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前,水稻只在江南种植。北方天气寒冷来得早,按南方办法种植是不能有收成的。
康熙三十年 (1691年),人们改变种植方法,在北京的玉泉山栽种水稻,一亩收稻一石,成绩虽小,但意义很大,以后逐渐改进推广而成为享有盛誉的 “京西稻”。
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天津总兵官蓝理建议在天津、丰润、宝坻等低洼地,开辟水田栽种水稻。计划开垦1万顷,招募江南农民,给予牛、种,鼓励耕种。但试种了两年,只种了150顷,结果被水淹没而失败。但蓝理未恢心,继续试种,终于摸索到成功的经验。在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这年,原来的150顷水田,竟有50顷结了果实,平均每亩收五斗,共收稻谷2500余石。这一成功大大鼓舞了当地的官民。蓝理开始对150顷水田重新进行整治,在排水之地,设闸门控制水的流进流出,结果这150顷俱成可耕之田。到雍正初年,天津一带稻谷已大片丰收,变成了北方的渔米之乡。
乾隆初年,浙闽总督郝玉麟调为两江总督,把福建的一种叫“畲粟” 的早稻,带到安徽。这种早稻实际是一种无须浸灌的旱稻,适宜在安徽的高阜斜坡上栽种。安徽巡抚陈大受经过多年的改进,化无用之田为有用之田,收获甚丰。以后这种旱稻又逐渐推广到北方各省。
稻谷在北方种植成功,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桩大事。
上一篇:《武汉三镇商贾云集》清朝历史事件
下一篇:《沙俄入侵黑龙江》清朝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