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趣谈·叶永烈
叶永烈(1940~ ),浙江温州人。作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历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导,全国青联常委,中国科协常务理事,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世界科学幻想小说协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兼任 《中学生文学》《法制文学选刊》《科学与生活》及台湾 《幻象》杂志顾问等职。有作品120多种。1979年被中国科协和文化部授予 “先进科普工作者” 称号。
主要书斋号有:阳台书斋、沉思斋等。
阳台书斋叶永烈原先没有书斋,全家挤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1979年,他搬进上海西区新村中的一套25平方米的房间,共两间房子,两个孩子合住一间,他和妻子住另一间。为有笔耕之地,他看中不足3平方米的阳台,请来木匠,做了一排窗子,聊避风雨。这样,阳台就成了一个小小的书斋。亲友们见了无不称之为 “阳台书斋”。叶永烈也就 “从众” 默认了。
他在阳台书斋的两头各置一张书桌,一张是自己的,一张是妻子的。他的书桌是张普通的写字台,上面还 “站” 着两只竹制的书架,有三档,“宛如两个威武的门神”。书架上放满各类工具书。阳台书斋的窗户安装了20块花玻璃,光线充足,但不透明,与对面的一幢楼彼此 “绝缘”,有利于排除干扰,可使思想集中,利于写作。阳台书斋有时也欠理想,盛夏之际,阳光直射,在此伏案写作犹如身居蒸笼; 寒冬之夜,气温比卧室要低好几度,此时写作就像处在冰窖,手脚僵麻,斋主只能抱个汤婆子,坚持在灯下笔耕。有家电视台欲拍阳台书斋的 “胜景”,无奈书斋太小,摄像机不能施展其身手,而只得作罢。就是在阳台书斋中,叶永烈写出了百万字系列长篇传记《四人帮兴衰记》等许多作品。1988年,组织上增配隔壁一间房子给叶永烈,他把书斋迁进了新居。
沉思斋
叶永烈早年擅长写科普作品,其中 《小灵通漫游未来》 曾荣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近几年来,他把目光转向现代史,他的红色三部曲 《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及 《毛泽东和蒋介石》就是他思索的结果。唐韩愈说 “行成于思”,意即学问产生于多思之中。叶永烈取其义,题新书斋为 “沉思斋”。斋名由著名书法家张森书写,室内四壁摆满 “顶天立地” 的书架,朝南的窗台上红丝绒的窗帘旁,置上花卉,使室内充满生机。书柜里,存放着他的大批著作手稿、采访记录本、录音资料以及数以千计的读者来信。
叶永烈在沉思斋里读书不倦,写作不辍,写字台上的台灯从夜晚亮到清晨。他在《“沉思斋” 素描》 中曾经这样描写自己: “书斋如 ‘单身牢房’,终日枯坐,笔耕不辍,只有耐得寂寞的人才能长年累月地过这种青灯黄卷生涯。” 他一年到头,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甚至连春节也往往在写作中度过。他原本喜欢交际,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今几乎辞去了一切社会职务,整天埋首书斋,在沉思中写作,在写作中沉思。当然,他也联系社会实际,外出采访是他重要的写作源头,也是 “休息” 之时。为写《红色三部曲》,他从上海出发,访南湖,下南昌,登井冈,入瑞金,进遵义,往西安,抵延安,并多次前往北京采访革命老前辈。他说: “如果没有沿着中国革命胜利的红色征途实地采访,枯坐书斋,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写出那《红色三部曲》 的。”
叶永烈在书斋中
上一篇:斋号趣谈·叶昌炽
下一篇:斋号趣谈·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