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学宗师的平凡人生
——屏幕背后的张三丰
在武侠小说中,他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武学宗师;在评书传记中,他是仙风道骨、修行得道的长寿真人;在史书记载中,他又是不修边幅、行为无常的邋遢道士。张三丰的传说遍及四海,却又众说纷纭。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邋遢张仙人
张三丰,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出现在许多小说、评书、传记以及不成文的民间传说中,愈传愈神,以至于人们已很难辨清其真实面目。在有关张三丰的史料记载中,可信度最高的是《明史·方伎列传》,其中有专门记载张三丰生平的段落。
据《明史》记载,张三丰是元末明初的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说为君宝),号玄玄子。在其他一些传记或史料中,还记载有张三丰的诸多名号,如全弌、三仹、三峰、三丰遯老、玄一、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如此繁多的名号,本身就说明张三丰的名声和影响力之大。
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彰武县西南),自称是道教创始人之一张陵的后人。相传他出生时,一只仙鹤从东海飞来,落到张家的房顶上,绕着院子飞了三圈,然后长鸣一声,飞向高空,消失在云间。《明史》称张三丰生来异于常人,身姿魁梧丰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成年后胡须坚硬如刀戟一般。张三丰自幼聪慧过人,工诗词,善书画,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谈话论事皆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根本,据说能做到“心与神通”、“神与道一”,所以遇事都能未卜先知,时人都以为他是神仙中人。
据民间传说,张三丰不修边幅,举止怪异,无论寒暑天气都只穿着一身道袍、一件蓑衣;一餐能吃一升几斗的粮食,有时几天才吃一顿,有时两三个月也不吃饭。他的行踪不定,时而处于穷乡僻壤,时而游历街区闹市,常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高兴时就穿山走石,疲倦时就坐卧在雪上休憩。正因他的生活方式不循常规、随遇而安,人们都称他为“邋遢张仙人”。张三丰自己也赋诗《蛰龙吟》自嘲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
张三丰云游四海,在他足迹所至的地方中,有一处非常著名,那就是宝鸡金台观。据说,张三丰在这里看到山泽清幽,树林苍润,认为这是修身养性的宝地;又见此处的三山峰挺拔俊秀,如同仙境,心中欣喜,于是自号“三峰居士”(后来在流传过程中错称为“三丰”)。张三丰自称在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生,已经躺在棺材里却鼾声如雷,醒来后向终南山游历,被他的道徒们称为“阳神出游”。“阳神出游”是张三丰一生修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当然,这一传言与其他很多神化的传言一样都未必是属实的。
张三丰的弟子沈万三
相传明初著名的富商沈万三是张三丰的弟子。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阳神出游”后,行至荆楚吴越之地,遇到沈万三,传道于他,并预言“日后当于西南会面”。
沈万三起家于江苏周庄,早年依靠开辟田宅积累财富,后来利用周庄的水路与南洋做贸易,向外出售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买进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很快成为江南首富。据说,沈万三当时富可敌国,连明太祖朱元璋都嫉妒,加之沈万三倚仗万贯家财,对朱元璋有所不敬,最终落得被抄家流放的悲惨结局。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沈万三发配至云南,而张三丰也刚好游至云南,应了“西南会面”之说。传说沈万三后来服食了张三丰赠送的丹药,升天为仙。
武当山修道
张三丰自幼学习《道教经》,先后师从白云禅老张云庵、丘真人,终南山火龙真人等。离开终南山后,张三丰逐渐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的道学体系。明朝建立后,张三丰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越发不定。后来,他游至武当山,适逢武当山的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等宫观因战火焚毁,他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便带领众弟子将宫观重新修葺,在此修道。
张三丰在道教学说和炼养内丹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在道教学说方面,他倡导“三教合一”,即把儒教、佛教、道教视为同本同宗的教。三教都讲究“修道”,都倡导修身养性以造福他人,所谓“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当时,道教的地位远远低于儒、佛,有时还被认为是“邪教”,张三丰这一学说将道教和另外两教拉平,着实让道教的发展空间增大了不少。这是张三丰为道教作出的贡献,也是后来他受道教推崇的原因之一。
张三丰还擅长炼丹术。所谓炼内丹,其实就是钻研长生不老之术。道教认为“炼气为丹”,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张三丰写了一首《大道歌》,对炼丹的戒欲、采药、炼药等各个环节都有阐述。他还写了不少关于金丹的著作,讲述长生不老的方法,因此受到帝王的重视。
遍访不得其踪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张三丰离开武当山,自此后几乎销声匿迹,无人能探知他的行踪。
也许是张三丰自身修道的造诣传至宫中,也许是种种民间传说吸引了皇族贵戚,也许是皇族贵戚欲求长生不老之法的心情迫切,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明朝初年的皇帝和王公都对寻访张三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又从另一个层面更加深了张三丰的神秘感。
第一个寻访张三丰的是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之子湘王朱柏。在张三丰离开武当山的同一年,朱柏来到武当山拜谒,未能寻到张三丰,便写了一首诗——《赞张真仙诗》,诗中写道:“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可见朱柏对张三丰的仰慕以及寻访不得的失落之情。
两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派遣使者去四海之内寻访张三丰,并特意叮嘱说:“张三丰声名远播,定要请来。”然而,使者最终未能找到张三丰。亦有一种说法称,张三丰淡泊名利,故意避而不出。
明成祖朱棣继承皇位后,多次派人遍访张三丰的去向,还再三召集张三丰的弟子四处打探信息,希望将这位民间名望很高的“真仙”请到朝中(一说是朱棣掩人耳目,实则为寻找流亡的建文帝朱允炆)。朱棣还专门写了一封致张三丰的《御制书》,信中尊称张三丰为“真仙”、“先生”、“足下”,赞颂张三丰“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并谦称自己是“才质疏庸”。写到盼望张三丰来朝相见时,朱棣用了“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等极其恭敬的语句,表现出非常谦卑的姿态。即使是在尊崇道教的朝代,一位帝王能够给一名道士写这样恳切的信,也是很少见的。
在数次寻访不得其踪之后,朱棣怀着遗憾的心情,下旨在武当山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雕塑铜像供百姓朝拜,并派人时常打扫;同时还征劳力三十多万,在武当山修建了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包括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和三十九座桥梁等,费时七年,工程浩大。帝王为一名道士专门建庙礼奉、大兴土木、修造宫观,这在道教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至此,张三丰曾经预言武当山日后大兴的话也得到了印证。
此后,寻访张三丰的行动不再那么兴师动众,但一直没有停止过。明中期以后,张三丰的神名越发大噪,明英宗赐其“通微显化真人”的名号,明宪宗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又赠其“清虚元妙真君”的封号。直到清朝初年,仍有不少崇信道教的文人坚信张三丰还在世,继续探寻他的踪迹,如雍正年间的文人汪梦九自称遇到张三丰真人点化自己。
武学宗师的平凡人生
在众口相传的过程中,张三丰逐渐由人变成了神,由一个一心一意修行的道士变成了一个武艺精湛、感通天地、料事如神甚至无所不能的仙道。张三丰神化的地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的寿命,二是他的武功。
张三丰的生卒年不详,他到底活了多少岁,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依据《明史》记载,张三丰应当生于元朝末年,但卒于何时没有记载。明朝至清朝初年人们对他的寻访不断,以至于他的寿命更成了一个谜。按《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的作者李师融的考证,张三丰卒于明天顺二年(1458),享年212岁。按汪梦九的说法,张三丰在雍正年间尚在人世,那时已经有470多岁。而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至元朝末年,张三丰已经过了100岁,倘若再活到明或清年间,怎么也有三五百岁了,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张三丰的寿命之所以被越传越玄乎,主要是因为他在晚年行踪不定,加之他生前的行为异于常人,渐渐被人们当做长生不老的神仙,这才有了几百岁不死的荒唐传言。不过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张三丰的确是一个长寿之人,卒年应该超过或接近百岁,这在中国古代已是比较罕见的了。
至于真实的张三丰是否拥有盖世武功,答案是否定的。张三丰武学宗师的地位,主要是武侠小说的神化描写奠定的。例如,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被描写为“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他的“纯阳无极功”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武功心法“以威力而论,可算得上当世第一”,他的武当拳法“冠绝古今”,武功修为“深不可测”、“炉火纯青”,晚年时“剑术如神”,武学则是“无所不包”。小说自然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的张三丰与真实的张三丰相去甚远。事实上,张三丰一生主要在修道、炼丹,即使将道教的一些学问融于拳脚中,也是皮毛功夫,远不能称为武学一大门派,更没有武学宗师之说。有说法称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或言武当绝学的鼻祖是张三丰,但也没有实据。
总之,张三丰的无所不通是后世神化的结果,武学宗师的盛名下其实是一名道士的平凡人生。这名道士或许在修行方面更为精湛,或许在举止方面有些怪异,或许在那个年代比常人更长寿,但说到底,他绝非神或仙,只是元末明初的一个普通人。
上一篇:一个流传千古的冤案——项羽火烧阿房宫
下一篇:一代诤臣身后事——唐太宗推倒魏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