韩在台北举行婚礼,此时梁实秋已72岁,韩菁清只44岁。一时轰动港台。梁实秋在婚礼上致辞说: “我们两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最大的异,是年龄相差很大。但我们有更多的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兴趣,相同的话题,相同的感情。我相信,我们的婚姻是幸福的美满的。”洞房花烛夜,梁实秋因不熟悉住处环境,况又近视,不小心头撞在墙上,韩菁清一把把他抱了起来。梁实秋笑她是 “举人” (把他举起来),她笑他是 “进士” (近视的谐音) 变“状元” (撞垣的谐音)。婚后,二人非常融洽,互相爱怜体贴。步入晚年的梁实秋,在韩菁清的精心照料下,笔耕不辍,“著作无虚日”,迎来了一生著作的高峰期。1987年11月1日,梁实秋突然发病,11月3日8时20分去世,终年84岁,而他1974年于程季淑去世后飞抵台湾,也正是11月3 日。
梁实秋和韩菁清由相恋到结婚,时间并不长,他们自1974年11月27日在台北相识之后,至梁实秋于1975年3月29日自美返回台北,前后不过是124天左右。可是,他们一直不停地通过书信来增进了解和加深感情。在台北相处时,他们天天见面,“晤言于一室“,而且一谈就是七八个钟头,而梁实秋还要天天写情书,向韩菁清披肝沥胆,献出了整颗的心。目前所看到他们的情书共有191封。其中梁实秋写给韩菁清的125封,平均每天不止一封,韩菁清写给梁实秋的也有66封(有的尚未公诸于世)。可见,他们写情书的频率之高,确实可谓打破了世界记录。
梁实秋 《手杖》 初稿手述
他们的情书不仅数量较多,而且从情书的本义来说,也确实是用真情写就的。韩菁清就认为梁实秋的情书,“写得非常细腻、纯真,但是一点都不俗气,不肉麻。他的情调很高雅,像他的《雅舍小品》那样”。而梁实秋也称赞韩菁清“写的信实在是很好,比我写得好,你的信不但真挚,而且有才气闪烁于字里行间”。“你给我的信,每封都写得好,有个性,有真情,有深度,有趣味,而且老练简洁。”他们之间相互赞赏,并非有意奉承讨好,而是符合实际情形的说法。有人说梁实秋是“用真情写情书”,说“他们的情书是值得人们欣赏的一朵奇葩”,这确实不是溢美之词。
上一篇:楹联趣谈·梁启超
下一篇:扇面趣谈·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