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
《梁书》作者为唐姚思廉。
姚思廉(约557—637),唐初史学家,字简之,吴兴武康(今浙江武康)人,陈灭亡后,迁居关中的万年(今陕西西安)。隋朝时,为太子代王侑的侍读;唐朝太宗时期,累官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其父姚察(533—606),字伯审,梁朝时即以文才着称,梁灭后任陈吏部尚书,并领导撰写梁、陈史书,陈亡后入隋,任秘书丞,隋文帝杨坚命他继续修撰梁、陈两代的史书,史称其“学兼儒史,见重于三代”。
姚察去世时,嘱儿子姚思廉继续完成两部史书。唐代贞观初年,姚思廉被任命为着作郎、弘文馆学士,后官至散骑常侍。贞观三年(629年),他奉诏与魏征共同修撰梁、陈二史书,贞观十年前后完成。姚思廉虽然生活在六朝,但他使用质朴的古文,摈弃了六朝的骈俪习气。
《梁书》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共56卷。事实上,《梁书》是姚思廉在其父姚察的基础上续成的。姚思廉所作,以列传为主,因为本纪大多是前人的旧稿。总论部分虽然由魏征统揽,但编次删定基本上都是姚思廉所作。
《旧唐书·艺文志》认为:“《梁书》、《陈书》,皆魏征同撰。”现在的通行本《梁书》只署名姚思廉,却不列魏征。原因可能是魏征只是奉诏监修,实际上是由姚思廉一人执笔。
《梁书》通行本共56卷。据《旧唐书·经籍志》和《姚思廉传》所载,都称“五十卷”,《新唐书》中则记录为“五十六卷”。刘知几《史通》说:“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凭其旧稿,加以新录,述为《梁书》五十六卷。”姚思廉按照他父亲姚察的意愿,并且兼采各家言论,写成此书。为避免夺父之美的嫌疑,在纪传的末尾,题“陈吏部尚书姚察”的共二十五篇,题“史官陈吏部尚书姚察”的一篇。这种体例基本上是仿照《前汉书》,《前汉书》即在卷后题名“班彪”。
《梁书》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共计56卷。本纪起自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结束于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共计56年。《梁书》中的“纪传”部分,由于对历史人物认识偏颇,导致编排不当,所以被后世非议颇多。如列传中新增的《止足传》,《二十二史札记》就指出:“所谓止足者,不过宦成身退……传中如顾宪之政绩自可入良吏传,其余陶季直、萧视素辈,传之不胜传也。”
上一篇:《晋书》
下一篇:《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