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黄山之旅·黄山·名僧名寺传奇
名山古寺多,黄山亦不例外。据《黄山志》载,自唐始,黄山陆续兴建寺庙庵堂八十多所。明清两代,黄山更是“风来处处朝闻磬,月出山山夜见灯。”不少古寺风貌犹存,许多古代名僧的传奇事迹,亦仍为人津津乐道。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据说,五台山和尚普门,梦见了一个云雾缥缈的仙境,于是他寻遍天下名山大川。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普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山玉屏峰,此时,他恍若重温旧梦,故地重游。他搭竹为棚,在玉屏峰住了下来,不久,建成寺院。普门感念文殊菩萨梦中点示,把寺院命名为“文殊院”;又把寺前狮、象二石中间的平台形巨石命名为“文殊台”。几年后,普门到朱砂峰,把朱砂庵改名“法海禅院”。后来普门来到京城,经太监马中贵推荐,受到皇家重视,皇太后赐给他佛经、佛像、袈裟等物。明神宗朱翊把普门在黄山的“法海禅院”赐名为“护国慈光寺”。1952年,文殊院被毁,1955年在旧址上建成玉屏楼宾馆。玉屏楼位于黄山天都、莲花峰之间,背靠玉屏峰,海拔1680米,是温泉区到北海的必由之路。玉屏楼景色奇美,被人称为“黄山第一处”。伫立在玉屏楼上,可以眺望天都峰、莲花峰以及四周大大小小的山峰。难怪徐霞客称它是“黄山绝胜处”,民谣也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之说。
文殊院前“文殊台”,是观前海(云海)最理想的地方。文殊台上面有一块石头凹下去,形如座椅,名“文殊座”。传说古时候,文殊菩萨与天尊、地藏两菩萨争着在玉屏峰建庙。文殊坐在悬崖上,天尊和地藏各挽着文殊的一只手臂往上拉。拉了三次,才勉强把文殊拉起。正在这时,一位到黄山朝拜的香客见菩萨们争争吵吵,高声讥笑道:“原来你们菩萨也是你争我夺的呀!”天尊、地藏一听,慌忙逃之夭夭。文殊没料到他俩会忽然松手离去,重重跌坐在悬崖上,把岩石也压下去一个印儿,这便是文殊座。
乾隆石箭射五马
慈光寺是黄山四大古刹之一,寺前有四方形水池。相传水池原是饮马槽,而慈光寺四周围的五座小山冈,则是五匹神马,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五匹神马总要到池边来饮水。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到慈光寺游幸,见云雾遮掩之中五匹矫健的骏马,恐怕将来有真命天子出于其间,便下令在水池上建一石桥,亲赐桥名为“披云桥”。石桥建成的第二天,一池清水全变成了红色。原来这座石桥,实际上是支箭,它射死了那五匹神马,破坏了慈光寺的风水,池水就是被马血染红的。
麻衣僧与翠微寺
黄山,不仅是本国僧侣向往的圣地,也吸引着外国僧侣。印度麻衣僧,是定居黄山的外国僧人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他原名包西来,因他编麻为衣,冬夏不易,人称麻衣僧,后人尊称麻衣祖师。唐中和二年(882年),他千里跋涉,从天竺(今印度)来到黄山,他很喜爱这个“青松蔽日,碧涧长流”的地方,就在翠微峰下搭棚造屋,定居下来,又得到当地山民的资助,盖起了一座寺庙。到唐宣宗时,翠微寺已初具规模。麻衣僧法术高明,传说翠微寺阶前那口古井,山民挖了数十丈深,就是不见水。麻衣僧用锡杖轻轻一划,水立即随锡杖涌出,井水清洌,异香扑鼻,命名为“锡杖泉”。据说喝了此水,可以延年益寿,故又称“百寿泉”。寺院内还有当年麻衣僧讲经的“讲经台”。翠微山有只老虎,常常伏在讲经台旁静静地谛听,还频频点头,颇有心领神会之意,故前人有诗云:“麻衣说法虎点头。”
麻衣僧深得黄山山民拥戴,他也依恋当地百姓。然而有一天,一个奸刁的山货商想借用翠微寺囤积山货,遭到麻衣僧严辞拒绝后,便想出一条毒计。他对麻衣僧说:“我朝已颁布圣旨,要毁寺宇,灭僧尼。你还是早些回国为好”。麻衣僧听后,心中烦闷无比,乃作诗曰:“敕命如雷到翠微,佛前垂泪脱麻衣;山中有寺不容住,四海无家何处归?”谁知,七传八传的,这首诗竟传到皇宫。皇帝打听得事情真相后,诏令麻衣僧住持翠微寺。
传说麻衣僧活了一百多岁,圆寂后,黄山山民在翠微寺后建“黄山八塔”之一的“麻衣塔”葬之。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华山之旅·华山·名人与华山
下一篇:灼灼闽粤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名山巨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