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页,人民出版社,2006。)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在统一。
首先,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它必然要求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为之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其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励人民群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两为”和“双百”方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四有”公民,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坚持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努力改造旧文化,大胆进行文化创新。
第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因为:第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统一的。第二,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第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思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它并不是几个观点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有丰富内涵的观点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而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说,“第一个代表”是后“两个代表”的客观物质基础、前提或者手段,“第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理论的价值目标、核心与归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上廓清了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带历史规律性的重大关系问题。这就是:如何处理经济建设领域中的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方式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文化指导思想的主导性与文化形态的多元性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政治建设领域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部分人的利益、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贡献在于,它在努力探索与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问题。与以往的理论观点相比,它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强调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而且尤其强调了自觉适应与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性,指出了在一个总体上还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如何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根本途径;它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论证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且集中论述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方向、内容与途径;它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坚持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而且深入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好、维护好与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方法、制度措施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牢牢地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规律与时代特点。进而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于辩证地把握了以下若干重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问题,而为全党与全国人民认识与驾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与辩证的思维方法论前提。
(一)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方式之间关系的问题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江泽民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极为明确地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与要求,通过制定与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这个论断科学地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本质,揭示了工人阶级政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革命性与执政上的历史合法性的客观基础。
一个阶级、政党,它的历史进步性、正义性,首先不是建立在某种善良的道德愿望与道德理想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对自己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动把握上。革命的本质任务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革命进步的阶级与政党的历史表现也在于它们能够承担起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诚然,我们必须承认,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一种盲目自发的历史过程,作为由剩余价值规律与私有制利益机制所操纵的片面发展过程,经常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与要求,甚至导致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两极分化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恶果。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局限性的体现。但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迅猛增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根本改善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这两者之间是一个高度统一的、良性互动的历史关系与历史过程。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竞争机制与市场利益分配机制所自发导致的某些社会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物质利益受损与社会地位下降,就武断地认定,发展先进生产力、搞市场经济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根本对立和矛盾的。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所以如何处理与看待落后的相对不发达的生产力现状便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的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于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的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与消极被动地看待先进与落后的关系,而是要历史地发展地能动地看待这个关系问题。面对落后现状,我们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将它与先进生产力绝对对立起来,更不能以牺牲落后甚而进一步加剧落后为代价来代表与发展所谓“先进生产力”。要充分认识到,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落后生产方式作为由历史与现实所造成的客观现象,必然能够被历史地能动地加以改变,即通过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特别是通过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等自觉历史实践来加以改变。
(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与多元化等之间关系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党要始终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这个论断与强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观点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与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准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全面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机制与智力保障,而且是有效地抵制与克服现代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带来的消极负面效应甚至是罪恶现象,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综观历史,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以牺牲传统文化、精神文明为代价而走向文明富裕的。从长远观点来看,一个民族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更为根本的问题将是如何保持它的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那种将代表先进生产力与代表先进文化对立起来的观点同样是狭隘的、有害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方面强调了我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面向我国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指出: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有一些危害人们精神世界与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这就承认了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复杂性现实。我们同样既不能简单地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机械对立起来,也不能对落后庸俗文化放任自流、顺其蔓延,而是要自觉地用先进文化抵制、改造、引导落后文化。这需要通过完善政策与制度,加强教育与管理,移风易俗,用先进的优秀的科学的文化去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高唱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与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是根本对立的,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却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近代以来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做到“古为今用”。
无论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关系,还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实际上都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先进性与多层次性的关系。在这个重大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恪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主导性是在同落后文化、庸俗文化、传统文化等多元形态的文化相比较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体现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们的文化需求与取向也日益丰富与分化。多种文化取向与多种文化层次长期并存,高雅文化、高科技文化与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各竞芳姿,这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所以我们在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性、唱响主旋律的时候,当我们面向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时,必须开阔胸襟,注意政策,掌握一整套正确处理文化生态多样性的辩证思维艺术与领导方法。
(三)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利益与部分人的利益、先富与后富、共同富裕与个人富裕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强调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论断集中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我们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三个代表”理论的实践落脚点、根本目的与根本体现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集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强调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无疑具有着崭新的时代内容。这就是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结构不断分化的客观形势,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考虑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
具体来说,焦点问题就是要辩证地处理好目前已经普遍存在的地区性、阶层性、职业性之间以及个体性之间的地位、利益与收入的分化差别问题,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先富与后富、共同富裕与个人富裕的关系;既不能忽视目前利益分化格局有可能导致的中国社会群体结构“两极分化”格局与阶层矛盾尖锐化的趋势,也不能妄言中国社会目前已经出现了所谓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尖锐矛盾对立。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要求,必须考虑最基本的最普遍的社会公正原则,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各种政策决策与法律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党和政府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抵御重大社会问题与风险的执政之本。作为一个忠实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党,必须时时刻刻考虑到自己所领导的国家政权、所制定的政策与法规之重大的责任性:立足于建立一整套完善内行的、公正民主的社会分配福利制度与政治经济参与制度,以防止与缓解市场经济自发性所可能导致的社会不良后果,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障与体现。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下一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