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晋土·晋中之旅·晋祠·“不游晋祠枉到太原”
坐落在山西太原悬瓮山下、晋水源头的晋祠,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古建园林。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殿阁亭台,林立其间,多少年来一直有“不游晋祠,枉到太原”之说。
晋祠始建于北魏以前,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胞弟叔虞为唐诸侯,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后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国号为“晋”。叔虞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在晋水源头建起了晋祠,亦称唐叔虞祠。关于叔虞封唐,在历史上还有个“剪桐封弟”的故事。据《史记·晋世家》说,周成王一天与弟弟叔虞一起做游戏,顺手把一只桐叶剪成玉圭的样子递给叔虞,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做唐国的诸侯。”旁边的史官听到此话,马上就问:“什么日子封呢?”成王回答:“我是说着玩的。”史官说:“天子无戏言。”成王只好把叔虞封到唐地(今山西太原一带)做诸侯,叔虞便成了后来晋国的开国之君。这个故事引起后人很大的兴趣。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著名论辩文《桐叶封弟辩》就是由此故事出发,批评封建时代君主至高无上、言出法随的不合理现象,指出即使是君王之语,如有不当之处,也应加以改正。
在晋祠历史上,还有不少与晋祠声名并存的名人史事。晋祠有条横贯祠区东西的渠,叫智伯渠。它垒石夹岸,碧水涟涟,像一条翠绿的衣带,祠内的许多景致点缀其上。据《战国策》和《史记·赵世家》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豪族互相兼并,形成了智、赵、韩、魏四家并立的局面。四家之中,智伯最强。智伯为扩展自己的势力,向韩、赵、魏三家要求割地,韩、魏恐惧,只好答应,只有赵襄子不答应。智伯大怒,联合韩、魏伐赵。攻三年未克,智伯下令决晋水灌城。眼看晋阳城池将要淹没,赵襄子的谋臣张孟谈想出个退兵妙计。他化装出城,联合韩、魏两家,反过来灭了智伯。智伯灭亡后,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人根据此段史实,把智伯当年决晋水灌晋阳时开凿的这条渠叫做“智伯渠”。
晋祠内有一座二层楼阁,上为文昌宫,下为七贤祠。七贤祠里供奉的七位古人,他们或是名臣义士,或是学者诗人,在历史上都曾与晋祠结过缘。一贤为豫让,豫让是智伯手下的一名勇士,智伯亡后,豫让立志要替智伯报仇。他伏于桥下,行刺赵襄子,被发觉后,只好转而向赵襄子索要衣服,以“击衣代刺身”了却报仇心愿,然后伏剑自杀。在晋祠北半里许有一桥叫“豫让桥”,相传就是豫让当年行刺的地方。二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曾到太原,并游晋祠。留下了赞美晋祠美景的名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三贤为白居易。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祖上就是太原人,一年他返归故乡,畅游晋祠,为晋祠新开的龙泉、晋水二池风光题写诗篇。四贤是北宋诗人范仲淹,他在任河东陕西宜抚使期间,曾游晋祠,追古抚今,无限感慨:“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五贤欧阳修,在奉使河东时,也曾留恋于晋祠山水美景中。六贤是明代于谦。于谦官至兵部尚书,曾巡抚山西,他为政清明,体察民情。正统五年,山西大旱,他亲到晋祠祈雨,写下了著名的《晋祠》诗:“悬瓮山前景趋幽,邑人云是小瀛州,群峰环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七贤是明代王琼。王琼是太原人,明代三重臣之一。他晚年回归故里,在晋祠难老泉南建有别墅,起名晋祠园。其实与晋祠有缘的历代名人并不只这七人,像唐太宗李世民曾撰写《晋祠之铭并序》碑,碑文劲秀挺拔,飞逸洒脱,是仅次于《兰亭序》法帖的杰作。据说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前曾在晋祠祈祷,唐朝建立后,太宗为报谢叔虞保佑,特立此碑。另外,清代名士傅山等也在此题记。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长江三峡之旅·大宁河小三峡·“不是三峡,胜似三峡”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剑门蜀道之旅·李白故里·“何人不起故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