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概况
经学家们自古认为《易》为“五经”之首。
《易经》又名《周易》或者简称《易》。它既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又是一部充满丰富哲理的古代哲学经典,是中国哲学的真正源头;同时还涉及天文、地理、历数、乐律、兵法、炼丹、医卜、堪舆等内容。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即使现代的科学也汲取了不少《周易》的营养。现代人普遍应用的电脑、计算机,就是受到《周易》二进制的启发才发明出来的。
《周易》本来是一部筮书。人为什么要占卜算卦?这既是人类原始阶段的一种本能认识,又是人们对神秘不可知事物的心理向往。社会发展到今日,很多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处于蒙昧时期的古人。他们认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物发展变化,都由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冥冥之中起决定性作用,人则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卜筮而预知吉凶,从而指导、改变自己的行动。所以,每当遇到不知道如何处理的事情,人们便用龟甲占卜,以蓍草占筮,根据卜筮的结果判断如何趋吉避凶。近代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便是殷人用龟甲占卜的记录。《周易》最初是以蓍草占筮的记录,这种记录逐渐积累,然后由负责卜筮的人员——太卜编订成书,供后人占筮参考。
“易”字的本义,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说“易”是飞鸟的形象,也有的说“易”是“蜴”的象形。人们解释说,不管是飞鸟的姿态,还是蜥蜴的颜色,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易”字象征宇宙万物的不断变化。还有的说,“易”是由“日”、“月”两字组成,日为阳,月为阴,用以象征宇宙的二元论。东汉的郑玄曾归纳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说文解字》则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总之,不管哪种解释,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说,大千世界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之中的,而《易》这本书,正是研究、解释、预测这种种变化的。所以,唐人孔颖达在他的《周易正义》中也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荫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系辞》也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易经》有符号和文字两部分。符号部分:最基本的符号是“阴”和“阳”,“—”为阳,“”为阴。传说伏羲通过仰观俯察,发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元素组成。伏羲的这一发现,既是八卦的起源,又是宇宙生发的基础。至于为何用“”表示阴,用“—”表示阳,人们也有很多的争议:一说是古代文字的象征;一说象征结绳记事;一说象征男女生殖器的崇拜;一说象征太阳月亮;一说象征卜筮蓍草,一根为阳,断开为二则成阴等等。所以也有人认为阴、阳两爻是天地万物的基础,其活动、变化规律不外乎两种,即“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循环往复,变化无穷”。
某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不论原子、中子、量子、质子等等,通过裂变都能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些都与《易》学的对立统一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易经》还是一门“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基础科学。就是简简单单的这两个符号,连为三叠就是“八卦”。它们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了便于记忆,古人编了个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每一卦象又代表某些事物,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对每一卦象的含意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例如:乾既代表天,又可以代表国君、朝廷、君子、男人、刚健、刚气等;坤除了代表地外,还可以代表臣子、女人、柔弱、阴气等等。八卦中的一卦重叠或其中两卦互相重叠,就构成六十四卦。
文字部分: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每卦有六画,一画为一爻,爻有爻辞。卦辞和爻辞是对卦、爻解释的经文,在《易经》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也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在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早期有卦无辞,辞是后来由周文王、周公加上去的。这种说法虽然没有事实的根据,但经过考证,卦爻辞完成于西周初期则是可以肯定的。卦辞是对全卦的解释,比较简单。如首卦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元是大,亨是吉,贞是卜问,这句的意思是:大吉,占此卦办事顺利。又如第三卦屯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这句的意思是说:大吉,占此卦办事顺利。不利于出门,利于建国封侯。六十四卦每卦都有这种意义完整的卦辞。全部卦辞共64条,与六十四卦正好吻合。
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的,每卦均有六条,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但乾、坤二卦的爻辞都是七条,分别多出了一条,称为“用九”、“用六”,所以,爻辞总数是386条,比爻数多了两条。卦辞加爻辞,总共为450条。每一爻也都有名称,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六爻排列的顺序是由下而上,和一般由上而下的排列法正好相反。第一爻称为“初”,即最下的一爻;第六爻称“上”,即最上的一爻。如乾卦是六个阳爻,由下而上的称谓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本卦外加一爻叫用九。又如屯卦(震下坎上),六爻依次是初九、六二、六三、六四、九五、上六。占筮的时候,占得某卦某爻,便查看某卦某爻的卦辞,根据卦爻辞的意义,断定吉凶,指导行动。
卦辞、爻辞又分为筮辞与非筮辞,筮辞是对占筮内容和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非筮辞在全书中分量较小,但在表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方面却很重要。
按照卦爻辞的性质,又分为记事辞、取象辞、论说辞、断占辞。
一、记事辞
记事辞包括古代故事的记叙、占筮之事的记录,或直接叙述某一件事。采用古代故事来象征吉凶,是古代卜书、筮书常用的一种方法,占筮的人用古代的故事来比附所占问的事情,从而断定吉凶。这一类记事辞,在卦爻辞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大壮》六五的爻辞:“丧羊于易,无悔。”《旅》卦上九的爻辞:“鸟焚其巢,旅入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这两爻所记的是殷的先王亥客居在有易国,被有易国的国君绵臣杀害并且夺去牛羊的故事。《泰》卦的六五和《归妹》卦的六五爻辞:“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这两爻所记的是殷朝帝王乙嫁女给周文王的父亲王季的故事。《明夷》卦的六五爻辞:“箕子之明夷,利贞。”所记载的是殷亡,纣王之兄箕子逃亡到明夷这个国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卦爻辞的记录都十分简单,或者说是故事的梗概。但在当时,这些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简要的几个词,一般人便能知道,这样就可以达到象征吉凶的目的。这些卦爻辞中还有部分是以往占筮的记录。在占卜问事的时候,某些事可能非常类似,如果占得某卦的某爻是吉,事后验证果然吉利,于是便把这事记录在该爻之下,作为后来的借鉴。
二、取象辞
取象辞是指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道理。这也是卦爻辞的特点之一。通常是用自然界的现象或人类社会的事情作为象征,向占筮者指示吉凶休咎。这类卦爻辞的内容有的简单,有的较复杂。内容比较简单的,近似于诗歌中的比兴,如《大过》卦的九二爻辞:“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枯杨树发芽,老头子娶了个年轻的妻子。非常吉利),同卦的九五爻辞:“枯杨生花,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枯杨树开花,老太太找了个小伙子做丈夫。没灾祸,可是也没面子)以比兴的手法,得出“无不利”和“无咎无誉”的结论。也有取象比较复杂的,类似于散文中的寓言。如《井》卦的九二爻辞:“井谷射鲋,瓮敝漏。”(井里有条鲋鱼,一个人用弓箭去射,结果把汲水的瓮射破了)这段故事的意思是说:为了想取得一条小鱼,连盛水的瓮都打坏了,以致吃水都成了问题。譬喻的意义是:为了较小的利益而动干戈,不但小利得不到,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卦爻辞的取象,不管是取自于自然现象,还是取自于社会现象,一般都是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比喻。用于卜筮的时候,象征和比附的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较随意地附会。
三、论说辞
卦爻辞中也有一小部分文辞,体现出作者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如《临》卦主要讲治民的办法,各爻分别提出“咸临,吉”(用感化的方法统治民众,吉),“甘临,无攸利”(用压迫的办法统治民众,没有好处),“至临,无咎”(躬行尽力,没有坏处),“知临,大君之宜,吉”(用聪明智慧治理民众,吉利),“敦临,吉”(以德感化百姓,治理国家,吉利)。这类文辞在卦爻辞中虽然不多,但却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是我们了解夏、商、周时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
四、断占辞
断占辞在卦爻辞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一般使用“亨”、“利”、“吉”、“凶”、“悔”、“吝”(艰难)、“咎”(灾祸)等词;有时不用这类词,而具体论断事之可否、利害、得失。如《泰》卦九三:“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渐》卦九五:“妇三岁不孕。”断占辞多与记事、取象、论说辞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是揭示其所含有的吉凶休咎。
《周易》,还包括解释经文的传,共七种十篇,称为“十翼”。“翼”的意思,有的人解释为“辅助”,即辅助解经的文章;也有人说“十翼”是经的羽翼的意思,即经的延伸与扩展。“十翼”是由《彖传》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等十部分组成的。“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同一时代。据研究考察,最早的《彖传》,大概产生于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其余的则是战国至西汉初期的作品。“十翼”对《周易》的解释是最古老、最有系统和参考价值的解说。其中有正确的成分,也有许多地方附会或曲解经文,未必能符合经文的原意。因此,《易经》和《易传》既有联系,又有时代、内容和性质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上一篇:曲的起源和特点
下一篇:《尚书》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