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清史稿》
《清史稿》由清遗臣赵尔巽等主持编纂。包括本纪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传316卷,另有目录1册,共计537卷。记述了上起清太祖努尔哈赤(1583年),下至宣统三年(1911年),前后共329年的清代史事。由于这部书是初稿,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所以未被列入正史。但由于后来既没有定本,也没有更权威的新修清史面世,所以有人按二十四部正史的顺序,称之为“二十五史”。
《清史稿》的成书过程颇为复杂。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设置清史馆,赵尔巽任馆长,王树楠、吴廷燮、夏孙恫等为总纂修,参与者达数十人。期间经过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的干扰,经费、赞助数次中断,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初稿方才编成,次年夏刊行。之所以命名为“清史稿”,意思是国民革命军即将北伐,有待后人进行删订完善。
《清史稿》有“关内本”、“关外本”之分,1928年刊印。共印1100部,其中700部存在北京,称为“关内本”,另400部存在东北,称“关外本”。后来,“关外本”又增加了张勋、康有为等人的列传,然后运回关内,并流传至国外。现在通行的标点本就是以“关外本”为底本刊行的。
由于《清史稿》的撰写者多是前清遗老,他们记述清朝历史,常常怀有故国之思,书写时便难以公正秉笔,这就导致观点谬误、书法偏颇、不合史实,所以,刊行不久,便予以了禁止。
上一篇:《梁书》
下一篇:《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