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号的由来
皇太极用过是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清入关之后的其他皇帝都采用一个年号,而同治皇帝却拟定过两个年号,一个是“祺祥”,一个是“同治”。
“祺祥”是咸丰十一年(1861)由匡源等拟定的。这两个字出典于《宋史·乐志》中:“不涸不童,诞降祺祥”一语。“不涸不童”就是说河流畅通,山川茂盛,地尽其利,物阜民丰,故而“诞降祺祥。”
按清朝祖制,年号一般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后颁定。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在小皇帝即位不久,就忙于拟定年号,主要是在经济上有所考虑。
在咸丰皇帝逃奔热河后,官钱票迅速贬值,银价上涨,物价昂贵,民不聊生。当时京城许多富商把大量铜钱屯居起来,加剧了现钱的短缺。因此,肃顺等人想立即铸造一批新币投入市场。
两宫太后钦准了这个年号之后,他们立即派人到云南采办铜料,开铸“祺祥重宝”。“祺祥”本来是吉祥之意,但却没给肃顺等人带来任何好运。不久,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八大臣被杀的被杀,被放逐的被放逐,这“祺祥”年号和“祺祥重宝”尚未正式颁行,就被政变者扼杀了。
政变成功后,奕?集团掌权,就重新集议改元之事。为奕?等人搞政变摇旗呐喊、大造舆论的李慈铭,向肃顺改元问题发难,他说:“国朝即位改元,向来都是由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等择而用之拟定数个,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选定。现在新君还没有继位就先商议改元,不符合祖制。”
李慈铭是奕?集团重要成员,他说肃顺在幼帝即位前就改元是非法的。而所用“祺祥”年号又文义不顺,历史上很少有人用,进而讥讽肃顺等人不学无术。事实上李慈铭自己也高明不了多少。在否定“祺祥”年号后,他搜肠刮肚地拟了“熙隆”和“乾熙”两个年号。奕?很不满意,不屑地说一句:“他这是迂腐的书生之见,不能用。”
后来,经奕?、文祥等共同商量,最后决定用“同治”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妙处在于会意。在两宫太后看是两宫同治,在臣子看是君臣同治,在民间看是上下一心同治,因此让人看了都觉得满意。
这个年号呈给两宫皇太后,慈安没说什么,慈禧则拍手称好。慈禧是很重名位的人,她一直对太后分东西宫,自己名份比慈安逊色而耿耿于怀。今用“同治”二字恰可表示两宫并尊,没有嫡庶之分,这是最令她满意的。当然,她也能体味到“君臣同治”这一层含义,她给奕?加上“议政王”的名衔,正好是“同治”二字最好的注解。
上一篇:发式和服装的改变-清朝-满族历史
下一篇:同治皇帝巧杀安德海-清朝-满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