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南昌之旅·东湖·东湖美景万柳堤
东湖在南昌城内,郦道元《水经注》言东湖“水通大江,周广仅五里,水至清,鱼甚肥美。沿堤皆植柳,如万柳堤。”一湖碧水,倒映百花洲缤纷的花树,苏公圃清翠的竹林,三道桥、冠鳌亭、佑民寺……一处处名胜建筑点缀着如画的风景。每当春花秋月之下,竹影松风之夜,在湖边漫游,神清气爽犹如登仙。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常在东湖“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有《鹧鸪天》词盛赞此景:“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于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正因东湖月色如此撩人相思情怀,“东湖夜月”遂成“豫章十景”之一。
龙王庙·佑民寺·鼓楼
唐宪宗时,洪州刺史韦丹上任后,听民谣曰:“若要豫章富,只有治东湖。”他决心整治东湖。据说韦丹得到白衣汉子的大力帮助,到铁柱宫取来五丈铁索,到绳金塔下取了三支神箭,把兴风作浪的黑蛟龙钉住,用铁索捆起,把它一头拴在西山万寿宫的千斤金鼎上,一头系在铁柱宫的铁柱上。然后又淘洗东湖泥沙,疏通了到赣江、抚河的水道。于是东湖又粮丰鱼肥,百姓安居乐业。这白衣汉子原来是白龙所变,为报答东湖龙王之恩,韦丹修了一座龙王庙。据说此后东湖再也没有发过大水。
东湖北面的佑民寺建于六世纪初的梁武帝时,始名上兰寺,不久改名大佛寺,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改名开元寺,宋代改名承天寺、能仁寺,明代改名永宁寺,清初改名佑清寺,1929年改为“佑民寺”。前殿有“千佛缸”,后殿有大铜佛,此外还有南唐时大铜钟。佑民寺为江西名刹,在东南亚佛教界也颇有影响。
佑民寺后殿有个大铜菩萨——头顶大红华盖,脚踏百叶莲花,左手下垂,右手托一朵金莲,慈祥端庄,令人景仰。据说铜像下面是口深井,所以一敲这铜的百叶莲花座就会“冬冬”作响。
这下面为什么是空的呢?原来东湖里来了一条三丈六尺长的乌皮蛇,是妖道葛鱏所变,搅得鱼死水浊,附近居民叫苦连天。东湖龙王赶它出湖,它却逃进了葛家井中。于是龙王托梦给豫章太守,要他募化三万六千斤铜,造一座如来佛像,压在葛家井上,把乌皮蛇镇住。三日之内已集拢三万五千九百九十九斤铜,只差一斤,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时高士桥(今高桥)有个木匠娶亲,新娘嫁妆中有个铜烘笼,一称,正好是一斤重,于是送去铸佛。太守为了表彰他们,就把他家所在的街改名“嫁妆街”。这三万六千斤重的铜佛镇住了葛家井,井底的乌皮蛇遂永世不得翻身。后来在大铜佛上又盖了一座庙,这就是佑民寺。佑民寺的铜佛在江西很有名,民谣曰:“江西穷是穷,还有三万六千斤铜。”以此自豪。
东湖西岸,广济桥南,有钟鼓楼,原名岑楼。南唐时节度使林仁肇施铜铸巨钟于楼上。明洪武年间因楼倾,而将钟移入普贤寺。明末清初复建,楼高十丈,宽五丈,楼悬大钟重六百钧,大二十围。登楼可俯瞰东湖,远眺西山,甚为壮观。明人有诗曰:“共上高楼意若何?楼中玉漏瞰金波。云霞半向疏棂入,苍翠平临远树多。烟箓乍游新栋宇,钟声长满旧山河。凭栏问答情无限,不是寻常载酒过。”最奇的是此楼上只有一则上联:“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因当地“钟、中、终、撞”四字同音韵,很难工对,所以人称其为“绝对”。
湖畔耕读春光美
在东湖之中,共有三洲,其中两洲在八一公园内,一洲为省图书馆和少年宫所在地。
南宋绍兴年间,豫章节度使张澄曾在此建讲武亭以习水军。原先有寺宇,寺北为“水木清华”馆,右边则是“约鸥榭”。此洲之北的一洲为“冠鳌亭”,叠石成峰,傲然矗立,其顶有亭,故名。东一洲深入湖心,即苏公圃。
“苏公圃”,在东湖百花洲上。这里原是一片菜园,南宋时为隐士苏云卿的避乱隐居之所。此人个子大,力气大,一肩能挑两担水,可脾气却很怪,白天埋头干活,晚上关门读书,在湖边住了一年多,从不同别人说一句话。他靠种菜织草鞋为生,手艺特别好。他种的菜鲜美异常,城里人争着买,不少人还找上门来买菜,于是“苏公圃”也就有了盛名。他织的草鞋也非常好,穿三个月还像新的一样结实。人称“苏公履”。苏云卿是当朝宰相张浚的同学。张浚听说他流落隆兴府(即今南昌),特写信给隆兴太守,请他务必找到苏云卿并礼送京城临安。太守派差人到东湖寻找,差人不相信宰相的朋友会是个菜农,回去向太守秉报。太守亲自去苏公圃拜访,从他汉广口音听出是张浚同乡,问知他就是苏云卿,即捧上金银财物为礼,请他进京。苏公不语,太守哀求,苏公答以明早动身。待太守明日去时,草屋洞开,礼物依旧,苏云卿已不知去向,而他留下的菜圃却传留至今。人们说在月色下,常常可以看到苏公从东湖里挑水浇菜,所以这里的菜长得特别鲜嫩可爱。
“苏圃春蔬”为“豫章十景”之最后一景。清乾隆十一年(1746)布政使彭家屏题“百花洲”三字石碑,现存江西省图书馆中。
上一篇:萧萧大漠风·兰州之旅·麦积山石窟·东方雕塑馆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洛阳之旅·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