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上海之旅·上海·塔幢多风姿
上海古塔,多为宋塔,并多为砖木结构,造型古朴,精巧秀丽,与寺庙相伴而建,多在郊区。唐幢、宋塔,风姿各异,为上海最有民族特色的景观。
龙华塔
龙华寺对面的龙华塔是上海市区内的唯一宝塔,也是上海最大的佛塔。传说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所建,志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吴越王钱俶建塔,宋绍兴十七年(1147)修葺,明清朝多次重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遭火灾,底层木结构和围廊均毁,寺僧竹禅鬻画募捐修复。五十年代后又重新修建,恢复宋貌。
此塔为八角形,共七层,高40米。塔的内部为砖心,砖心内部又有方形小室,每层方屋的窗户都能转换方向,为四方形。七层飞檐,逐层略带孤线收缩,使宝塔带有流畅的线条美。塔顶七重相轮上的尖刹,仿佛刺破白云蓝天,千年古塔,姿态雄伟,飞檐高翘,如鲲鹏展翅。每层檐角挂铃,轻风吹过,铮铮作响,和龙华镇钟声遥相呼应。塔身有檐,檐下有廊,结构牢固,玲珑雄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造型之美。
南翔寺双塔
在上海嘉定南翔镇大街的南翔寺双塔,是上海唯一的仿木结构砖塔,原立于南翔寺山门两侧。关于砖塔的修建亦有着动人传说:
相传南北朝梁天监年间,农民在此耕地,挖得一石,常有一对白鹤飞来,伫立于石上。有僧人见伫立的白鹤向南飞翔,便扬言是佛地仙迹,于是循此方向化缘募钱,造了一座大庙和双塔。庙塔成后,而白鹤则南飞不返。有人在石上题诗一首:“白鹤南翔去不归,惟留真迹在名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薰修享二时”,遂命名为“南翔寺”。寺早毁,唯山门前东西相峙之双塔尚存。寺于五代扩建,民国年间改设学校,抗战时被毁,双塔遂逐渐为民房包围。1986年开始修复,拆去周围房屋,双塔重见天日。
塔高11米许,七级八面,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各级均施腰檐,平座,阑板,每层四面有壶门,另四面隐出直棂窗,塔身高耸,古朴玲珑,曾是南翔八景之一,名为“双塔晴霞”。根据塔的形制结构推断,塔系五代至北宋所建。
天马山斜塔
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的松江县天马山膀上的护珠塔为世界倾斜度之最,又名天马山斜塔。
塔为七级八面形,砖木结构。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寺中赛神,燃放爆竹,火星飞至塔顶失火,将塔心及各层木构件焚烧殆尽,只剩砖身,这可能是引起塔身严重倾斜的原因之一。又传说,壁中有古钱,人们拆砖觅宝,将底层西北角砖壁拆去大半,导致塔身逐渐向东南倾斜。
至今塔斜度已达6°52′,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但因塔高度仅18米,向东南倾斜6°51′,中心移位2.27米,虽塔身毁坏,倾斜严重,却经历二百余年不倒,真可谓塔之奇观。这也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注目。
方塔
“魏魏楼阙梵王宫,金碧名兰杳霭中,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这首竹枝词所赞美的就是松江城内最有名的兴圣教寺塔。由于塔为四边形,故俗称“方塔”。方塔从五代后汉开始动工,至北宋熙宁、元祐年间建成。
这个九层砖木结构楼阁形宝塔高48.5米,底边长却仅有8米。塔体窈窕,裙檐别致,端庄隽永。相传,当年为了建造一座江南无敌之塔,塔主特地请来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匠人。老匠人为此历尽艰辛,却没能画出一张理想的草图来。一天,老匠人突然发现,蓦然转身的女儿绚丽的裙子随风飘动起来,显得美丽多姿。老匠人受此启发,当即仿此设计了方塔。那塔檐宛若宽敞的裙子,塔铃如小巧的耳环,整个塔身又似女儿苗条健美的玉姿。
新近考古工作人员在方塔的底层地宫里,挖掘出一个石匣。匣盖上藏有四十二枚钱币和一尊铜坐佛像,匣内还藏有一个漆盒和一尊铜卧佛像,两只银匣内各置一块动物化石,是代替佛骨的,另有六粒小石子和唐开元通宝九十七枚。这些文物有很大的研究和保存价值。
在松江还有两座与方塔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宝塔。一是李塔,位于松江汇乡,传为唐太宗之子李明所建。其砖身碑上有捐款人姓氏,而各层木结构虽残,多系清代重建。一是华严塔,坐落在金山县松隐镇,因塔顶藏德然书写华严经八十一卷,故名,俗称松隐塔,现仅存塔身、塔桥,有明清两代墨客文人所撰碑文十块。
除上述三塔外,松江还有作为该城标志的西林塔和佘山山麓的“秀道者塔”。秀道者塔据说为当年结庐于山麓修行的秀道者所修。他募化钱物建塔,亲自参与施工,竣工之日引火自焚,故塔名“秀道者”。此二塔已破损。
嘉定也有几座古塔:练祁塘的法华塔,县城西乡的宋代所建的万佛宝塔,桃浦乡建于宋代的北塔。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建,当时练祁之地士人应试多不中试,便集款在市中造此塔,称为文笔峰,意寓读书人应试能够中举之祥兆。八百多年来,塔几度修整改建,今之塔为1919年地方士绅募捐修建,将各层平座栏杆改用水泥结构,失去原貌,缺少古意。
昔日青龙镇曾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今唯存一古塔,即青浦县白鹤乡的青龙塔。该塔曾名隆福寺塔、多吉云禅寺塔。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宋、元、明、清屡加修葺,今只剩塔身。在沈巷乡还有一座建于唐代的泖塔,又名长水塔,塔身完整,塔刹相轮尚存。
松江唐经幢
在松江县通波塘畔雷锋小学的空地上,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相传这里是“海眼”,有水涌出,官府和士绅害怕水溢成灾,便立石幢镇之。南宋人许尚在《华亭百咏》中也有“屹立应千载,传因海眼成;蓬莱水三浅,曾不见欹倾”之句。但石幢身下段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中,记述蒋复、沈直轸发起造幢,是为超度死去的母亲和早卒的二弟早成正果;也是为儿子有病缠身,能解脱前生之冤。也有说,把经幢造在十字街口,是由于每年秋天要有一批犯人被押到大街口斩首示众,沿街居民怕冤魂不散,便造经幢祈求死者早日超生的缘故。
此经幢是国内现存唐经幢中较大的一座。高9.3米,现存二十一级。主体是八角形的石柱,高约2.5米,分上、下两段。上段刻陀罗尼经全文,下段刻题记和捐款者姓名。它由托座、束腰、华盖、腰檐等部分叠成,配合均匀协调。幢身每层上刻有盘龙、蹲狮、菩萨、力士、卷云、海水纹等,图案清晰美观,栩栩如生,雕刻细致,尤其是第十九层高40厘米的圆柱形上,刻有一幅“公主礼佛图”,似一画卷,有跏趺静坐的佛像,神态虔诚的公主和随从,合掌礼拜的僧人,与唐代石窟中浮雕人物的风格相似。
松江明刻照壁
坐落于松江方塔前面的明砖刻照壁,雕镂精雅,为一稀世珍品。
这一江南大幅砖雕照壁,原置于松江府城隍庙门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面阔三间,中间雕刻高4.75米,阔6.1米,面积约30平方米,以质地精良的方砖砌成。
壁面雕奇花异兽,上面刻着一双四不像的巨兽:直挺挺的独角,铜铃般的双眼,血盆似的大口,尖锐的牙齿,形态凶猛,上有鳞,但又不是麒麟,是神话寓言中的巨兽。它力大无穷,贪食无厌,食尽人间的佳物,吞噬人间的金银财宝,尚不足以满足它的贪欲。后来竟妄想吞食太阳,紧随太阳西行,结果坠海身亡。
巨兽的周围刻有人间宝物,蹄下踏着珊瑚、元宝、如意、玉环;身旁刻着鹿、凤凰等瑞兽和官印、金钱组成的“挂印封侯”、“禄寿双全”、“摇钱宝树”等吉祥物,寓意为警告人们切莫贪得无厌。
上一篇:朗朗齐鲁月·曲阜之旅·孔林·圣门后世亦有炎凉
下一篇:煌煌荆楚吟·长沙之旅·岳麓山·墓塔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