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洞庭湖之旅·岳阳楼·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三国时岳州曾设为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岳阳楼始见于何时?清以前修志皆谓“莫详其始”。清同治《巴陵县志》始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巴丘“郡城乃鲁公(肃)所筑”之说,推测“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光绪《巴陵县志》从之。后人亦多采此说。但亦有研究者持异议。熊培庚《岳阳天下楼》云:
鲁肃系东吴横江将军,驻守巴丘,自可能筑城楼。但所筑很可能为“谯楼”。周祈《名义考》云:“门上为高楼以望曰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上为楼,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当时岳阳地当要冲,需筑谯楼以瞭望水域敌船。且《三国志》载:孙权于“夏四月(赤乌三年)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鲁肃屯守,正合此形势。故推测说鲁肃始修城楼(谯楼)可,而谓其修阅兵楼则不可。
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历仕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武后时因忤权贵,流配钦州(今广西钦州)。玄宗时,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后罢为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等地)刺史。开元四年(716)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销愁。竣工后,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楼成之后,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不久,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宋庆历四年(1044)滕宗谅谪守巴陵,岳阳楼又为之改观。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故屡遭谪徙。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而被降知岳州。在任三年后,调苏州,卒于任所。滕子京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冲击岳阳楼。欧阳修写《偃虹堤记》赞之。而他最大的功绩,则是继张说之后又重修了岳阳楼。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故“郡寮禀落成之日,子京云:‘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明《岳州府志》)。新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并于楼北建燕公楼,专祀张说。滕子京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欣然命笔,遂有《岳阳楼记》传颂千古。
湖南洞庭湖岳阳楼
岳阳楼后几经兴废,清光绪六年(1880)再建。为三层、四柱、纯木、飞檐,其盔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少见。现建筑为1983至1984年按历史风貌重修。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此楼旧貌依然。
上一篇:灼灼闽粤花·桂林之旅·灵渠·山风动棹歌飞石镇独角
下一篇:莽莽关外山·辽西之旅·北镇·崇坊横空双塔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