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趣谈·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号友山。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诗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执教。1938年随校迁昆明,任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1944年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后任《民主周刊》社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遗著编为 《闻一多全集》。
主要书斋号有: 二月庐、何妨一下楼等。
二月庐
1912年,年仅14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此度过了9个春秋。每逢清华放暑假,他总是赶回故乡浠水,在老家的书房中苦读书两个月,“二月庐” 由此得名。
二月庐周围景致绝佳。南有200平方公里的望天湖,一望无际,波光粼粼; 南岸苍翠的调军山,好像浮在湖面上,与北面的碧峰岩遥遥相对。春夏之间,登高远眺,烟洲沙屿,薄雾茫茫,江南胜景,尽收眼底。闻一多曾在一首题名 《二月庐》 的诗中这样描写:“面对一幅淡山明水的画屏,在一块棋盘似的稻田边上,蹲着一座看棋的瓦房——紧紧地被捏在小山底拳心里。” 闻家老宅共有五排瓦房,住宅前后,栽着茂密的竹林、松柏、刺槐、梧桐等常青树木。二月庐位于老宅的第一排住房中,书房装有玻璃窗,因此透光通风,气候凉爽,是个避暑读书之处。
闻一多像
在二月庐中,闻一多往往把家里缝纫衣服用的长板架起来权当书案,因他嫌家里的方桌太小,摊不开书。他喜欢把要读的书摊在这张大书桌上,信手翻阅。他一边看书,一边思考,还翻查家中其他藏书。所以书桌上总是纵横交错,重重叠叠。有时这个特制的大书桌仍然放不下,于是茶几上、藤榻上,也都摊满了书。他读书从不死记硬背,而信奉“自古文章于人主”,主张独立思考,尤对我国史书中有气节、有作为的民族英雄满怀敬意。他回校后,写下不少《二月庐漫记》,刊发在《清华周刊》上,论史评诗,畅叙心得。
何妨一下楼闻一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时,清华等校南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大”。他全家住在云南蒙自乡间的一个普通农舍中,农舍为二层楼。其时,他眼见国土沦丧,人民遭殃,无比忧愤,可又无可奈何,故除了去教室授课,总是在自己的小楼中整天不停地读书、研究,几乎楼梯也不下一步。当时同事和朋友们戏称此楼为 “何妨一下楼”。这斋名既体现了当时闻一多钻研学问、埋首书斋的学者风范,也表示了同事和朋友对他的关心。
1943年,党团结西南联大、云大的高级知识分子成立了 “西南文化研究室”,闻一多经吴晗介绍参加了这一秘密组织。他在小楼中阅读了 《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等党的文献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一次,他看完《联共党史》后,激动地对人说: “从俄国走过的路来看,我们过去想的做的,太可笑了。现在有了这个榜样,又有人在认真地学,中国有希望了!”随着他的觉悟逐步提高,终于拍案而起,走下“何妨一下楼”,投身到抗日民主运动的洪流中,最后成了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的民主斗士。
上一篇:斋号趣谈·钱穀
下一篇:斋号趣谈·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