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晋土·晋中之旅·绵山·火焚绵山话寒食
绵山,又名介山,是太行山向西延伸出的一条支脉,位于山西介休县城南20公里处。山上古木繁茂,峰峦叠嶂,溪流屈曲,清幽险绝。
绵山为何又称作介山?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介子推一直忠心追随。但重耳回国即位(晋文公)后大赏众臣属时,却未奖掖他。介子推则毫不介意,为自矢清白,他背起老母到绵上山中(今山西介休东南)隐居起来。晋文公得知后,曾去寻访,介之推至死不出。晋文公便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邑,后世遂把绵山称为介山。除了正史记载,民间也流传不少有关介子推的传说。后汉蔡邕所撰《琴操》集中便引用过这些轶闻,讲介子推在随重耳出亡期间,重耳饥不能行,介子推曾割其腕股以救重耳。后来晋文公访绵山,介子推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知介子推是孝子,决定火焚绵山,这样介子推为保全老母就会出山。不料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结果和老母相抱死于一棵大树下。据说在绵山西南部一个叫绵上丘陵的地方,有两株柏树相抱而生,一株苍老多枯枝,一株翠嫩郁葱葱,被人称为“母子柏”,介子推母子就是在这里相抱而死的。当时晋文公曾在这里建“介庙”一座,现已不存。晋文公火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时节,后人为怀念介之推,每逢清明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明代茶陵派诗人李东阳有《绵山怨》一诗写及此事:“五蛇上天一蛇蛰,绵山经月火不灭。君侯恩重翻为仇,不如放作山中囚。君侯有臣一非少,贪天之徒但自保。臣心见母不见君,谁言母死非君恩?今晨何晨夕何夕,留与千年作寒食。”
“山色青青耸碧空,万壑千崖增秀丽。”绵山胜景众多,以抱腹岩为最。抱腹岩崖高千仞,岩头形如弯弓,远处看去像人工开凿的敞口大洞,宽30多丈,深20多丈,清幽险绝,自然态势十分奇特。相传抱腹岩原名五龙山,山上住着五龙娘娘和五个龙子。唐初榆次县有个田秀才,出家数年修炼成佛,搬到五龙山居住,天天与五龙娘娘在山上下棋。五龙娘娘总是输棋,天长日久,只好把五龙山抵给他。五龙子得知大怒,欲把五龙山推倒将他压死。不料他法力无边,双手撑住大山。这样一推一撑,挺拔的五龙山就成了弯腰状的“抱腹岩”了,岩壁至今留有巨掌痕。
游过抱腹岩,人们可攀援而上,到达绵山之巅,一览绵山胜景。远远望去,蜂房泉、白云庵、兔桥、鹿桥、地藏殿、舍身岩以及万壑群峰尽收眼底。此处赏景,正合金代诗人周昂《登绵山上方》诗中的意趣。“环合青峰插剑长,小平如掌寄禅房。危栏半出云霄上,秘景尽收天地藏。野阔群山惊破碎,云低沧海认微茫。九华籍甚因人显,迥秀殊怜天一方。”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曾想登临此山,一赏美景,但因山路奇险而中途返回。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灞桥·灞桥柳色
下一篇: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灵岩山·灵岩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