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香山·佳景品风物
香山,不仅以红叶闻名,而且以文化蕴藉的深厚著称。美丽的传说,帝王的巡幸,名人的足迹……几乎每一块山石、每一处建筑都值得品评、回味。
鬼见愁·玉皇顶
鬼见愁是香山主峰,又名乳峰石,因山上两块巨石很像香炉,又名香炉峰。站在峰顶,石景山、颐和园、玉泉山历历在目,天晴时还可以看到北京城。由此观红叶,居高临下,可得全貌。据说元朝时民女露露被抓美女的官兵追至此,恋人王岩在此箭射官兵,官兵头目说“非是我军难攻取,只因峰险鬼见愁”,鬼见愁因而得名。
昔日二十八景之一的森玉笏,在香山南山,朝阳洞南面,为一巨石,峭壁很高,上刻“森玉笏”三大字。据说乾隆为母后到香山采灵芝不得,为表孝心,在森玉笏顶造一特大石锅(现已不存)。森玉笏悬崖石缝中伸出杂树,敲斜腾挪,姿态颇有奇趣。
香山的玉皇顶不在山顶,却在鬼见愁北侧的龟山山腰。传说皇帝在此建行宫,玉皇大帝托梦给他,要分享香火,皇帝便选龟山顶为玉皇庙址。不料神龟不愿让玉皇骑在头上,木料运到山上就烂,最后玉皇顶只得建在山腰,而倔强的龟山得了个“烂木坨”的外号。
相传古代满族的国家里有个公主与将军在龟山下相遇,一见钟情,后将军被杀,葬于山顶,公主遂自杀,被埋于远离龟山的地方,今坟已不在,但“公主坟”之名却留了下来。据《龚自珍集》载:“菩萨坟,亦曰公主坟,辽圣宗第十女墓也。小字菩萨,未嫁而死。”又据传说,原来西山一带不开海棠花,小公主葬此后,海棠盛开,因而人称“海棠公主”(此公主坟在碧云寺下)。
香炉峰北有刀劈崖,崖壁平直,据说是穆桂英与辽帅韩昌交战时所斫,山倒一半,埋了辽兵五百。穆桂英英武如此,颇得后世敬仰。
游览香山,小路众多,据说这许多小路乃是拜顺治皇帝之赐。顺治见香山老和尚满山寻找失落的念珠,以为是健身之法,遂在山上遍撒金珠,由侍卫挥刀斩荆开路,他在后面找金珠,久而久之山上便开出了条条小径。
香山寺·宝香寺
历代帝王对香山颇多眷顾。金世宗曾在此建大永安寺(今名香山寺)和行宫,后又增建会景楼和祭星台,元明两代都有扩建。康熙十六年(1677)建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大兴土木,满山遍野建起了殿堂、台榭、亭阁、塔坊,乾隆亲题二十八景,定名静宜园。后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烧,古迹保留下来的不多。
香山寺原来在香山各寺中规模最大,有五层大殿,遗有辽金元历代古迹,现仅存石阶、石坊柱和残旧的石桥、方池,以及乾隆御制《娑罗树歌》碑一块。金章宗曾在此建会景楼,来此游玩时失足,得到一棵松树保护,封为护驾松,现此松已不存。乾隆曾在此两次设三班九老宴,每班九人岁数相加均有六七百岁。
香山寺原为香山寺院杰构,深山蔽寺,青松映墙,极是清幽,文人骚客多会于此,留下不少绘景佳句。明代文征明曾有七律咏此:《佳景品风物》古诗句出处:
指点风烟欲上迷,却闻钟梵得招提。青松四面云藏屋,翠壁千寻石作梯。满地落花啼鸟寂,倚栏斜日乱山低。去来不用留诗句,多少苍苔没旧题。
香山静宜园南墙外,原有一宝相寺,因为乾隆常来,老百姓称它“小行宫”。原来乾隆礼佛,曾三次到五台山朝拜,后因路远跋涉辛苦,便要在京西觅地建寺。原定寺址为香山东边凤凰山下苗子营,苗人学凶鸟叫吓走了乾隆,他只好在此建寺,以避“凶邪”。
传说乾隆有次游香山,到半山腰下轿,此处与山上不同,到处荒山秃岭,便下口谕建个“无粱殿”(无草木之意),工部大臣不知何为“无粱”,去请教大学士刘墉。刘灵机一动将“粱”改为“梁”,募集能工巧匠在此建了座没有大梁的庙殿。今此殿亦不存。
以前香山上下佛事甚众,清书画怪杰郑板桥游仕京城时,常到西山一带结交禅家尊宿,诗酒唱和。下扬州以后,还常怀念“迥沙细浪酷似江南邨”的北京西郊风光,寄诗与西山僧人,相约是年九月再至此住下。可见当时西山禅寺在社会名流心目中地位甚高。
现在香山上下还遗留着一些禅观旧迹。香山东麓万安山原有弘教寺,明正德皇帝曾游此,见山寺破败,下旨重修。住持和尚甚工书法,到处题匾勒石,写到山腰,力竭倒地。最后由寺中一位烧火做饭的癞头和尚题下“弘教禅林”四字。他写完后感到扬眉吐气,在旁小字注上“下下人为上上人”七字,并题法号“一庵”,至今此石仍在。清在此建法海寺,盛极一时,顺治皇帝常向住持慧枢和尚问佛法。现留有两通石碑,一通为顺治御书“敬佛”二字,另一通为“奉旨示禁碑”,内容是顺治皇帝下旨禁止满汉人等在此打柴放牧。当时朝野上下礼佛成风,西山佛事之盛,至今犹可想见。
皇帝修寺,民间也修庙。“芙蓉馆”附近树林后一巨石上有一小庙,名唤“观音阁”,传说观音曾在巨石下现身助一农妇生产,百姓遂踊跃捐资建庙于此。此庙至今香火仍盛,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善良愿望。
香山上保留下来的清代寺庙有昭庙,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祝釐”(即祭祀祈福)而建。这是一座藏式喇嘛庙,大门朝东,平台上耸立着一座雄伟的大牌坊,坊上的云龙纹饰仍保存完好。庙内有一碑亭,刻着建庙缘由。庙西半山腰有一八角琉璃塔,塔檐系着铜铃,风来铃响,颇有禅意。
见心斋·双清别墅·梅石
香山上较有特色的园林尚有见心斋和双清别墅。
见心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曾多次修葺。它位于眼镜湖西面,斋内有一半圆形大水池,池西有水榭,三面环以回廊。水榭后假山上有一座居高临下的正凝堂。相传嘉庆帝游香山时在此休息,作诗说:“虚檐流水息尘襟,静觉澄明妙悟深。山鸟自啼花自落,循环无已见天心。”因名此为见心斋,匾额由嘉庆帝亲题。另有传说,此处原有一深井,井下有药物,一姑娘让求亲者下井取药以试其诚意,因名“见心井”,后井塌,遂成见心池。嘉靖皇帝到香山游春时听说此事,就绕池建见心斋,在此试大臣忠心。不管嘉靖帝本意如何,他确实给香山留下了一处幽美的园林。
双清别墅是1917年建的一所庭院,因院内有两股清泉得名。传说金章宗游此,梦有泉涌出,醒后掘地果得清泉,因命名为梦感泉。后乾隆帝到此,在泉旁石崖上刻“石崖”二字。北洋军阀内阁总理熊希龄(因是凤凰人,人称熊凤凰)弃官后居此,兴办慈善事业,疏浚玉泉山一带河网水系,创办香山慈幼院,为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四十年代末,毛泽东曾在此小住。
提到香山的名人遗迹,“梅石”不可不谈。“梅石”在香山东蛤蟆峰顶,色青质坚,石体巨大。当初梅兰芳、萧紫亭、齐如山、王幼卿、李释堪五位艺术界名流登险至此,豪兴勃发,由梅氏大笔题一“梅”字于此石上,并由李释堪题记,最后齐如山监刻。梅石上刻字布局甚妙:巨字“梅”下缀小字行书“兰芳”二字,大小反差悬殊,题记错落“梅”字一旁,构思奇特。时隔六十多年,至今一字未损。据说梅氏刻石后被熊希龄“罚”在香山慈幼院义演一场,得资一万多元,全捐给慈幼院作教育经费,留下了一段佳话。
香山似乎与京剧艺术家最有缘。梅兰芳逝世后埋骨于香山北侧万花山,戏剧界遂兴起“死后去见梅畹老”(梅兰芳字畹华)之风,马连良、言少朋、周和桐、朱斌仙等著名京剧演员先后葬于此。这些名家之墓,细加排列颇有意思:在行当上,生、旦、净、丑齐聚;在位置上,以梅墓为主,其余巧布为从。另有“场面”名家梅雨田等。其中为梅兰芳终生操琴的徐兰沅先生的墓地,又适在梅墓东南侧。整个位置,就像一群演员所在舞台与边厢的乐池,继续演出着人间的悲欢!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剑门蜀道之旅·剑门蜀道·佛道相安
下一篇:清清滇黔韵·安顺之旅·黄果树瀑布·全国瀑布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