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潭柘寺·“先有潭柘,后有幽州”
燕京有句谚语:“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可见潭柘寺之古。据载,潭柘寺始建于晋代,当时叫嘉福寺,以后寺名历代更改,唐代叫龙泉寺,金代称大万寿寺,清康熙重修后赐名岫云禅寺。然而,对这些正名人们多已淡忘,只有俗名潭柘寺流传至今。
潭柘寺的得名,是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据说早年这里柘树成林,树皮可治妇女不孕之症。一些急于求子的游客就专程到此剥取树皮,致使柘树几近灭绝。关于龙潭,《燕京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寺故海眼,佛殿基即潭也。唐华严师在山说法,神龙施潭为寺,一夕大风雨,潭成平地。今潭徙而涓涓者不绝。”华严禅师在这块由潭变成的平地上修建的寺庙就是现在的潭柘寺。传说神龙在风雨之夕飞走之后,留下了象蛇一样大小的龙子,即大青、二青。风流皇帝还为此题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大青爷替天行道;下联是:二青爷为民除灾。祈求龙子为民除灾解难。可笑的是,有时龙子死了或跑了,老和尚就派人去捉两条蛇来,放进神龛顶替。但捉来的蛇有时大有时小,老和尚就诡称“龙子”神法无边,能大能小,以此自圆其说,来消除人们的怀疑。
潭柘寺中颇多古迹、异物,令人驻足探奇。
寺内毗卢阁前,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东边的叫帝王树”,西边的叫“配王树”。“帝王树”的名字为乾隆所赐。传说清代每一皇帝即位,这棵树即自根部生一新干,久之与一老干渐合。其中有一不发达的小干,被传为宣统登极时所生,倒也与历史相称。树高30余米,直径过4米,七人方能合抱。相传植于辽代,至今已逾千年,仍枝叶纷披,生机盎然。西边的“配王树”略小,种植也较晚,与帝王树可称是老夫少妻。但银杏都是雌雄异株,而这两棵全是雄性,那位种植者可是犯了大忌,竟致错配鸳鸯。其结果是这两棵树都不结果,只是东边行宫院的两棵雌银杏,每到结果季节,果实累累,压满枝头。
寺内天王殿左侧有一口青铜大锅,锅口直径1.85米,深1.1米。寺内原来有一口比之大得多的铜锅,小和尚刷锅时要登着木梯上下。可惜今已不存。
有一句俗话,叫“潭柘寺的和尚数不清”,只是极称寺内和尚之多。可乾隆皇帝也许是杠瘾大发,就派来数千兵丁,命令每一个兵盯着一位和尚,定要数清和尚头。方丈于是就请士兵们把锅中的粥吃完再查,数千兵丁狼吞虎咽,锅中之粥竟不见少,乾隆大奇而去。由此可见此锅之大。那口丢失的大铜锅,原是和尚熬粥做饭用的,一次能煮小米十几石,十六小时才能煮熟。并且这口大锅“漏沙不漏米”,大锅底部有一水桶大小的凹处,叫“容砂坠”。搅动水米时,因砂重于米,就自行落入容砂坠。几百年前,能造如此大又如此科学的锅,真是一大奇迹。
潭柘寺西路建筑的顶端为观音殿,殿前的菩萨像前,原有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的塑像。妙严公主原是一员战将,后到潭柘寺出家,人称妙严大师。修行期间,每天都到观音殿拜佛诵经,年复一年,伫立之处脚痕宛然。明万历年间,孝定太后感其虔诚之心,将留有其脚痕的砖镶于花梨木匣中,在潭柘寺保存,成为寺中的珍贵文物之一。此物毁于六十年代中期的动乱中。
大雄宝殿的屋脊上,五色斑斓的龙头形大吻上有两条金光闪烁的链子。龙头形大吻为邸吻,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水性,可以避火。据说康熙皇帝初来潭柘寺时,在马上见邸吻跃跃欲动,有破空飞走之势,于是忙命人打造金链,锁着邸吻,免得它真的飞走。另一传说与此大同小异:在一风雨飘摇之夜,寺内僧人见邸吻跃跃欲试,直欲凌空飞去,所以方丈就命人将其锁住。这两种传说都说明邸吻气韵流动,造型逼真。
龙王殿的廊子里,还有潭柘寺的一宝——石鱼。传说这条鱼是玉皇大帝送给人间消灾避难的,它身上的十三个部位,代表当时中国十三个区域,哪个区域遇旱灾,敲一下就能降雨。石鱼远看如铜,击之能发出清脆的乐音,古人因称之为宝石,其实是含铜量较高的陨石。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剑门蜀道之旅·李白故里·“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一篇:清清滇黔韵·黔东南之旅·青龙洞·“入黔第一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