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谈·郑燮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扬州八怪” 之一。他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曾发出 “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的大胆议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潍县知县,为官清廉,有政声。因性情耿直,屡屡得罪豪绅,终遭罢官。后寓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的诗作真挚素朴,由心而发,写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痛斥贪官污吏的诗作。他强调作文须直达肺腑,“作文必欲法前古,婢学夫人徒自苦”,其散文也独具一格。画中尤擅兰、竹。书法则真、草、隶、篆诸体相兼,以画法入笔,用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号称 “六分半书”,后人称之为 “乱石铺街”。世间公认其诗、书、画 “三绝”,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声名远播海外。有《板桥集》行世。
赶秋集画扇助贫
相传,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位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扇子,因无人问津而发愁。郑板桥走上前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而眼下秋凉,已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经询问,郑板桥得知这位老太太家境十分贫困,便决定帮助她。
郑板桥从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于是,凝翠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一幅幅图画便飞到扇面上。再配上题诗,使扇面诗与画相映成趣。
周围赶集的看客见之,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工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卖扇子的老太太自然是感激不尽。
郑燮像
风神潇洒写兰竹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疏朗劲健、风神潇洒的兰、竹最拿手。在他的扇面上,兰、竹也是最常见的题材。历来集存扇面的收藏家,都以家有郑板桥兰、竹扇面为莫大荣耀。
在艺术上,郑板桥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为了画竹,他每天到竹林散步,观察竹的神态,有“板桥无竹不入居”之说。他无论搬到哪里,都先去种竹。他爱竹子才画竹,赞美“风中雨中有声,目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对于竹,他有深于常人之情感,而这种情感始终支持他保持旺盛的画竹激情。画竹时,信笔挥洒,脱尽时习,“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郑板桥所画的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很多墨竹扇面都是寥寥几笔,极力追求神情意趣。扇面题诗往往也很有意境,如:“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他在借笔墨为天地万物写神的同时,也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郑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的烂漫天性。当时云南有一位和尚,画兰时用水喷洒,使画产生新趣,许多人横加讥嘲,而郑板桥却大为赞赏,认为在艺术上就要追求自己独特的风貌。他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配以兰、竹,使扇面构图极为和谐统一。
郑板桥富有个性的扇画,给清代画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都将其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传赏。
乱石铺街“板桥体”
绘画扇面而外,“板桥体”书法扇面也深得人们的喜爱。郑板桥书法扇面的布局和结体,犹如乱石铺街,大小参差,险中求奇,别具一格。其实,他的书法也是既有传统功底,又有独创精神的。他曾说过他的字是“蔡邕之体,钟繇之笔,羲之之书,而实出己意”。他的字题在他的画上,真是锦上添花,珠联璧合。
兴化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的书法熔真、草、隶、篆于一炉,号称 “六分半书”,实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怪”。但他的怪是“恕不同人” 的怪,不愿流于凡俗的怪,而不是不要传统的怪。他自己说过: “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 又说: “必极工而后能写意。”
郑板桥以“板桥体”书写的题画诗跋,往往借题寓意,巧妙抒情,给他的扇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些出于真情实感的“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笃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不但震撼了当时的文坛画苑,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竹》扇面 郑燮
《书法》扇面 郑燮
上一篇:印章趣谈·郑燮
下一篇:楹联趣谈·郑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