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相残的背后
——玄武门之变内幕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一些史学家认为,唐高祖之所以能坐拥天下,全是太宗李世民的功劳。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嫉妒李世民,要加害于他,引来了李世民的自卫,才发生了这次政变。也有人认为这是李建成抢班夺权的表现。现代很多史学家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抢夺皇位继承权而发动的政变。这次政变也给唐王朝的政治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影响。
矛盾重重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渊趁此机会在太原起兵,后来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称帝,也就是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他按照“立子以长”的原则,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同时,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世民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但也无法改变封建社会确立皇储的普遍原则。因此,他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间矛盾重重,甚至相互打击。在《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述中,李世民处于被陷害的局面。
高祖晚年最宠幸张婕妤和尹德妃。李建成和李元吉暗地里讨好这两位妃子,并和她们串通一气。当时,李世民经常在外带兵打仗,妃子们很少见到他。李世民平定洛阳后,高祖让妃子们去后宫游玩。见到珍贵的器皿和华丽的衣服,妃子们便私下里向李世民讨要,还为自己的兄弟求官做。李世民以府库里的东西都已经登记造册入库,而官爵只封给有功将士为由,拒绝了她们的要求,遭到了妃子们的怨恨。
李世民出任陕东道行台后,曾把一块肥沃的田地送给淮安王李神通。而张婕妤也为父亲要这块田。高祖亲手写诏书,将此田赐给张婕妤的父亲。可李神通已经得到了田地,不肯让出来。张婕妤便骗高祖道:“陛下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秦王夺去给了别人。”高祖大怒,把李世民叫来责备道:“难道我的诏令还不如你的话管用?”
秦王府的门客杜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父亲家门口,尹父嫌他傲慢,带着家仆把杜如晦殴打了一顿,打折他一根手指。尹父害怕了,便指使尹妃在高祖面前诋毁李世民派手下打伤自己。高祖没有调查便大声斥责李世民道:“你的手下连我的宠妃家人都敢打,何况是百姓呢?”李世民辩解无用,由此益发被疏远了。
《新唐书》中还记述,李建成曾与李世民夜宴,暗地里给他倒了毒酒。李世民饮酒后暴病,连吐鲜血,幸亏淮安王把他送回府。高祖听说世民病了,只是对李建成说:“秦王不能饮酒,以后不要晚上聚会了。”并没有调查事情的真相。
无论史书中的记载如何,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之间的矛盾是公开的,根源便在于王位继承上。
谋划夺嫡
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进攻,李世民不甘示弱,早早开始筹划夺取继承权。起兵之后,他就开始逐渐网罗人才,培植并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于武德四年(621)设立文学馆,招徕了许多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才,号称“秦府十八学士”。武将则有“八百勇士”之称。这让唐高祖极度不满。他曾对宰相裴寂说:“这个儿子领兵时间太长了,在外边专横独断,已经不是我过去的那个儿子了。”
为了消除争夺储位的隐患,唐高祖开始限制李世民的军政大权,并把兵权收回,交给了齐王李元吉。他还将秦王府里的很多人调到外地做官,以分散李世民的势力。
《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李世民平定长安后,府中很多官员被调往外地,让他感觉很不舒服。房玄龄说:“这些人调走得再多也不可惜,但是不能放杜如晦走。这是个辅佐帝王的人才。如果你只想做一名藩王,那就不用管他;如果想经营四方,则非此人莫属。”李世民急忙将已经外调的杜如晦调回秦王府。这暴露出早在唐王朝建国初期,李世民就已经为将来“经营四方”做准备了。
尽管在战争时期,高祖曾口头答应李世民,将来立他为太子。但兵荒马乱的年代,无从考证高祖说此话时的心态和初衷。不过《资治通鉴》记载:高祖曾当面斥责李世民:“皇帝是上天注定的,不是依靠智慧可以获得的,你何必那么急着想要呢!”可见高祖在立太子一事上,未曾偏袒李世民。
李建成为人宽容仁厚,政治军事才干突出。自从太原起兵后,他就一直扮演了继承人的角色,在辅佐高祖处理政务、安定后方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还曾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立下显著军功。他虽然不像李世民那样战绩卓著,也没有大的过失。高祖即便想废掉他,也没有合适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想通过合法途径当上皇太子,可能性并不大。要是想做皇帝,就必须采取非常手段。谋划已久之后,一个发动政变的想法渐渐在他头脑里形成了。
机会来了。突厥侵犯边境,太子推荐李元吉领兵征讨,趁机调拨秦王府的精兵,并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等猛将编入军队。这实际上是在挖秦王府的墙脚。长孙无忌等人都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以防太子等人利用此机会兴兵作乱。李世民于是入宫秘密奏知高祖,说太子等人在后宫淫乱,并趁机说道:“我没有辜负兄弟,现在他们要杀我,是为王世充、窦建德复仇。”高祖大惊道:“明天早上要好好追究这件事。”
高祖宠爱的张婕妤将此事迅速通知太子,太子找来李元吉问计。李元吉建议整顿东宫的军队,第二天早上称病不去上朝。太子却觉得如果不入朝,无法辨明此事的真假。他没有听从元吉的建议,导致了第二天的悲剧。
血色清晨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的早晨,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接到父皇宣他们进宫的圣旨,策马驰向皇宫。把守玄武门的常何是李建成的手下,此时已被李世民收买。李世民率领的精兵,就埋伏在玄武门中。
两人行至临湖殿时,觉得不对劲,立即拨转马头,要回东宫。李世民在后面大喊两人的名字,李元吉回身张弓搭箭对准世民,连射三箭,没有一箭射中。李世民稳稳地拉开弓,一箭射穿李建成的咽喉。这一箭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为这个悲惨的清晨洒下了第一滴血。
紧接着,尉迟敬德率领七十余名骑兵赶来。李元吉被射伤,从马上掉了下来。李世民的马受惊逃到树林中,被树枝挂住,李世民自己也被困住。这地方离李元吉很近,李元吉不顾伤痛跑过来,夺过李世民的弓,想用弓弦扼死李世民。关键时刻,尉迟敬德赶到,大声呵斥。李元吉想跑到武德殿,尉迟敬德在后边追赶,一箭射死了他。
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和冯立听说李建成已死,悲愤地说:“太子生前对我们恩德优厚,现在他死了,我们怎能不为他报仇呢?”于是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精兵,杀向玄武门。
守门的兵将拼死奋战,将攻门的军队挡在玄武门外。李世民的部下也来支援,仍不能获胜。关键时刻,尉迟敬德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高高挑起,悬挂在玄武门外。攻门的军队见大势已去,只好收兵四散。
唐高祖听到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后,惊慌失措,问裴寂等人该怎么办。萧瑀和陈叔达认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自唐朝建立以来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反而勾结起来谋害李世民。而李世民功盖天下,民心所向,不如就此将国家事务委托给他,既可以减轻高祖的负担,又可以顺应天下百姓的心愿。高祖只好同意了这个建议。
他将李世民召来,父子俩抱头痛哭。随即,高祖颁发诏书,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两个月后,高祖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将皇帝的宝座和权力交给了李世民。
位置重要的玄武门
唐朝前期,先后有四次较大规模的政变与玄武门有关,这与玄武门重要的位置是分不开的。长安城的皇宫中,太极宫和大明宫沿南北中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廷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皇帝临朝听政、处理政事的宫殿,后者则是皇帝与后妃的寝宫和花园。玄武门是城墙北面的正门,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玄武门外还设有两廊,驻扎着宫廷禁卫军。因此,政变的发起者往往选择玄武门为进攻对象,只要控制了玄武门,就相当于控制了内廷,进而控制皇帝和朝廷,从而掌控整个国家。
唐朝梦魇
尽管李世民励精图治,治理国家二十多年后,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仓廪丰实,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玄武门之变”中他曾亲手杀害兄长的事实。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对此事件评论道:“唐太宗亲自用弓箭射死兄长,大喊杀死弟弟,当时穷凶极恶,没有丝毫恻隐之心。”无从还原唐太宗当时的心情,但可以从史料中推断出,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负担。
李世民登上帝位后,就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按照王子之礼将两人改葬。落葬之日,李世民不仅允许两宫旧部前去吊唁,他还亲自参加了葬礼。
但这并不能舒缓他的心理压力。
贞观十六年(642)四月,唐太宗想看起居注(记录的皇帝言行)的记录,被褚遂良婉言拒绝。第二年,他又要求看起居注,并要求史官将玄武门之变记录成周公诛管、蔡以安定周王室(西周时,辅政的周公诛杀反叛的管叔、蔡叔等人来安定国家)。史官只好按照他的要求修改记录,导致《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三部史书对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各有不同,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这次政变的真实面目究竟是什么,后人已无法完全再现它的前因后果。
另外,这次政变还为后代开了不好的先例。太宗通过流血政变的方式夺取储位,间接影响到后世储君的地位均不稳定,时有争夺太子地位的政变发生。贞观年间,魏王李泰才华横溢,深得太宗宠爱。他见太子李承乾有足疾,便想取而代之,并暗地里网罗了一批谋士,和太子明争暗斗。
贞观十七年(643),李承乾被别人以谋反的罪名告发,于是被废。这时,最有继承权的是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唐太宗思来想去,决定立比较软弱的李治为太子。他觉得,李泰与李承乾结下深仇,如果李泰即位,一定会杀掉李承乾,说不定还会危及李治的性命。同时,如果立李泰为太子,后人会认为只要采取见不得人的手段努力争取,也可以争得太子的位置,会给后人树立坏的榜样。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明白,兄弟之情不可因王位而废,而太子的位置也是不可以觊觎的,否则政治将不稳定,国家将动荡不安。
而事实上,从太宗开始,高宗、武则天、中宗以及后代的多位皇帝,都曾废立太子。皇位的继承人难以固定,想方设法谋求皇位的人不能杜绝,往往为此引发政变,如梦魇一般。而追溯它们的源头,依然无法绕开玄武门之变的影响。
上一篇:慈禧太后身后的劫难——东陵盗宝案
下一篇:文字带来的血光之灾——直面清朝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