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但是,和平决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注: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这是在世界和平的实践道路问题上中国选择与国际条件辩证关系的科学回答。
一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关系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世界大势所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也是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包容和宽容,但是,任何包容和宽容都要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目的和底线。
(一)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势在必然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但“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这个世界依然不太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2页,外文出版社,2014。)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随着旧的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世界各国人民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更多的地区性发展中心逐渐形成,国际力量的对比继续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迈进。在此情况下,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中,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也无法单独主宰这个世界的命运。另一方面,人类依然面临众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日益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赛、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相伴而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俄国着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指出:“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注:转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2—273页,外文出版社,2014。)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曲折,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前进的步伐,决不能身体已经进入到21世纪,脑袋却还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架内。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国与国之间,只有彼此相互了解、加深理解,交流合作的基础才会更加的牢固,合作的领域才能向纵深发展。然而,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上有些国家总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担心和疑虑,有些人按照他们熟知的“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担心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摄取世界灵魂的“墨菲斯托”;有些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始终不相信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千方百计鸡蛋里挑骨头,对中国的发展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德国着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亮我们的智慧之灯。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理解上的隔膜。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67页,外文出版社,201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郑重选择,更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了中国走过的足迹,也给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启示。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屡遭外敌入侵,战火不断,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注:同上书,第266页。)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是需要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二是需要和平安宁的外部国际环境,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强调中国外交政策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中国始终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的政策是这样规定的,制度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
(三)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不容触碰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注: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我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主要包括六大内容,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军事战略》,《人民日报》2015年5月27日。)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我国处理与其他国家矛盾的底线。我国主张在各国交往中要包容互鉴,但是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上的立场是坚定的、一贯的。现在有些国家片面地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片面理解我们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以为我们为获得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会拿原则做交易,总是伺机挑战我国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也有的国家把我们维护合理合法的国家权益说成是“傲慢”“强硬”,借机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会为流言所惑,也不会因恐吓而惧,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67页,外文出版社,2014。)。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复杂的国际环境告诉我们,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凡是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划出红线、亮明底线:要稳妥应对涉及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坚决在国际上遏制“台独”“藏独”“东突”等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妥善处理好与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和平发展进程的推进,我们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和资源也越来越多、道路也越来越宽广,行为将更加主动。
二 世界和平发展与其他国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关系
和平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世界的和平发展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来共同维护和捍卫。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坚定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基础上,始终强调引导、推动其他国家也走和平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49页,外文出版社,2014。)
首先,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历史特别是近代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虽然可以一时得逞,但这样的发展注定是不能持久的,是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繁荣的,最终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看得见的事实,更是历史规律。历史地看,从二战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到近代殖民体系在二战之后的土崩瓦解,战争的失败给这些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繁荣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现实地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等局部战争和社会动荡,严重迟滞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这些事实有目共睹,教训也极为深刻。因此,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势,更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平发展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在这条道路上不仅有中国,更要有其他国家。
其次,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注:同上书,第248页。)从历史上看,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可以说,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从现实看,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要走的通,必须要求其他国家与我们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繁荣发展才能成为中国发展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才能与世界各国一道共享和平发展带来的“红利”。
再有,中国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和推动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习总书记指出,中国要与各国一道“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要坚定地成为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在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要“广泛宣传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48页,外文出版社,2014。),始终坚持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各国共同利益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的基础上,扩大与各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切实深化与各国利益融合,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更好地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更多地结合起来(注: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经济日报》2014年6月10日。)。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的倡议,在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确定为57个,涵盖了除美日和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以及亚欧区域的大部分国家,成员遍及五大洲。这一系列举措,更加清晰地表明中国在引导推动其他国家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鲜明态度和主动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将我们与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路线图更加清晰明确。
三 妥善处理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的关系
在中国大国外交战略的总体布局中,处理好与大国、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至关重要。大国关系是世界格局的主导性关系,大国矛盾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矛盾;周边国家是我们的近邻,是中国和平发展最近的外部环境,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长期与我们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是我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伙伴和朋友。
(一)积极运筹中美、中俄、中欧等主要大国关系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关键是中美、中俄、中欧等大国之间,要加强高层交往,深化战略对话,拓展务实合作,深化利益融合,持续改善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环境。中美两国关系的走向为世人所瞩目。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应邀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提出中美应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归纳了新型大国关系的三条内涵: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这些都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积极响应。这次会晤明确了中美关系的走向,向世界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可以说,中美关系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构建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是需要中美两国政府包括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和实践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双方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恒、不懈推进的漫长过程。
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俄都处在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两国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5页,外文出版社,2014。)为此,必须注意把握好这样一些关键环节:要坚定不移地发展面向未来的关系,实现两国世代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坚定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要登高望远,统筹谋划两国关系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不断推动两国在能源资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金融等领域的高水平合作;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两国人民友好关系。
欧洲是世界上的重要一极,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同我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因此,要善于从战略高度看待双方的关系,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伙伴关系,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打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依托
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和平发展进程始自周边,也要依托周边。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无论从地缘还是从其他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这“四字箴言”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宣言,是对多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一个精辟概括,也反映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诚”就是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就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格,把双方利益的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容”就是倡导包容的思想,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97—298页,外文出版社,2014。)大国外交需要大国心态,我们要树立大国情怀,体现大国气度,平等亲和地对待中小国家和我们的近邻。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
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伙伴和朋友。在阐述对非政策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要坚持“真、实、亲、诚”的原则,强调互利共赢的性质。非洲有句谚语:“河有源泉水才深。”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自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与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就开启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现在,在双方的努力下,中非关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双方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合作成果非常显着(注:同上书,第304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阐述与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与这些国家虽然相距遥远,但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中拉关系全面快速发展,得益于双方对世界发展潮流认知更加一致,对中拉关系发展前景信心更加坚定,对互为发展机遇共识更加清晰,对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愿望更加强烈。双方应以长远眼光,从战略高度,共同打造好中拉整体合作这一新平台,牢牢抓住中拉整体合作新机遇,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推动中拉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发展(注:习近平:《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5年1月9日。)。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与阿拉伯朋友见面,总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我们与阿拉伯国家彼此是互相尊重、相互认同、相互信赖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薪火相传。因此,中阿双方应该弘扬丝路精神,不断促进文明互鉴,尊重各自的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积极倡导合作对话,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注: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
上一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下一篇: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