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城之旅·北海·文化遗迹多
北海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古迹,像阅古楼的《三希堂法帖》石刻、漪澜堂的仿膳饭庄等都享誉中外。
《三希堂法帖》石刻
阅古楼位于白塔山西侧山脚下琳光殿的北面,是一座半月形的双层楼宇。始建于乾隆十二年,“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楼内墙壁上镶嵌着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石刻。“三希堂”在故宫的养心殿内,原为清代皇帝的私人藏书屋;高宗时,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恂的《伯远帖》收藏于内,时人称此三帖为“希世奇珍”,故名此屋为“三希堂”。1747年,乾隆命梁诗正等将三王墨迹及魏晋至明代的一百三十五位著名书法家的三百四十件楷书、行书、草书作品编定为三十二卷、十万余字的《三希堂法帖》。又命人将其分刻在四百九十五块石板上,并将刻板嵌入阅古楼墙壁内。阅古楼石刻刻工极其精美,刻术精巧,刀锋清晰,是我国历代书法的重要汇编;《三希堂法帖》更是法帖中的巨制。阅古楼也因此成为集历代书法之大成的杰出建筑,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快雪堂石刻”·松坡图书馆
快雪堂位于北海湖的西北,与小西天毗连,明时为泰素殿旁的太监值班房;乾隆时三次扩建,共有三进院落,第一进为澂观堂,第二进为浴兰轩,第三进才是快雪堂。乾隆四十四年因得冯铨所藏《快雪时晴帖》石刻建起这座院子,并镶嵌在快雪堂前两廊石壁内,其四十六方刻石,均为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真迹,其中尤以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最为有名。“快雪堂帖”真迹原藏朱元璋家中,明末落入涿州冯铨之手,由冯制成“快雪帖”石刻。后“快雪帖”真迹被卖给清内务府大臣汪由敦,后被乾隆知道,汪只好将其进呈皇帝。乾隆将其珍藏在养心殿的“三希堂”内,随后又制成石刻,嵌在阅古楼内。冯铨的快雪帖石刻后为福建杨氏所得,并将其运送到北京呈进乾隆。快雪堂真迹现已辗转不全,这套完整的石刻便成为遗世珍品。
1923年,由梁启超等人发起,在快雪堂设立了“松坡图书馆”(第一馆),以纪念护国讨袁的蔡锷(字松坡)将军。设在快雪堂的“松坡图书馆”藏有中文书籍二万九千余册。后又将快雪堂改为蔡公祠,设神龛、蔡锷神位及附祀的与蔡锷共事者八人,另陈列有蔡锷手札和勋章等物。
漪澜堂与仿膳饭庄
漪澜堂位于琼岛山阴,是六十间呈半圆形的临水游廊的中心,隔湖与五龙亭相望,乾隆三十六年仿镇江金山寺“江天一览”景色而建。
这里原是清帝与文人赏玩水色、吟诗垂钓的地方,当时乾隆在此钓出的鱼儿常被送至后堂烹食,文人学士们也常被召到此处赐宴。后来慈禧游览散心时也常在此驻足用膳。
1925年,原在清宫菜库的赵仁斋邀请孙绍然等几位御膳房的厨工,仿清宫之御膳在北海北岸开设仿膳饭庄,1959年迁入漪澜堂道宁斋,成为我国第一家专营正统宫廷风味的著名饭庄。仿膳菜点不仅制作精致,色形美观,且它们的来历还有不少传说。
著名的像“栗子面窝头”,相传它源出于西太后。1900年庚子事变时,慈禧率清廷皇室成员仓皇外逃,途中饥肠辘辘,一个叫贯世里的人给她一个窝头,慈禧觉得甘美异常。回銮后,便叫御膳房仿制。厨师不敢做真的窝头,又不敢不做,就将玉米面磨得极细,又精心配以黄豆面、白糖、桂花做成玲珑小巧的窝头,非常好吃,竟至被误传为栗子面所做。其它像豌豆黄、芸豆卷、千层糕、佛手卷、肉末烧饼、酥合子等,细腻、甜润,都是北京有名的宫廷小吃。
锡殿·铁影壁
北海北岸原有一座锡殿,上下均用锡制成,是清暑纳凉的好地方,顺治、康熙都曾侍奉孝庄皇太后到这里避暑。乾隆十年,建阐福寺时,被拆除。
铁影壁在北海北岸的澂观堂前,为元代遗物,原是元代健德门内的一座古刹的照壁,是北京现存历史最早的影壁。明时北城墙南移,铁影壁被弃置郊外,后被用来作铸钟厂“护国德胜庵”的照壁,此庙前的街道也因此得名“铁影壁胡同”。1947年移置北海。
铁影壁高1.89米,檐口长3.56米。外表呈深褐色,阳光下现出紫红的色彩。粗看好似精铁铸成,实际上它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凝结而成。影壁的两面分别雕有云纹、异兽等,刀法古朴、雄健。
这座铁影壁和地安门的金门墩、东安门外的银闸、新街口北大街铜井胡同的铜井、太液池北岸的锡殿,共称为北京的金银铜铁锡五大古迹,今仅存铁影壁。
贯休画与妙相亭
贯休是五代前蜀僧人,工诗善画。本名姜德隐,浙江人。贯休画学阎立本,笔力圆劲。他画的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像均粗眉大眼、丰颊高鼻,被认为是“梵相”。
乾隆建万佛楼的同时,又在西面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妙相亭”。里面汉白玉石幢上刻有贯休所绘传世名作《十六罗汉图》,乃乾隆令如意馆画师临绘后所刻,并特意撰写了“像赞”。“妙相亭”专为珍藏贯休作品而建,藏贯休作品《七佛像》、《灵鹫说法像》、《十六罗汉图》。
上一篇:煌煌荆楚吟·合肥之旅·八公山·控扼淮颖古战场
下一篇:沉沉帝王梦·京城之旅·故宫·文昌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