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谲波诡 奇案迭出
——明末宫廷三大案始末
明朝末年,宫廷里接连发生三起案件,每一起都牵涉到皇太子甚至皇帝。万历年间发生梃击案,一个莫名其妙闯入宫中的“疯子”险些对皇太子造成伤害;泰昌年间发生红丸案,在位不满一个月的明光宗死于神秘的红色药丸;天启年间发生移宫案,光宗的宠妃试图干涉朝政而被众臣子合力反对。这三起案件前后相连,使政事、国事、家事交织在一起,反映出来的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扑朔迷离的权力斗争。
“国本之争”——疏远君臣的争执
明神宗将近30年没有上朝,原因在于和群臣争执,到底该把谁立为太子。
明神宗当时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常洛,为王恭妃所生;三子朱常洵,为郑贵妃所生。二皇子未成年就去世了。明太祖规定,皇嗣应立嫡立长,即如果有嫡子(皇后生的儿子)的话要立嫡子,没有嫡子就要立长子。按照这一规定,朱常洛应该被立为太子。
明神宗却不喜欢这个儿子,一心想立朱常洵。没人能猜透他的心思。史书记载,朱常洛是明神宗和一位宫女偶然云雨的结晶。这位宫女怀孕后迟迟没有名分,直到李太后再三催促,明神宗才不情愿地封她为恭妃。册封颁布后,依照惯例群臣要称贺,却被皇帝断然拒绝。
朱常洛出生后,由于母亲不受宠,他也从未尝过父爱的滋味。五年后,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生下朱常洵。在宠妃的请求下,明神宗打算立朱常洵为太子。
这一决定遭到了群臣的抗议。万历十四年(1586),大学士申时行等人上疏要求册立太子。明神宗回复道:“皇长子身体虚弱,等两三年再立也不迟。”大臣们纷纷上疏质疑这个说法。为了阻止群臣进谏,明神宗一方面对上疏的大臣进行处罚,威吓他们;另一方面采取“留中”的办法,就是将大臣们的奏疏扣留,不阅读也不回复,置之不理。
万历二十一年(1593),又有大学士请求册立太子。明神宗搬出《皇明祖训》中“立嫡不立庶”的训条为借口,提出要将朱常洛等三位皇子暂时全部封王。几年后,如果皇后依然没有生育皇子,再进行册立。这样,将立太子一事继续拖延。
此诏书一经颁布,群臣哗然,他们上疏指出,等待嫡子不符合祖宗的规定,并指责皇帝言而无信。明神宗无奈,只好宣布三个儿子都不封王,等两三年后,如果皇后没有儿子,再册立太子。
在以后的几年里,明神宗一直拖延册立太子的日期,群臣无可奈何。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一天,皇帝去见李太后,太后问他为什么还不立太子,皇帝回答道:“常洛是宫女的儿子。”李太后怒道:“你也是宫女的儿子!”皇帝非常惶恐,拜倒在地不敢起身。很快,他就发布诏书,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封朱常洵为福王。
事情还没有结束。按照明朝的规定,藩王在14岁后,就必须离开京城去封地,称为“就藩”。福王迟迟不肯就藩,群臣再度上疏催促,明神宗继续寻找各种借口,一次又一次推迟福王就藩的时间。最后,仍是李太后出面,明神宗才勉强同意福王去封地。这时,福王已经28岁了。
万历四十二年(1614)三月,福王终于就藩。明神宗和群臣的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将近30年。
梃击案——让人无奈的“疯子”作案
尽管朱常洛当上了太子,但噩梦并未远去。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酉时(17点至19点),一名男子手持枣木梃闯入慈庆宫门,打伤守门内侍。这名男子在前殿屋檐下被抓住,送交东华门守卫指挥朱雄等关押。慈庆宫就是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宫殿。
第二天,太子将此事奏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严加审问。巡皇城御史刘廷元奏道:“犯人名叫张差,是蓟州(今天津蓟县)人氏。此人说话语无伦次,行为疯疯癫癫,外表却有点狡黠。”张差闯慈庆宫一事,使朝廷内的大臣惊骇不已。很多人怀疑郑贵妃和弟弟郑国泰串通起来谋害太子。
刑部初审后,说张差辛辛苦苦积攒的柴草被别人烧掉,由气愤而疯癫,进京诉冤。他遇到两个不知名的男子,骗他手持枣木梃喊冤,从东华门进宫,直至慈庆宫门。由于主审官是刘廷元的同乡,很多人并不信服这个结论。
当月十一日,刑部主事王之寀利用进牢送饭的机会,秘密审讯张差,张差才说出实情。有人许诺事成之后给他几亩田地,带他进宫,并给他一根枣木梃,让他往里冲,遇到人就打死,自会有人救他。王之寀初步掌握了证据后,又请求刑部举行会审。张差交代,太监庞保和刘成让他打上宫门,如果打到皇太子,以后就吃穿无忧。
庞保和刘成都是郑贵妃宫中的太监,此事已经涉及贵妃,真相开始显露。贵妃无奈,只好乞求皇太子网开一面。明神宗也督促太子当着群臣的面表示不再追究此事。太子也害怕牵连贵妃,于是顺从皇帝和贵妃的意愿,期望此事迅速了结。
当月二十八日,明神宗召集群臣,责备他们离间自己与太子的父子关系,命令将张差、庞保、刘成等三人凌迟处死,不再牵涉其他人。他拉着太子的手说:“这个儿子特别孝顺,我很爱惜。如果有别的意思,我为什么不早立别人呢?”他还把太子的三个儿子叫出来给大臣们看,说:“我的孙子都长这么大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明神宗回头问太子有什么话要对群臣说,太子道:“疯癫的人应该赶紧杀掉,不要株连别人。”他又责备群臣道,“我们父子之间多么亲爱,而外边议论纷纷,这样只能使你们成为无君之臣,使我成为不孝之子。”
既然皇帝和太子都表示不再追查,事情也就到此为止。张差先受凌迟之刑。死无对证,庞保和刘成坚持不承认自己的罪名,在内廷被处死。
红丸案——查无实据的毒害
朱常洛可谓命薄。他小时候不受父亲宠爱,精神备受压抑;册封太子的过程曲折坎坷,当上太子后又要提防来自他人的陷害。好不容易做了皇帝,在位还不满一个月,就因“红丸案”一命归西。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去世,朱常洛即位,这就是明光宗。由于曾请求明神宗立福王为太子,郑贵妃害怕光宗会记恨自己,于是选了八名美女送给光宗。其中,李选侍最受光宗宠爱。郑贵妃便请光宗立李选侍为皇后,李选侍也为郑贵妃求封太后。
即位不到10天,光宗就开始生病,时人认为他是由于登帝位后心情愉悦、纵欲过度所致。光宗的症状为头晕目眩,身体软弱,连路都走不动。群臣又惊又怕,急忙请医生诊治。
为光宗看病的医生名叫崔文升,他给光宗开的药看上去很不对症状。光宗身体已经虚弱至极,他却开了一剂泻药——大黄。服药后,光宗一夜要上几十次厕所,根本休息不好,病情雪上加霜。
这时,光宗已是病急乱投医。一位叫做李可灼的官员自称有“仙丹”,尽管大臣们都说不可以轻易相信,光宗仍然命他立即进献。
李可灼的仙丹是一种红色的药丸,光宗立刻服用了一丸,然后便传出消息,说自己感到好转,想吃一些饮食。大臣们非常高兴,以为“仙丹”真的起了作用。当天晚上,光宗又服用了一丸,想不到第二天黎明就去世了。
明光宗暴死,震惊了朝野。人们纷纷指责崔文升故意进献泻药,伤了光宗的元气;又指责李可灼串通宦官,故意进献有毒的“仙丹”。李可灼被流放边疆,崔文升被编入戍守南京的军队。
后人分析,明光宗素来体质虚弱,应该是先服用了过量的泻药,加剧了身体虚弱的程度,然后又服用了过量的补药,身体承受不住,导致丧命。不过当时的人并未追查此案,这样一桩皇帝猝死的重大案件,就草草结束了。
移宫案——禁止女人干政
明光宗病重时,李选侍陪他住在乾清宫。如今光宗已逝,李选侍还不愿搬出去,并把皇长子朱由校带在身边,要求得到皇后的封号。一些大臣怀疑她试图垂帘听政,不答应她的要求,还敦促她尽快搬出乾清宫。
光宗去世后,群臣要进宫,李选侍手下的太监关闭宫门,不许他们进入。东林党人杨涟等人一力坚持,才得以按照礼节哭丧,然后众人簇拥皇长子出乾清宫,移居慈庆宫。
这样一来,群臣对李选侍越发不满。杨涟和周嘉谟上疏,请李选侍搬出乾清宫。李选侍听从李进忠(即魏忠贤)的计谋,一定要求和皇长子朱由校同住,还派太监去叫朱由校。杨涟遇到这位太监,听说了这件事,便严肃地说:“殿下现在在东宫做太子,马上就要做皇帝了,选侍怎么能召唤他?何况殿下已经16岁了,以后即便不能把选侍怎么样,你又置身何地呢?”杨涟说完怒目而视,太监退下。
第二天传出消息,李选侍要延缓移宫的日期。杨涟和大臣们在慈庆宫门外聚集,要请首辅方从哲催促李选侍。方从哲认为晚一点也没什么害处。杨涟却坚定地说:“昨天皇长子住在太子宫里还可以,明天做了天子,还要住在太子宫里以躲避宫人吗?即便是皇太后还在,丈夫死了也得听从儿子。李选侍是什么人,竟敢如此藐视!”其他大臣帮腔,声色俱厉。
李选侍无奈,只好当天搬出乾清宫,入住哕鸾宫。这是宫女养老的地方。从此,她在政治上不可能有所作为。这起移宫案以李选侍的妥协而告终。
不过,东林党人有些操之过急。朱由校即位时还是个“文盲”,没读过书,需要有人来指点他的行为。李选侍曾抚养他长大,与他关系亲密。何况,当时只有李选侍可以节制后宫。东林党人赶走李选侍,后宫无人,魏忠贤及其党羽便可以乘虚而入,控制后宫,进而控制朱由校。
朱由校果然被乳母客氏及宦官魏忠贤所操纵。魏忠贤得势后,组织编写《三朝要典》,重新评定这三大案,把所有罪名都栽在了东林党人头上,并借此对东林党人打击报复。许多东林党大臣被杀或被下狱,一时间,朝廷里正直的官员几乎一空。
这三大案是明朝末年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的必然结果。本已走下坡路的明朝政权,在激烈残酷的争斗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微。
上一篇:夜深灯火上樊楼——繁华的宋代夜生活
下一篇:奇谋为短——隐去“神话”光环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