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别号亭林,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后世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叩关南下,明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的江南继东林之后,再组复社,复社声气传遍天下,年仅十四岁的顾炎武就加入了复社。这是个当时江南最大的政治学术团体。
1645年,清兵南渡长江,大肆屠杀。史可法扬州殉难后,江南半壁战局每况欲下,但江南民众依然奋起抵抗,江阴,嘉定,昆山都爆发了激烈的抗清斗争,陈子龙,夏允彝起兵于松江。顾炎武,归庄起兵于昆山,一时抗清之势如燎原烈火,清廷派兵血腥镇压。起义失败以后,顾炎武回到家乡,他的嗣母在家乡沦陷后绝食十天殉国,留下遗言:“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这也成为顾炎武一生的信条,永远都不会屈服清朝的统治。之后顾炎武举家移到常熟县的语濂泾,开始了他的颠沛流离的游历生涯。
在那国破家亡的岁月里,他曾十下南京拜谒明孝陵,北上山东、河北,特别对河北的形胜之地做了广泛的实际调查,重点关注了山海关、居庸关、昌平、古北口等地,并多次哭吊位于昌平的明“十三陵”。经过多年的努力,山东、河北的地理形势,都一一装到他的胸中了。
晚年,顾炎武在华阴买了土地五十亩,决定就在那里垦荒。他认为华阴形势很好,退可守,进可攻,大可经营一番。直到晚年,顾炎武朝思暮想的,依然是反清复明的大业。
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名士撰修《明史》,许多江南文士都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屈膝出去做官,顾炎武的同乡叶方霭等人也联合举荐他出来,顾炎武回信严词拒绝。第二年,清廷让主持编写《明史》的大学士熊赐履派了两个差人来到华阴,请顾炎武到北京做助手,面对清人的诱降顾炎武毫不退缩的选择不合作,宁可从容赴死。
顾炎武作为一个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达二十多年,游历北方大地,无非是为了乘机而起推翻满清统治,其民族气节一直以来激励很多志士仁人。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顾炎武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幸失足,日夜呕吐不止,初九丑刻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的学问更是开了清朝朴学的先河,强调实用主义,反对理学的“明心见性”,都是旗帜鲜明的。他所倡导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理念以及他所开创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曾对清代乾嘉学派产生过广泛的震撼,引起了乾嘉学者的普遍共鸣,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他的政治思想,特别是他的民族性,对于后来的晚清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引导性作用。
上一篇:流放者之地宁古塔-清朝-满族历史
下一篇:清代施行阉割手术的地方-清朝-满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