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章趣谈·石涛
《石涛》:石涛 明崇祯十四年—清康熙四十六年后(1641-1707后),俗姓朱氏,名若极,字石涛,号清湘,又号大涤子,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明楚藩后。工山水人物,兰竹花果,笔意纵恣,脱尽窠臼。尝客粤中,所作每多工细,矩唐、宋。晚游江淮,粗疏简易,颇近狂怪,而不悖于理法。王麓台尝云:“海内丹青家,未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如此。著有《画语录》。
《石涛》:主要闲章:搜尽奇峰打草稿 我法 靖江后人 苦瓜和尚 济山僧 瞎尊者 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 大涤子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画语录·山川章》云:“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目的是使山川与作者神遇而迹化,人与自然的相互感发,通过笔墨而传达出来。体现的是自我与天地万物相互陶咏的状态。
搜尽奇峰打草稿
我法
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载石涛《自画山水》跋云:“吾昔时见‘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善为近世画家专演袭古人,论者亦且曰‘某笔肖’、‘某笔不肖’,可唾矣。及今番悟之,却又不然。夫茫茫大盖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则无往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为‘我法’,吾不知古人之法是何法,而我法又何法耶?总之,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其实不过本来之一悟,遂能变化无穷,规模不一。吾今写此卷,并不求合古法,亦并不定用我法,皆是动乎意、生乎情、举乎力、发乎文章,以成变化规模,则论者指而为吾法也可,指而为古人之法也,亦无不可也!”在这段文字中,石涛既反对食古不化地所谓承袭“古法”,也反对以“我法”相标榜。并提出“古法”和“我法”实为一法。前提是要动乎意、生乎情、举乎力、发乎文章,以成变化规模。指出了“古法”和“我法”的内核,以此发之,才能通天地古今,真是见解深邃,发人深省。
我法
靖江后人
李驎《虬蜂文集》有《大涤子传》云:“大涤子者,原济其名,字石涛,出自靖江王守谦之后。守谦,高皇帝(朱元璋)之从孙也。洪武三年,封靖江王,国于桂林。传至明季南京失守,王亨嘉以唐藩(朱聿键)序不当立,不受诏,两广总制丁魁楚檄思恩参将陈邦传率兵攻破之,执至闽,废为庶人,幽死。是时大涤子生始二岁,为宫中仆臣负出,逃至武昌,剃发为僧。”这则传记明确交代了石涛的身世,是靖江王守谦之后,明末靖江王朱亨嘉之子。
苦瓜和尚 济山僧 瞎尊者
靖江王朱亨嘉自称“监国”,兵败被擒时,石涛“为宫中仆臣负出”,由桂林逃至全州,为求活命,只得投全州湘山寺落发为僧,以求庇护。逃出桂林时,石涛只有三岁,可见,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湘山寺度过的,这里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以至于他后来在书画上还常盖有“清湘”“湘源谷口人”等印章,寄托的就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
石涛曾拜高僧旅庵本月为师,旅庵本月为天童寺住持木陈道忞的法嗣(木陈道忞出自密云圆悟之门)。木陈道忞在清初以高自标置、好出风头闻名禅林。出道得势后,另立山头,依“道本元成佛祖先,明如昊日丽中天”十四字“传祖演派。”旅庵法名本月,属“本”字辈;石涛拜其为师后,属木陈道忞一支的“元”字辈。案灯谱石涛为临济宗第三十六代传人。他刻用此印,是以显示其在临济宗内的师承关系。
大涤子
石涛晚年寓居扬州后,披淄衣,做和尚的观念日趋淡薄。转而倾向于道教。取“大涤子”的号,就是表明自己“向上一齐涤”,与佛教脱离关系的意思。陶蔚《赠大涤老人》诗小注云:“即苦瓜也,忽蓄发为黄冠,题其堂曰‘大涤’,同人遂以呼之。”他自己有诗云:“爱尔隐居清且佳,风致宛若神仙家。白石新煮润如玉,丹火出林红似霞。岂无大田种嘉秫,亦有别涧流桃花。飘零江海未归去,笑我肃肃双鬓华。”已完全是一派煮石炼丹,试求长生不老的道士作风了。
靖江后人
苦瓜和尚
济山僧
瞎尊者
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
大涤子
上一篇:信札趣谈·瞿宣颖
下一篇:扇面趣谈·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