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谈·邓石如
《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清杰出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少时刻苦力学,曾客江宁梅镠家,专心临写秦汉以来金石碑刻。为人廉介,好游山水,因又号籍游道人。其篆刻,用汉《祀三公山碑》、三国吴《禅国山碑》,体势笔意入印,突破陈规,自开面目,世称“邓派”。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学汉碑额笔法,沉雄朴厚,一洗过去刻板拘谨之习。亦工隶、楷。有《完白山人印谱》等行世。
“长鸣莲花峰上”印、“凤水渔长”印
白文“长鸣莲花峰上”印和朱文“凤水渔长”印记述了邓石如青少年时代的艰难岁月。邓石如幼时家贫,未能上学读书,常与小伙伴一道上龙山采樵,也曾做过小买卖,作贩饼饵,到乡村转卖,每日盈利几个小钱,买米煮粥以一饱饥肠。有空即读书、写字、刻石,时向长老请问经书句读。这时大概“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邓石如墓志》)。稍长“独好刻石章,仿汉人印篆甚工整。”大约20岁左右,即为童子师,教授诗文与书法。但当时学生也较难管,见有的生徒态度蛮横、憨跳,学习极不自觉,于是邓即舍去,云游鬻书卖字,以补生计。2 3岁那年,随父往宁国与九江等地,鬻书刻印,也随游山涉水。这两方印正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成年后,他还刻过一方“龙山樵长”白文印,说的是他童年砍柴时的经历。
“意与古会”印
此印道出了邓石如人生另一段经历。邓石如终生布衣,仅是寿州寿春书院的一名诸生,后又客居梅镠府,因而有机会纵观历代金石篆刻。梅镠有一幅赠邓石如的隶书联,上款说:“古浣子吾友,于乾隆庚子夏至白门,留六阅目,刀篆既造古人之堂,其摹秦相唐监书复一日千里之效,欣赏之余,书以为赠。”“一日千里之效”即指邓天不亮便起床,研墨盈盘,至夜晚墨尽后就寝的岁月。自此8年寒暑不辍,遂工4种书体。篆法以李斯、李阳冰为宗,而又能纵横捭阖之妙,再得之古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所以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尤为相近,分书则遒丽淳质,结体极严整而浑融。篆刻初学汉印,后以小篆入印,刀法圆转苍劲。他性格兼洁,就是名成之后,还是以书、刻自给,唯以书印为嗜,而以布衣而终。“意与古会”实是邓石如在梅镠家前后8年,置身于那浩如烟海的秦汉艺术宝库中,如饥似渴、刻苦学习,推崇其意的最大收获。
“意与古会”印及边款
“我书意造本无法”印“我腾天上将如何”印
这两方印体现了他自创天地的襟怀。他的艺术成就是在其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艰苦的艺术实践中获取的。据有关资料记载:邓石如一生好旅游,浪迹江湖,40年间走遍吴楚大地。早年游匡庐,入浙江游天台、雁荡,泛西子湖,涉新安江,遍览黄山三十六峰,又入两湖,登衡山,泛洞庭,望九嶷,后渡黄河谒孔林,登泰山。在跋山涉水中,观祖国大好河山,访时贤名流隐士。《怀宁县志》载:他“登匡庐绝境,蛇行猿挂,粮绝饥八日,茹草木实,得不死”。“游黄山踏遍三十六峰,云海奇幻尽得。复见黄山石秀者诡、辄拾而藏之,累累贮两巨囊,担而归,足破肩肿,扬扬有喜色”。他沉浸山水之情深由此可见。有人问邓石如“山人不画山水,何以遍历名山大川”?山人回答说;“我以山川浩然之气融于笔端腕底。”这与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入书,同是一个道理。后来何绍基在观山人墓志附记中也作了这样的纪实:山人“所历名山,攀援幽险,饿则摘草木实食之,夜间投宿,必研墨盈盘,纵笔作径尺大字,以消胸中奇气”。“我腾天上将如何”和“我书意造本无法”表明了邓石如的志好和他的艺术追求。
“一日之迹”印
唐人李思训画嘉陵山水一日而蹴,传为美谈。邓石如平生也有一日而成四体千字文获金500两的故事。他的“一日之迹”印说的正是这件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38岁的邓石如离开梅家后,一日来到安徽歙县卖字,正赶上张惠言漫步街头,他见邓之书法惊叹不已。此时张正教授于编修金榜家,乃归告金榜:“今日得见上蔡真迹。”金榜惊问,张便告之街头所见书人之情,于是两人冒雨到一座荒寺中找到了邓石如,遂邀至家。这段时间,金榜家正在修建家庙,匾额楹联,皆为自己精心所书,见邓石如书法,自感不如,于是命石工将刻好的石楹联放倒,磨去原字,请邓石如重新书写,从此金榜从邓学习篆书,张惠言从邓受篆法。在金榜家一年多时间,金又将邓石如推荐给当时的户部尚书曹文植。曹见其书,大为欢喜,特请邓石如作四体千字横卷,字大径寸,一日而成。文植叹绝,具金500两给邓石如做寿礼。后来邓石如便刻了这方“一日之迹”印。此印为朱文,字法圆劲,风神流转,是邓石如“印从书入,书从印出”的代表。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春江社”印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圆转而浑厚,舒展自如,毫无雕琢之气,被称作是邓石如印章的代表作。有趣的是,此印乃“炉上烘出来”的。原来邓石如在刻这方印之前,偶然地将印石放在火炉上戏耍,忽然出现了一幅图画,才引起创作冲动的。他在边款上刻了这个经过:“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多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烘炉,顷之,取出幻如赤壁之图,恍如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石头经过火烧,出现裂纹图画,这是自然现象。把它看作“赤壁之图”,并且好像看见苏东坡夜游赤壁的景象,则完全是一种想象。正由于他融景状物,所以刻了《赤壁赋》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句子,这八个字在安排上婉转流动,有疏有密,有断有续,饶有意趣。
“春江社”印章,字体流畅,韵味婀娜,好似人们重见了江南春水东流的景象,听到江水潺潺的声音,与他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印疏密得当,备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
“胸有方心身无媚骨”印
此印乃邓石如性格的自我写照。邓石如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据称他在48岁那年又来到离别4年的曹文植处。上次是受人荐来,专为户部尚书作四体千字文书。而此次却是文植入北京城,为纯庙八旬圣节,强邀邓石如同往。邓最后同意入京,但不愿同道,仍“独戴草笠,韧芒鞋,策驴”,后三日而行。行至山东开山,与曹文植相遇。时巡抚以下官吏正在欢迎曹文植。邓石如策驴过辕门,守门者不让过。文植坐在堂上遥见邓石如,出门请入,让之上座向众官吏介绍:“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诸公大惊,为具车以从,邓石如坚辞不肯同行。文植遂率领众官吏送邓至辕门上驴北去。抵京城后,工于书法的相国刘石庵,精鉴赏的大臣陆锡熊,见邓石如书法大惊:“千数百年无此作矣。”相继踵门求识面,不久刘石庵失势,陆锡熊暴卒,翁方纲当了宰相。因邓石如不上门拜访他,便不遗余力排斥邓,诬以“无书卷气”等诽言。邓石如毅然离京,复由曹文植推荐至湖广总督毕沅处做幕友。毕沅器重邓石如之高尚,然幕中名士如孙星衍、洪亮吉等,气势凌人,不可一世,邓石如屡遭歧视,愤然而离去。毕沅挽留不住,临行赠铁砚一方。“胸有方心身无媚骨”道出了邓石如的胸襟和意气。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及边款
一日之迹
聊浮游以逍遥
此印实乃石户农家本性的表露。据《怀宁县志》载:邓石如气刚力健,能伏百人。客楚三年中,有一日游某山,宿山僧舍,有群匪聚居僧舍,僧不能制,偶夜半僧应门缓,匪怒捶僧,石如闻声而起救僧,一匪前斗石如,拳至辄踣,众匪齐进,连踣数十人,遂大骇窜去。此事发生在山人50岁左右,后石如每饮酒兴酣时,必述及此事,以自豪也。此印是以“石户之农”自况,表其农家朴实、忠厚、耿介、洒脱的个性和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为人本色。
笔歌墨舞
“笔歌墨舞”印边款
休轻追七步
须重惜三馀
事无盘错
学有渊原
上一篇:闲章趣谈·邓散木
下一篇:翰墨趣谈·邯郸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