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大漠风·乌鲁木齐之旅·吐鲁番·天山明珠
吐鲁番盆地形如一枚东西向横放的橄榄,镶嵌在天山南麓座座高山之间,是我国陆地最低洼之处,1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有五分之二低于海平面。由于盆地四周高山环绕,阳光辐射强烈,热量难以散发,因而炎热异常。火焰山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部,令人神往而又叫人生畏。
《西游记》与火焰山
火焰山东西长100多公里,山石呈赭红色,怪石嶙峋,寸草不生,远看红光闪烁,好像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烈火。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形容火焰山为“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明朝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将火焰山描绘成“八百里火焰”,异常可怕。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擒,被投入八卦炉中烧炼,不料炉盖一揭开,孙悟空一脚将丹炉踢翻,掉下几块砖来,落到人间化为火焰山。
据说以前有个县太爷,因为身体太胖怕热,夏天只好坐在水缸里办公。有的传说更夸张,说是有个朝廷命官到吐鲁番上任,先准备了一口大缸,搁在马车上,然后装满雪水,人再爬进缸内,让马车拉着过火焰山。岂知走了一半,缸里的雪水已被烤得发烫,命官大呼小叫,弃缸逃命。
《西游记》从五十九回到六十一回即“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唐僧师徒来到这里,被熊熊燃烧的火焰山所阻,孙悟空三调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灭了火焰,才得以过山。《西游记》虽是神话小说,但“唐三藏路阻火焰山”还是有案可查的。唐三藏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八月从长安出发,西行去天竺(印度)取经,年底到达高昌(今吐鲁番)。高昌王麹文泰盛情款待玄奘,并欲留他长住,出任国师,主持高昌佛事。后来见玄奘执意不肯,高昌王只得备办马匹、骆驼队以及途中所需物品,并亲自送行100多里,才依依话别。
烽火高昌 饮马交河
新疆古城遗址有四十余座之多,几乎各重要市县都有分布。故城多为北朝到唐代的遗迹,较著名的有高昌古城、楼兰古城、轮台古城、龟兹都城遗址、北庭古城遗址等。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40公里火焰山南麓,高耸的城墙、深陷的护城河轮廓犹存。
高昌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始称“高昌壁”。据《魏书·高昌传》说,高昌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从北魏开始,张、马、鞠氏先后在此相继称王,并以高昌为都城,史称“高昌国”。直到明初,这里为改奉伊斯兰教的吐鲁番邦兼并后,才逐渐荒废。
关于古高昌汗国的来历,维吾尔族有这样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狄克亚奴司的牧羊人,偶然在草地上捡到一纸天书。附近一位明哲老人看了天书后告诉他:“幸福从你捡起信的那一刻便降临到你的身上了!”牧羊人按照天书的指示,打开了地下宫殿的大门,取出了里面的金银财宝,并按其模样在地上建起巨大宫殿,他自己做了国王,请明哲老人为臣,统治起周围广大的地区。这就是高昌汗国。
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
新疆交河故城
高昌故城扼中西交通要冲,有“西域门户”之称;城墙亦十分坚固,高大厚实。数千年后的今天,城墙和城内建筑遗址仍历历可数。全城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略成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内城在外城正中,宫城位于最北端。外城西南角有一所寺院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塔上佛龛内残存的塑像和壁画,依然明晰可辨。
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处还有一座古城——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又称雅尔湖古城,“雅尔”即汉语的“崖儿”,故又俗称“崖儿城”。故城位于两河之间的河心洲上,周围断崖陡峭,因而才有“崖儿城”的别名。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交河”的是《汉书·西域传》。该书这样写道:“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域下,故号‘交河’”。
交河城的最早居民为“车师前国”的车师人,十六国北朝期间为高昌国的都城;六世纪初,为麹氏高昌王国的一个郡。唐代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初的治所便在交河城。城依土崖作长方形,因周围都是悬崖峭壁,天险自成,故无城垣,南北长100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城内建筑遗址很多,保存相当完好,是我国古代都市的稀有标本。
瓜果飘香葡萄沟
火焰山西侧,有一条横贯火焰山的林荫峡谷,人称葡萄沟。尽管火焰山气温高达47℃,但葡萄沟里却是绿荫茂密,水渠纵横;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夏末秋初,在长约8公里、宽约0.5公里的沟内,葡萄串串垂挂,晶莹欲滴。当地200余公顷的葡萄田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马奶子葡萄、红葡萄、喀什哈尔葡萄、索索葡萄等,年产鲜葡萄1200万斤,葡萄干300余吨。这里的无核白葡萄,鲜吃皮薄肉细,酥脆多汁,甜而不腻;制成的无核葡萄干,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中国绿珍珠”的美誉。据文献记载,吐鲁番种植葡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曹魏时代,魏文帝曹丕就曾手书“诏令”,盛赞吐鲁番葡萄的优异品质。此外,沟内还出产桑椹、蜜桃、白杏、红枣、石榴和西瓜、甜瓜。每年7月开始,各种瓜果陆续成熟,香气四溢。这条沟在新疆民歌中被广为传唱,是古今游人所向往的风景胜地。
沙漠血管坎儿井
坎儿井是新疆一种特殊的凿井灌田方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垒、吐鲁番盆地,以吐鲁番为最多,达一千一百多条。这是一种由地面渠道、地下渠道和涝坝三部分组成的灌溉系统。“坎儿”是井穴的意思。当地人先在高山雪水暗流处找到水源,按一定间隔打一个深十几米乃至几十米的大竖井,汇集地下水,增大水势,再按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引水下流,一直连到遥远的绿洲,再将水引出地面,灌溉田地。工程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的达数十公里。这种灌水系统适用于土质松散、凿渠容易渗水的地区。坎儿井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汉武帝时曾用此法引洛水到商洛山下。据王国维《西域井渠考》说,汉通西域时已将此法传给当地人民。也有人说源于波斯,约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自中亚传入。
上一篇:悠悠吴越曲·浙东浙南之旅·天台山·天台一宗流四方
下一篇:厚厚三晋土·晋中之旅·太原·太原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