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谈·王钊
《王钊》:王钊(1883—1946),初名衡,字燮民,一字雪民,天津人。自青年时即从其兄甲骨学家王襄研究金石文字、书法篆刻,肆力临摹,孜孜四五十年不倦。凡所治印虽富于变化,皆出于严谨,一笔不苟,致力于章法,于缪篆之法,白文之印,尤能会以精心,又有所创新。常以铜器铭、贞卜文字体为边款,别具风格。有《王燮民先生印谱》、《雪民印谱》、《雪老遗作》传世。
“通文所藏”印“子申五十后所作”印
中国近300年印学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广取博采,印外求印。大凡有成就的治印大家都把触角伸向了各种金石资料,从中获得艺术滋养。赵之谦吸收魏晋碑版造像等精华,黄牧甫将钱币、灯、镜的铭文熔铸于心间,吴昌硕将砖瓦、权、诏驱之于腕底,各自创作出极富个性和时代面貌的篆刻作品。王钊则是与甲骨结下不解之缘,他是将甲骨文用于治印的高手。这话还得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秋天说起。
那年农历十月的一天,天津旧城二道街的马家店,来了一位名叫范寿轩的古董商,他带来一种状如兽骨上面有奇怪字样的东西。对金石考古具有极深造诣的王襄、孟广慧得知后即刻赶往马家店,经分析辨认,遂将那些不知名的东西断为殷墟商代卜骨。这是最初与甲骨的“见面”。当时在场的除了有王襄、孟广慧以外,还有王襄的弟弟、正值风华之年的王钊。王襄排行老二,津人称他为“王二爷”,王钊排行老六,津人称他为“王六爷”。
王襄认为,那刻在甲骨上的痕迹系殷人占卜时所记的文字。于是他多处搜求,历经周折,终得甲骨数千品。甲骨对于二哥王襄来说无疑是研究殷墟文字的宝贵实物,而对于酷爱篆刻艺术的王钊来说,他却将甲骨当作了治印的借鉴。他在刻印中除融会周秦古玺、两汉印章,取资于金文、古陶、封泥、元人私押之外,又竭力从甲骨中规貌取神,并成为“甲骨入印第一人”。现今所见到的《雪民印谱》中有多方是拟甲骨之作。
“通文所藏”印,虽印文不是取甲骨文,但有甲骨文边款两段:一为“癸酉三月拟秦官印法,王钊”。又有“君石方家再正,六月九日重刊。”可见此印乃重刻之作。其印文古雅别致,章法严谨富于变化,颇能代表王钊的篆刻格调。尤其是甲骨文印款,更是前无古人,独树一格。此印创作年代当在1933年,王钊恰年届五旬。
“子申五十后所作”印,未见边款。此印章章法挪让穿插有致,匠心独运,有古朴坚实之感,富清秀流畅之韵,平淡但不平庸。细品这方印,“子申”二字线条活泼,动感强烈;“五十”二字化作一字式布局,“十”字中间饱满的朱圆点与其下“后”字的一串“白泡”形成鲜明对比;“所作”二字线条多作交叉,角度参差,穿插有序,似两手交插,又有呼应对称之美。此印虽非拟甲骨之作,但在文字安排上似乎也能隐约见到甲骨文那舒美和谐的布列。
通文所藏
子申五十后所作
簠室藏镜
符斋藏瓦
甲骨文
上一篇:翰墨趣谈·王羲之
下一篇:印章趣谈·田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