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告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定静到一定的程度,那么想要使我们一身之气能够涵养出它的太和天然,是很难做得到的。”而孟子也说这两句话是正确的。
你有没有发现,心量宽阔的人,不论美丑,到老的时候大都给人很祥和的感觉;心量很狭迫的人,到老的时候不仅没有祥和之气,连举止都怪怪的。
可见人身的气质,乃是长久受心所影响的,是与我们的心境息息相关的。所以佛家说万法惟心,你的一切成就,都与心脱不了关系,你的气会净化成什么样,或是污染成什么样,更是与心息息相关!
我们的心一定要得到相当程度的净化,而后周身百骸之气才会渐渐地得到净化与长养,慢慢地涵养到年老的时候,自然呈现祥和、慈悲的风范。
若是我们的心在恨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观察到,身中的气马上就乱七八糟了,你马上觉得烦恼痛苦了。到底是什么在烦恼?什么在痛苦?其实那苦,就是一股气在胸中扰乱的感觉而已。
这扰乱的气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罪魁祸首就在心!人们的心若不与外物挂碍,你怎么会有一股股不得安宁的气涌上心头呢?怎么会常有一团不安的气淤在胸膛呢?内心一挂碍,气一上了胸膛,便生出无尽的烦恼来了!
心先有了挂碍,气便跟着乱了;气乱了,精神就渐渐丧失,日子久了便会感到越来越疲惫。好比在办公室中,有几个人老是喜欢勾心斗角,你刚好也是其中之一,久而久之,你必定也会感到形容憔悴。
所以,气确实是与心息息相关的,气确实是被心所影响。养气首要在静心,心不定静,气无法长养,因此孟子才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句话是对的。
至于前面那一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告子以为心是外行可以巧饰的,这句话一半对,一半不对。怎么说有一半对呢?你若仔细观察就知道了,假如每次你看到某人,都斜眼瞪着他,或常常对他出言不逊,久而久之,胸膛中不由自主地必定会有一股不屑的气跑出来,一个月之后,这个习惯就很难再修正过来了,它将成为你的习性之一。可见得外行对于人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让心正,也可以让心偏。所以告子这句话也有一半的道理。
但这句话却也不是完全正确,好比一个内心很邪恶的人,外表也可以装得很善良的样子,甚至他主持的慈善事业可能也很成功;反过来说,也许有个人内心很慈善,既明心又见性,然而外表却很普通,没有什么特殊事可以称道,甚至在某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他必须示现很坏、很狠的样子,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如果只以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他的心是否善良、是否有所成就,也许有一部分会被你猜中,但这只是一般人的看法;至于那些内外已经不一致的人来说,这个法则就可能漏洞百出了!所以孟子才说前面那两句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志”与“气”孰轻孰重
下一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