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长江三峡之旅·巫峡·“猿鸣三声泪沾裳”
以景致幽深著称的巫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2公里,因在三峡中最长,又有“大峡”之称。
巫峡两岸千峰如屏,岩壑深幽,航道依岩傍壁,曲曲折折。传说大禹治理长江时,受神女“治河图”启示,本欲将航道修成直的。当时采用山民烧石灰的办法,先将水道沿途岩上的树木烧光,再浇水化岩,一冷一热,山岩断裂,水到峡成。开初,民工们小心翼翼,熟练后就马虎起来,东一点西一点,火苗乱窜。结果,瞿塘峡水道笔直,而巫峡水道却成了现在的样子。
峡中胜景,除“云雨十二峰”外,有“孔明碑”、“箭穿洞”、“神女庙”等。孔明碑是当年刻在绝壁上的诸葛亮劝说东吴大将陆逊勿攻蜀的文章。小字难辨,大字有“重岩叠嶂巫峡”、“名峰耸秀”等。箭穿洞前有一根3米多长的石柱,斜出如箭,前方一洞,如它所穿,故名。相传大禹治水时,率众人围歼一群蛟龙。一老龙欲钻山逃走,被大禹手下的神箭手用神女玉簪变成的箭穿山射死,留下了此洞。此峡谷也因此名“箭穿峡”。也有人说,那是楚国旧部起义,比武射箭选拔领袖时,被项羽一箭射穿的。
箭穿峡附近有岩峰,上部浑圆黄褐,状似古代武士头盔,下部为人字形薄片,层迭牵挂,似武士铠甲。山、峡皆名“金盔银甲”,传为大禹部将牺牲后盔甲嵌入岩中所化。
过去,峡中林木繁茂,“常有高猿长啸”。传说猿一旦失去幼子,即啼哭不止,直至肠断。行者闻之,莫不动容。千百年来,猿啼悲泣曾是三峡景观和三峡诗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无数文人骚客,随着猿啸悲啼,吟出了许多动人心魄的篇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渔者民歌》)、“见说三声巴峡深,此时行者尽沾襟;端江州口连云处,始信哀猿伤客心”(唐·李绅《闻猿》)、“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箇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唐·刘禹锡《竹枝词》)。这些诗章,多含悲凉之意。只有在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笔下,凄婉悲切的猿鸣才变得悠扬、悦耳,使他情不自禁地唱出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情。
巫峡中因峰峦宛折,湿气郁结,多云雾,聚散无时,云雨无踪,撩人情思。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涛,美若娇姬;须臾之间,变化无穷,实乃天下云彩之最。
朝秦暮楚话巫山
巫山县古为巫县,因商代大臣巫咸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曾几度易手秦、楚,故地方志有“朝秦暮楚”之说;至隋开皇三年(583)建巫山县,才明确归属四川。
巫山县据巫峡西端长江北岸,为“夔门锁钥,全蜀咽喉”。县城依山傍水,依势而筑。城中有“三台”、“八景”、“十二峰”等名胜。
老龙错开峡
巫山县大溪镇附近长江南岸,有一道黑沉沉的峡谷、两道犬牙交错的山脊、一块狭长的平台和一根兀立的石柱,分别称“错开峡”、“斩龙台”和“锁龙柱”。
大禹治理长江时,今县城西南庙宇乡龙坪村老龙洞中的老龙想逃回东海,就变成一个白胡子老头去问路。放牛娃扬起镰刀一指,老龙以为要顺着镰刀弯走,结果碰到了巫峡南壁。它左冲右撞,撞开了一条三十里长的断峡,人们叫它“错开峡”。玉帝听说后大怒,命天兵天将设斩龙台、锁龙柱,把老龙就地正法了。
老龙洞附近有龙骨坡。1985年10月30日和1986年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的古人类学者分别在这里发掘出距今一百八十万年以前的古人类化石——“巫山人”的左下颌骨和牙齿,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骨制品,为人类起源于亚洲提供了新的证据。
巫山云雨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吟咏巫山楚阳台的诗句,名《过楚宫》。
楚阳台为“巫山八景”之一,在城西北1公里左右的高丘(一名高都)山上,因楚国辞赋家宋玉的《高唐赋》而名传久远。相传此地曾为楚王行宫,楚怀王曾与巫山神女幽会于此。《高唐赋》记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据此建台。台高一百余丈,面对长江,上有古高唐观遗址,原为三层殿宇。观内树木葱茏,绿竹成荫,常常晨有薄雾,夜凝露珠,人谓“阳台暮雨”。殿前天井下有龙盘石,至晚必露珠密布,俗呼“出汗石”,为“阳台暮雨”之一奇。
巫山神女之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吟咏传诵,演化出许多成语典故、词牌曲目。如言男女欢愉的“阳台之会”、“云雨之合”、“巫山之情”,言女子鬓发美丽的“巫山一段云”及先后演变而成的唐教坊的曲牌名和词牌名。诗坛上还形成了专门描写巫峡与神女的题目《巫山高》。仅《巫山县志·艺文志》就收入《巫山高》诗四十五首之多。其中有唐初诗人、画家阎立本的名诗。
唐元和四年(809),诗人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去世,年仅27岁。元稹写了许多悼亡诗,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首,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五首》其四),以巫山之云为喻,赞美了夫妻间的恩爱,表达了对亡妻的忠贞与怀念之情,取譬精妙,感情浓烈,被誉为唐代悼亡诗中的绝佳境界。其中首联尤为世人传诵,成为古往今来人们表达忠贞爱情的专用语。不过,蜀中父老对神女幽会之说一直不以为然。李白也曾写过:“瑶姬天上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锦衾抱秋月,绮席空兰芬;茫昧竟谁测?虚传宋玉文!”(《应兴八首》其一)
瑶姬疑未去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这是唐刘禹锡的《巫山神女庙》诗。神女庙在巫峡青石镇西,内祀巫山神女瑶姬。始建于唐仪凤元年(676),宋宣和年间改凝真观,后毁于战乱,今重修。
相传聪明、善良、美丽的瑶姬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大禹治理三峡时,瑶姬带领十一个姐妹下凡,赠大禹《治河图经》,帮助清理峡中暗礁。天帝开除了她们的神籍。姐妹们即留在山上,为过往的船只导航,年深日久,化成了阿娜多姿、神态各异的十二座山峰。人们感激她们,以形赋名,并将名字缀联成诗:《“猿鸣三声泪沾裳”》古诗句出处:
曾步“净台”访“集贤”,“朝云”深处“起云”连。“上升”峰顶“望霞”远,月照“松峦”“聚鹤”还。才睹“登龙”腾“汉宇”,遥望“飞凤”弄“晴川”。两岸不住“翠屏”啸,料是呼朋饮“圣泉”。
十二峰中,南北各六。北岸有登龙、圣泉、松峦、望霞、朝云、集仙,都在江边。南岸翠屏、聚鹤、飞凤在江边,净坛、起云、上升三峰隐在峡岸背后,故陆游曾有“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三峡歌》)之句。
瑶姬化成一根高约7米、圆周5米、挺拔秀丽的石柱,人称“望霞”,又名“神女峰”。人们尊她为妙用真人,建庙祭祀,把她当年向大禹授经书的地方称为“授书台”。古往今来,人们过此,总要仰望江岸,寻觅她的倩影,发出种种感叹。唐代张子容曾写《巫山》诗说:“巫岭岧天际重,佳期宿昔愿相从;朝云暮雨连天暗,神女知来第几峰。”
金童玉女情
巫峡口南岸,两根高数丈,十多人才可围拢的青石巨柱突兀而立,远看似和尚背尼姑,俗呼“僧尼石”。
相传,天上瑶池的金童和玉女因私奔到巫峡而分别被王母娘娘罚去当和尚和尼姑。善良的巫山神女令仙鹤搭桥让他们相会。王母闻讯派人来追。金童背着玉女,跑到此处变成了双双依偎的僧尼石。夏季傍晚,落日西沉,霞光照在石上,恍如彩带,为“巫山八景”中的“夕阳返照”。《巫山县志》有诗赞曰:“石柱擎天起,霞光一线通;苍苍横翠带,好像赤城中。”
上一篇:灼灼闽粤花·海南之旅·海南岛·“海南万里真吾乡”
下一篇:悠悠吴越曲·上海之旅·城隍庙·“白相”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