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辩证系统观点,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系统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题中之义。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存在的。系统是指由一定数量并且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统一体,具有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三个基本特征。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6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并就切实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注:同上。)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日益凸显了系统的辩证法的重要性。践行系统的辩证法必须贯彻系统、整体、协调、耦合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紧紧抓住改善人民生活这一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坚持、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统筹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工作。
一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8页,外文出版社,201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发展阶段,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面对这些新的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1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从总体上看,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任重道远。三、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坏境严峻复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注:参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第46—48页,学习出版社,201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国内外坏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辅导读本》,第63页,人民出版社,2013。)。
(二)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系统性、相关性、总体性特征,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对外开放规模和程度的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联也越发紧密。
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更高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的辩证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那样:“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合、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这既是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也是针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大力推进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贯彻运用系统的辩证思维,大力推进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必须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相统一。
(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鲜明体现了系统的辩证思维方法,为我们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把准改革脉搏、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形成改革合力指明了方向。相应的,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历史和结构性意义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作为加强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性耦合性的要求,面对我国当前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的现实,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生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中获得并彰显了更为重大的意义。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改革合力,最终要体现在各项改革举措协调共振上。政策不配套,实践当中必然疙疙瘩瘩,也就谈不上形成合力。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注:同上书,第45页。)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目标,进一步实现公平正义、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构成了一个关键性的“结合点”。
二 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政府不能包打天下。要注重制度建设,花钱买制度而不是简单花钱买稳定,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注:同上书,第100页。)这为我党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大力推进民生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指导。“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集中体现了系统的辩证思维方法要求。
(一)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否认或消除社会矛盾,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虽然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现实中的矛盾却各不相同。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每一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有特殊性。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鲜明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并且结合具体措施构成了对这一工作方法的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期待不断提升,需求多样化、多层次,而我国的国力财力有限。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着眼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注: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95、96页,外文出版社,2014。)
(二)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运用辩证的系统观点,习近平同志强调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12、110、111页,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兜底线”的工作思路集中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系统思维的特征: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强调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着眼于全局,创造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创造机会;再者,强调“守住底线”而非“大包大揽”,反映了从系统观的角度深入分析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和挑战,在新的历史现实基础上,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方法的运用和拓展。
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特别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它们置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总体的历史进程中,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总体的格局下,在做好民生工作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系统关联中,加以理解和应对。这就既为上述“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路径,也为今天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性、整体性特征,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典范。
三 民生工作中辩证的系统的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就是在确认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系统科学的显着特征是以系统为中心概念,以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各种联系,来揭示事物的系统属性和发展规律。根据系统科学的成果,可以把系统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属性。系统思维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联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运用系统性原则,揭示系统的特征,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第62—63页,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系统思维反映了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并且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等观点都从总体上体现了系统的辩证视角下民生工作的重要地位。更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具体问题、举措的思考和指示更加直接地体现了系统的辩证思维观点。
(一)把“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
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民生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与“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依赖于全体人民勤劳致富,这就需要充分激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活动。客观说来,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二者之间存在特定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既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的“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也表现为激发社会活力与保持社会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中,习近平同志专门强调,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但“不能包打天下”;应“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但也要“防止福利陷阱”;“把‘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00、95、9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二)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民生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从系统总体的观点出发看待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制度、住房、安全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直接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特别是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引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抓好就业这个民生根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一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立完善事关民生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
(三)花钱买制度而不是简单花钱买稳定
结合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讲话,一方面在总体上要求各项改革举措协调共振、形成改革合力,另一方面在改善民生、实现公平正义的具体工作中落实为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系统总体的思维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不同工作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和运用。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9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之所以强调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是因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注:同上书,第98页。)。在这个意义上,就必须“注重制度建设,花钱买制度而不是简单花钱买稳定,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注:同上书,第100页。),既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又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上一篇:辩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下一篇:邓小平理论中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