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创始人老子与庄子
据传说,在公元前571年的楚国曲仁里,有位孕妇正坐在李树下歇息,忽听得天上仙乐奏鸣,四周香风缥缈,接着这位孕妇便觉左腋一阵剧痛,随之从腋下生出一个鹤发龙颜、美眉广颊的小孩。
这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面前的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于是,这位母亲便为他取名为李耳,字聃。因李耳生下来就鹤发龙颜,像位老者,人们便称他为“老聃”。
老聃从小就是一个勤于用脑的孩子。他喜欢与小朋友在家乡的河滩、林间玩耍。当老聃独自一人时,便常常面对天穹和河中的流水久久无语,似乎在揣摩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一次,老聃与小朋友在一棵人树下玩耍。老聃看到大树上写着一个“楝”字,就对小朋友说,这是一棵楝树。而在大树另一侧的小朋友则说,不对,这是槐树。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
后来,两个人围着大树转了一圈,才发现树的一侧虽然写着楝字,但另一侧写的却是槐字,原来这是一棵楝槐连理树。通过这件事,老聃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老聃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小河。它终年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润着两岸的土地,而且能够包容忍让,碰有东西阻挡时,便悄然绕道离去。虽然有时候它是涓涓细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节,它又像脱缰的野马,浩浩荡荡,无坚不摧。
老聃母亲见老聃静思好学,她便请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为师,教授老聃。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次,商容得了重病,少年老聃前去探望。商容问了老聃三个的问题。
商容问:“不论什么人,经过故乡时都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聃答:“这是表示人不论如何腾达,都不应该忘记家乡、忘记根本。”
商容点了点头,表示赞许,又问:“人从高大的树木旁边经过时,要弯腰鞠躬,这又是为什么?”
老聃回答说:“在高大的树下弯腰,是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见老聃聪明过人,十分满意。
接着,商容张大嘴巴让老聃看,然后问道:“我的舌头在吗?”
老聃回答说:“在。”
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聃摇了摇头:“不在了。”
商容问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聃想了想回答说:“舌头还存在,是因为它柔弱;牙齿掉光了,那是因为它太刚强了。”
商容没有想到老聃小小的年纪竟能对这些深奥问题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他心里非常高兴。
随着老聃人品和学识的不断长进,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被周王任命为守藏室史。当时,人们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老子任周守藏室史,转眼间已过30余年。一日,老子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老子回到家时,母亲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老子悲痛欲绝。片刻,老子又如释重负,饱餐一顿后倒头大睡。家将、侍女都对老子的这番表现感到不解,等老子醒来后,便问他缘故。
老子回答道:“人之生,都是从无到有,又由有返回到无。这是自然之理。违背自然之理就是愚蠢!我想到这个,便当吃就吃,当睡就睡。”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后来,当老子来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令尹喜见老子出现时有紫气东来的瑞祥,觉得老子是一位高人,便非常热情地招待了老子。后来,尹喜一再拜求老子教他学问,老子就写下了5000多字的文章。这五千言的文章便是《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总共为81章。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其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为先秦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重要流派除了老子之外,还有庄周,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学说被称为“老庄学说”。
庄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其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庄周自幼静思好学,崇尚老子的道家之学。随着庄周学识的不断长进,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被人们尊称为“庄子”。
庄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对当时各派学术都有研究,并形成他自己的看法。他的代表作品有《庄子》,也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其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名篇,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超常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奇特的想象世界。他的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老子》并称为“三玄”。知识点滴
传说老子从小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而且极富哲学思想。有一次,有人问他:“万物是从哪儿来的?”老子想了想,说:“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问的人满腹狐疑地问:“此话何讲?”于是老子就给他解释,问的人受益匪浅。
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只有阴阳而已。阴阳要统一,既不靠天,也不靠地,这就构成了道。任何事物都要维持阴阳的统一和平衡。老子对“道”的认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上一篇:著名杂家吕不韦与刘安
下一篇:道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