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火火闯九州
——历史上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长篇小说《水浒传》开篇即道:“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细推治乱兴亡数,尽属阴阳造化功。”施耐庵在书中塑造了108位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形象。其中,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等人物的故事被改编成多种曲艺形式,深入人心。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也确有梁山泊起义之事,不过这一百单八将却不一定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原型。
反上太行山
《水浒传》中说,宋江和他的兄弟们不堪忍受官府的欺压,相继反上梁山,竖起“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逐渐聚集起10万人马,成为山东地区实力最雄厚的“草寇”。宋江的大名还上了宋徽宗的屏风,位居“四大寇”之首。可见,梁山泊起义军确实成了当时统治者的心腹大患。
而事实上,宋江起义最早不是在梁山泊,而是在如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太行山地区。最早去山上落草的人物,不是《水浒传》中写的白衣秀士王伦和杜迁、宋万三人,而是杨志、李进义、孙立等12人。
《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杨志与李进义、孙立等12人结为异姓兄弟,一同去太湖等处服劳役搬运花石纲(中国历史上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北宋徽宗时,“纲”指一个运输团队,通常10艘船为一“纲”)。杨志为了等候孙立而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盘桓,因卖刀起纠纷而杀人,被发配卫州牢城。孙立得知后,带着其他10位兄弟在黄河边上劫了杨志,杀了防送公人,一行12人去太行山落草。后来宋江、晁盖等人也纷纷上山参加起义,出现了36位头领,以宋江为首。这大概就是《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的最早原型。他们在太行山活动的时间并不长,很快进入京东地区(今河南开封以东),占据了梁山泊。
转战梁山泊
梁山在今山东省梁山县,曾名良山。山南有巨野泽,东南有南旺湖,周围地势低洼。五代时期,黄河曾多次决口,注入梁山附近的湖泊,将大大小小的水面连成一体,于是形成了方圆八百里的大湖泊,亦即梁山泊。
北宋末年,宋徽宗设立“西城括田所”,本意是将逃亡户和无主土地收归国有,实际操作中,却使很多民田成为搜刮目标。将近千万农民失去土地,衣食无着。被括的土地名为“公田”,实际上却成了权贵人家的私有财产。同时,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向辽、西夏交纳“岁币”(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官府对百姓加重盘剥。梁山附近的百姓要想进入水泊捕鱼、采藕,必须交纳捐税,否则要遭到重罚,这大大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官府对百姓肆无忌惮的盘剥,成为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这一时期,梁山泊周围大大小小的起义不在少数。《宋史》中记载这一段历史时,常用的语汇是“多盗”。“盗贼”们早出晚归,在湖泊深处的渔船上藏身。湖中芦苇丛生,岛屿林立,地势险要。官兵们虽奋力围剿,但面对茫茫水泊易守难攻的地形和来无影去无踪、连名籍都没有的起义军,收效并不明显。地方官只好用残酷的手段肃清“盗贼”,镇压起义。百姓即便是犯了小偷小摸这样的过错,都要被挑断脚筋。在大量义军士兵被杀的情况下,小规模的起义才稍稍减少。
然而,表面上暂时的平静掩盖了深层益发尖锐的矛盾,更大规模的起义处在酝酿之中。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带着军队在梁山泊举起义旗。起义军以流动作战为主,足迹遍布山东、河北、江苏等地。不过经过历代艺人和小说家的演绎,人们一听到“宋江”这个名字,最先想起的还是梁山泊。
起义爆发后不久,宋徽宗便诏令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提刑官围剿起义军。但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宋江又谋略过人,手下的士兵强悍勇猛,所以这次征剿不但没有达到朝廷的目的,反而使起义军威名远扬。此后,宋江并没有将梁山泊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是“横行齐魏”,转战于山东、河北一带。他率众攻打河朔(今山西、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在山东西部与北部之间攻城略地,攻陷十余郡,声势浩大。官军对此毫无对策,没有人能阻挡他的攻势。宋江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不多,却逐渐扩大了影响。
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宋江离开山东,取道沂州(今山东临沂)南下,进入江苏境内作战。翌年,起义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占据楚州(今江苏淮安),由楚州入海,并沿海北上进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在战斗中,宋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指挥才能,表现出身先士卒的作战精神。难怪元代陈泰在《江南曲序》中赞他道:“宋之为人,勇悍狂侠。”
俯首受招安
《水浒传》中说,宋江一心向着朝廷、拼命争取招安机会、卖友求荣。他曾在《满江红》一词中写道:“……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种希望招安、甘愿为朝廷效力的心迹还曾遭到兄弟们的反对。而历史上,宋江和他的起义军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投降了朝廷。
宋江带领起义军进入海州后,分析了官兵的守备情况,决定从海上发起进攻。他们先在海边劫夺了10余艘大船,装载了自己获得的战利品。这一切被刚刚出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侦察得知,他于是招募一千多名敢死队员,在城池附近设下埋伏,然后派遣一小部分士兵到海边引诱起义军作战,并在海边埋伏下精兵。战斗开始后,海边的伏兵抓住时机纵火,焚烧了起义军的船只,截断了他们的退路。义军士兵听到这个消息,人心惶惶,斗志全无,乱了阵脚。张叔夜设下的另一路伏兵趁势发起全面进攻,大败义军,并俘虏了义军的副将吴加亮(疑为《水浒传》中吴用的原型)。宋江一看大势已去,只好投降,也就是受了招安。
其实北宋朝廷早就想招安宋江和他的起义队伍了。早在宣和二年(1120)时,户部尚书侯蒙就曾经上书说:“宋江和他的军队横行齐魏,几万官兵也没办法战胜他,他一定有过人的才能。现在青溪又出了造反的人(即方腊),不如赦免宋江的罪过,让他征讨方腊来为自己赎罪。”宋徽宗夸奖侯蒙是忠臣,派他担任东平府的知府,前去招安宋江。不料侯蒙尚未赴任就病死了,招安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一直到张叔夜在海州打败宋江,招安才变成了现实。
北宋末年人李若水在《忠愍集·捕盗偶成》诗中,这样描述宋江受招安:“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惊愕。”可见,宋江和他的军队归降朝廷,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只是,这“三十六人同拜爵”,历史上却没有明确的记载。
《水浒传》中说宋江接受招安后,先征讨辽国,可是徒劳无功,又先后平定了田虎、王庆以及方腊的叛乱,却导致损兵折将,自己也落得一个被朝廷鸩死的下场。史实中对此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认为宋江只参与了平定方腊的战斗,有人认为宋江受招安后再度叛乱,从而遭到镇压。总之,宋江就像一个谜,自从归降朝廷后,他和他的兄弟们就从历史上失去了确定的身份。
梁山泊“沧海”变“桑田”
《水浒传》中这样描写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水势浩渺,芦苇丛生,当地居民以打渔为业。史书记载,梁山泊水浪接天的现象是黄河泛滥的结果。黄河给梁山泊带来的,除了水源,还有源源不断的泥沙。梁山泊地势低洼,泥沙便在此沉积下来。再加上历代政府对黄河决口加以治理,水源也逐渐中断。这都导致了梁山泊水面逐渐缩小。至清朝时,原来方圆八百里的水泊仅剩下方圆十里的规模。如今,水泊和连天芦苇荡然无存,梁山泊几乎已无迹可寻。
上一篇:风流倜傥的背后——悲情才子唐伯虎
下一篇:魔高一丈——科举舞弊与反舞弊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