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把握当代中国政治理论及其实践
政治理论建设是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重视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又重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整体推进当代中国政治理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注重用辩证思维把握政治问题、推进政治发展。
一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这个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整体。割裂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割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都是错误的。就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而言,“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都是十分有害的。习近平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并将这一完整的思想体系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注: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0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在这里,习近平一方面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是能够解决中国历史性课题的主义,过去如此,现在也是这样,马克思列宁主义永远都不能丢,丢了就是丢了根本。另一方面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逻辑展开和实践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故意制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对立,强调这两个历史时期是相互否定的,从理论和实践上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即整体性,割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整体把握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就是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坚持联系的观点,就是强调不能割断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发展史,就是强调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注:同上书,第114页。)
习近平善于从方法论上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习近平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还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习近平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方法论上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他强调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9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二 辩证把握政治理论建设与重大战略思想的关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理论建设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到了整体推进,政治思想建设也得到了整体推进,开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作单纯经济主义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些目标也是当代中国政治理论建设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8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建设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活水源头。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机,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丰富内容和前进动力。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针对完全私有化的改革主张,习近平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上,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强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基础必须不断巩固,这对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具有根本性和整体性意义。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第71页,人民出版社,2014。)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具有根本性和整体性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基础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强调,“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6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这些重要论述有力驳斥了在法治问题上的错误主张,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确立了宪法原则和法治基础。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否有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党自身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态度。如果不能有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就会受到削弱和动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产生怀疑和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习近平强调,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三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被削弱和动摇,任何一方的削弱和动摇都将威胁到其他两个方面的存在和发展。
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对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同样具有根本性和整体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这将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从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
上一篇:抓住各项工作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