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赣东之旅·蛤蟆山·王安石下马拜荆条
临川东门外二十里有座山,山下汝水北流,在山水之间有两块怪石,状如蛤蟆戏水,所以当时就叫蛤蟆山。山上有个古庙,庙里是书院,曾是王安石读书学习的地方。
王安石(1021—1086),江西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谥文,人称王荆公、王文公。他从小随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韶州等地,广泛接触了社会生活。少好读书,“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1042年中进士,为淮南判官,后在鄞县、常州等地任知州等官。立意改革,1070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遭激烈反对。1076年辞官退居江宁潜心诗文。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改革家之一,又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参加者,其诗文均好,为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亦自成一家,早年诗现实性强,晚年则精于音律,被严羽称之为“王荆公体”。对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有一定影响。其诗文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两种版本,各一百卷。
临川人说,王安石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同他年青时爱学习有关。他十二岁回到临川,在蛤蟆山书院就读。教书先生是个老秀才,学识渊博,治学很严。王安石常和同学到附近山上练习武术,有一次为看一位外来的武术大师表演,王安石逃了学,被老秀才发现。次日早晨,在蛤蟆山前的荆树下,师生二人相见,先生抽起一根荆条,朝王安石臀部就抽,责其逃学。王忍痛答曰:“国内朝政腐败,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作为青年学子,如何安心读书?”先生见他小小年纪,关心国事,甚为高兴,开导他说:“安石,光文不武不行,但光武不文,又怎能审时度势、改革弊政?”讲了一通变法图强的道理,使王安石猛然省悟,于是立志革新弊政,变法图强。当然,这就要熟读经史,博览群书,探求救国之道。于是王安石专心苦读,先生更着意栽培。王安石在二十二岁上赴京赶考,一举考中第四名进士。后来当地方官时即革除陋习,到京城当宰相进行变法,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他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和老师。有一年夏天,他回到临川,未进家门,先上蛤蟆山书院,但古庙已毁,老师已去世。王安石奔向山前的老荆树,翻身下马,对满树荆条纳头便拜。“见荆树如见先生”,又亲自为荆树除草,捐款在旁修亭以纪念老师。后来此亭旁还立了一块石碑,上写“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蛤蟆山也被改名为“下马山”了。
上一篇:灼灼闽粤花·台湾之旅·玉山·玉山积雪白
下一篇: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虎丘·甘泉名茶总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