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齐鲁月·曲阜之旅·孔林·宜与天地共长久
相传孔子七十三岁那年,预感到自己天命已尽,不久于世,哀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之余,决定带领弟子出去勘选墓地。孔子以为墓地风水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兴衰,所以他不辞辛劳,亲自奔波,最终选定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滨,圈下一块占地18顷的墓地。子路提出:“此处风脉虽好,可前面还缺条河”。孔子说:“不必忙,自有秦人来挑河”。孔子溘然长逝之后,过了二百七十多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人建议说:“要想让儒学消亡,应当先破坏孔子坟墓的风水。孔林里没有河,如果在孔子墓前挑一道河,将他和阙里故宅隔断,孔子就不能显圣了。”秦始皇一听,马上征派徭役,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了洙水河,正好为孔子效劳,完成了孔子墓的最后一项工程。
如今孔林占地3000余亩,四周林墙长达15华里。林内老柏古槐,青翠苍郁;奇木异草,触目皆是,称得上是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万木掩映之中,孔子及其后裔安息于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墓冢内。六十多座楼亭殿堂坊隐现于密林,两千余尊精美的石人石兽点缀墓地,上千块碑碣和丰富的地下文物更使孔林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宝库。传为秦始皇挑出的洙水河横贯孔林,与圣脉攸关,被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河水。
孔林是我国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专用墓地,也是我国唯一一处木石合一的大型陵园。明李东阳有诗云:“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恩沾周雨露,仪识汉衣冠。驻跸亭犹峙,巢枝鸟未安。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
教泽垂千古 泰山终未颓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心。进圣林门,过洙水桥,经享殿,便可看到周长里许的红色垣墙环绕墓周,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正统八年(1443)黄养正所书。墓前石台系唐代从泰山运来封禅石筑成。孔子死前曾将自己离世比作泰山崩塌,而他死后成为帝王之师、万世师表,这高大的石台,正象征着孔子思想如巍巍泰山,顶天立地。孔子墓葬,规格非凡,气势恢宏,连帝王之墓也要稍逊一筹,乾隆为此感叹:“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
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墓右为其子孔鲤的墓冢,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曰“携子抱孙”,人们说“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此布局构成的风水对圣脉兴旺是有作用的。孔鲤系孔子独子,因他出生时鲁哀公特意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并无建树,因是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孔伋继承孔子学说并有所发展,著《中庸》等儒家经典,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尊为“三世祖”。
孔子墓的前面有供奉孔子木主的享殿。享殿与挡墓门之间是一段甬道。甬通两旁,石仪成群。其中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矗立在墓门内侧,是进天门的标志。这对华表又叫望柱,是宋代作品,古朴浑厚。华表后有两对伏卧昂首的石神兽文豹和角端,相传,文豹是专司守墓的神兽,腋下喷火,温顺善良;角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域幽事,曾随孔子周游列国。翁仲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来被雕刻成两个人的石像,右文左武,相对而立,共同护卫坟茔。一次,乾隆拜谒孔子墓时,走到此处,问随从的一位翰林院大学士:“这石人叫什么名字?”翰林一时疏忽,答曰:“仲翁”。乾隆微微一笑,随口吟诗一首:“翁仲缘何说仲翁,只因窗下欠夫工,有亏朝里为翰林,贬出江南作判通”。可怜这位翰苑名流偶因一字之差,便被贬作佐杂闲曹之职了。
子贡庐墓处 弟子泪不干
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只有子贡又在墓旁守护了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子贡守墓处建三间西屋,立碑题“子贡庐墓处”。庐墓处在孔子墓西侧。
说起子贡与孔子之间深挚感人的师生情谊,当地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子贡名端木赐,江南卫国人,原是富甲一方的巨商,因为敬仰孔子的道德学问,弃商从学,很快成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他后来从政,又是风云一时的巨头,但始终极其崇拜孔子,常说:“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孔子死后,子贡从江南千里奔丧,丧事完毕,又为孔子守墓六载。这期间,他将南方稀有珍木楷树移植于其师墓旁,寄托他对老师的一腔真情。楷树木质坚韧,树干挺直,象征孔子为人师表,天下楷模。清康熙年间,子贡手植楷遭雷火焚死,康熙帝得知后,诏令重植楷树一株,并立碑刻石纪念。碑石竖刻“子贡手植楷”碑文及手植楷枯干图像,立于当年子贡挥泪植树的原址。据说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前后,这块石碑的表面总是湿漉漉地挂满了一串串水珠,特别是碑文上水珠多于别处,而“子贡”二字处又最多;更奇妙的是水珠白天黑夜无休无止,擦掉后马上就又冒出来,屡拭屡出。当地人说那是子贡为祭祀老师而伤心流泪,因此习称此碑为“含泪碑”。
帝王勤驻跸 康熙行大礼
孔子墓东南有宋真宗、清康熙和乾隆皇帝的三座驻跸亭。“跸”是皇帝出行的车驾,此三亭为纪念三位皇帝祭祀孔子时驻跸于此而建。其中中间一座四角多棂黄瓦覆顶的碑亭是康熙皇帝的驻跸亭。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玄烨为笼络汉族士子,亲赴曲阜祭孔。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被荐为引驾官。在前往孔林谒孔子墓时,康熙为示尊崇,下轿步行。途中一颗落蒂槲实落在康熙皇冠上,康熙虚惊过后,看到一株冠如华盖的高大槲树。此树原产关东林区,他自然熟悉不过,但他突然想试探一下孔子后裔是否忠于清廷。他问孔尚任:“孔爱卿,此树何名也?”孔尚任如照实回答,便犯称满夷槲(胡)人的大忌,对此,孔尚任很明白,于是他趋前奏道:“圣上,此树为橡子树,乃先祖弟子从关东移至圣林。两千多年来,它带吉祥于圣门,使圣脉不断,圣裔延续;为此,圣门后裔把它视为吉祥的象征,故取吉祥的‘祥’字谐音称为橡;其果实称为‘子’,是因‘子’字是古代对有美德的人的尊称。孔氏世家出于敬意,故称此树为橡子树也。”康熙龙颜大悦,对孔尚任的敏捷才思赞不绝口。
在驻跸亭整理衣冠之后,康熙踏着黄毡来到孔子墓前。他凝视着墓碑上“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几个大字,良久未行大礼,一言不发转回驻跸亭。陪行的衍圣公孔毓圻不知所措,找来孔尚任商议。孔尚任寻视之后,马上派人将墓碑上“文宣王”三字用黄绫裹住,再写“先师”二字贴在绫上。后来,康熙见碑上的字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墓”,立即行了一跪三叩大礼。原来,自古君拜师不拜王,康熙初见碑上“文宣王”字样,便不行拜礼,以免屈圣驾。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开封之旅·开封·宋都遗迹遍开封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少林寺·少林武术天下传