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概况
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重视孝道,《论语》、《孟子》以及其他儒家经典,都有大量的篇幅论及孝道。“百事孝为先”,孝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一本专门陈述孝道的伦理类经典着作,东汉时被立于学官。和《论语》一样,《孝经》是童蒙的经典,从帝王到百姓,人人必读。
《孝经》成为儒家经典虽然比较晚,但不像《孟子》那样代有争议,而是众口一词,均予肯定。《孝经》虽无高深的道理,但由于它有助于“修齐治平”,切近人伦之道,易于深入人心,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剔除其落后的成分,就社会家庭伦理方面来看,即使在现代社会,它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孝经》的作者
传统认为《孝经》是孔子所作。后世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曾子的,有说是子思的,还有说是孟子及其门人的。据考证,《孝经》应该成书于秦汉之际,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是孔子“七十子之徒遗言”。
2.《孝经》的内容
《孝经》在“十三经”中字数最少,但内容周全(共有十八章,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它以孝为中心,从各个方面阐明孝的本质、意义、方式、方法,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并将之推及社会政治,使之规范化、伦理化。
首先,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和作用,明确孝是上天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要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要以孝立身扬名、保持禄位。把家庭的孝亲与忠君报国联系在一起,认为忠是孝的延伸和扩展。对孝进行了绝对化、神秘化的渲染:“孝悌之至”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其次,对实行孝的方式方法作了系统的规范,提出了孝在社会人生中的贯穿过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根据人的等级差别,《孝经》还规定了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忠顺事上,永保爵禄”;庶人之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道德伦理的范围,不仅修身、齐家,更在于治国、平天下。所以,它又是政治的最终目的与价值所在。
上一篇:曲谱
下一篇:儒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