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杭州之旅·钱塘江·六和古塔镇海潮
六和古塔,又名六合塔,耸立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背负连绵青山,面对浩瀚钱江,巍峨挺拔,是西湖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于六和塔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一说,古时钱塘中住一龙王,性情暴躁,喜怒无常,常使潮水泛滥,两岸人民深受其苦。后来,一位名叫六和的小伙子,率众搬石填江,制服了龙王。从此,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后人便在六和当年填江的地方,建起了这座以其名字命名的塔。又说,春秋时,群雄纷争。当时,秦国势力最强。纵横家苏秦游说于燕赵韩魏齐楚诸国间,使这六国和好结盟。据说月轮山便是六国当年结盟之地。后人特建塔,以纪念六国联合之事,故称塔为“六和塔”。
史籍记载,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王钱俶为镇江潮而建。六和,指“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而六合,则取佛家天、地、东、西、南、北六合之意。
六和塔初建时有九级。宋徽宗宣和年间,塔身毁于兵燹。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重建,前后花了十一年时间方竣工。现存的七层砖结构塔身,就是南宋重修的建筑。外廊木檐则是清光绪年间加工改建的。
据传,参加六和塔设计的有北宋建筑名匠喻皓。喻皓著有《木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著作。六和塔就是按照《木经》的建筑方式而建。它多层密檐,全为砖木结构。塔平面为角形,塔高近六十米,内层塔身为七级,外层木檐为十三级。每层檐角都挂有铁马(铃),每遇微风,琤琮作响。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来此登塔时,每层都题了匾额,各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网”、“五云覆盖”、“六鳌负载”、“七宝庄严”。
旧时六和塔内,曾绘有鲁智深和武松的画像。据《水浒传》载,鲁智深随宋江军南征,驻六和寺,在此“听潮而圆”。武松也在此出家,年至八十善终。据说有人曾在江浒挖得一碑,上刻“武松之墓”。
六和塔是纵目钱塘江水的好地方。古代文人学士在此登高赋诗,留下了不少名篇。元朝诗人白廷玉诗云:“烂烂沧海开,落落云气悬。群峰可俯拾,背阅黄鹤骞。”
清代林则徐巡视钱塘江防务时,也曾作《六和塔》:《六和古塔镇海潮》古诗句出处:
浮屠矗立俯江流,暮色苍茫四望收。落日背人沉野树,晚潮催月上沙洲。千家灯火城南寺,数点帆归海外舟。莫讶山僧苦留客,有情江水也回头。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开封之旅·商丘·先祖陵寝
下一篇:离离原上草·阴山之旅·美岱召·内蒙喇嘛教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